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书籍形态发展史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内容多为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每块石头高约三尺,直径约两尺,是由山中天然的大圆石略加雕琢而成,文字即刻在石鼓的周围,每具石鼓上刻有四言韵诗一篇,共十篇,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最早的装订形式--简策装竹木简的装帧形式。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的书大多写在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竹简或木简。为便于阅读和收藏,用绳将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后人称这种装帧形式为简策装。简策装的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类似竹帘子的编法。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策”与“册”义相同。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简策是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商周时通行,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应用最久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后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之一--旋风装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现存故宫博物馆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梵夹装仿印度贝叶经的一种装帧形式。书页为长条形,中有二孔顺序穿线,前后用木板作封。流行于唐、五代。今藏文佛经仍用这种形式。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之二──经折装将书页按顺序裱贴成长条后,再按书页尺寸反复折迭,前后用厚纸作封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较为考究的书,还要装入函套保存。多用于佛经写印本,所以称为经折装。起源于唐代,流行至今。以后一些拓本碑帖、纸本奏疏亦采用这种形式,称为折子或奏折。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观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早期的册页形式──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是早期的册页装。它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约出现在五代后期,盛行于宋朝。蝴蝶装的方法是把书页沿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折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一包背纸将一叠折缝的背面粘在一起,最后裁齐成册。蝴蝶装书籍,翻阅起来犹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蝴蝶装”。书籍的装订形式发展到蝴蝶装,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订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宋末开始出现的装帧形式──包背装包背装又称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出现在南宋末,元、明、清均较多使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就是这种装订。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其装订方法是折页对齐,在右边栏外打眼,穿订纸捻,砸平固定裁齐,然后用一张较厚的纸从右侧书背裹装起来,书背处用浆糊粘牢。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装帧形式──线装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书籍的工艺方法和书籍式样,后来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包角”、“袍套”等,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
本文标题:书籍形态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29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