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需要在思想领域发扬民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为经济建设服务。(2)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讲话中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向科学界和文艺界人士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双百方针”做了系统阐释。(3)影响:文艺理论和批评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新气象,文学创作取得一定丰收,形成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短暂的“百花时代”。2、百花文学: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1956年以后文学界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类似于苏联文学的“解冻”,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丰收,形成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短暂的“百花时代”。催生了一批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作品,如宗璞的《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边上》;鼓舞了一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如周作人、沈从文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创作,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文艺理论和批判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新气象,如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与人学”》。3、“根本任务论”:文革期间,江青等人在对社会主义文学批判,对“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帮派“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他们认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论并不是一个艺术范畴的问题,而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产物。4、“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文革期间江青等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三突出”创作原则实际上是宣扬个人迷信的造神理论。5、“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6、山西作家群:又称山药蛋派、《火花》派、山西派,它早在延安时代就开始发端,但作为流派的形成,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马烽、胡正、西戎、孙谦等一批受赵树理影响的作家以山西省文联机关刊物《火花》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风格相近,有着浓郁地域色彩的小说,1958年的《文艺报》第11期刊出了“山西文艺特辑”,推动了这一流派的形成。于是,这一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亦被成为“火花派”、“山西派”、“山西作家群”等。7、“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开始于1969末,形成于“文革”中后期,1972至1974年达到高潮,随着“文革”结束与知青返城而在1976年终止。地域上诞生于白洋淀,诗人以北京知青为主,代表诗人有芒克(姜世伟)、多多(栗士征)、根子(岳重)等,他们创办了民刊《今天》,并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在整体上属于朦胧派诗群,被看成是发生于“新时期”的“新诗潮”(或“朦胧诗”)的准备或源头。7.杨朔模式:杨朔的散文的追求在两个层面上矛盾,一是内容的时代感,二是形式的诗意性。这就让他陷入两难。要以令个人感动的真情写非个人的时代画面,因此形成散文诗意画面美与个人情感假的悖反,给人强烈的作文感。8.八大样板戏:指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八部作品并称为“样板”。9.英雄叙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通过几十年的战争才建立起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1949年以后宣传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内容,战斗英雄也成为时代的饺子,因而表现阶级斗争和抗敌斗争,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表达的主题。这些影片注重塑造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革命英雄人物独具个性的成长经历。10.喜剧片:50年代初,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昂扬奋发的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流,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使中国电影连续几年不知所措,影人一时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他们无法用真实地再现现实来干预现实推进所谓:“进步”,只好采用喜剧的方式,用笑声超越现实社会的矛盾,表达人类的自由和自信。11.革命英雄主义:12.政治抒情诗:13.样板戏:样板戏产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经过江青等人的指导,在“造神”方面又更上了一层楼。它在创作中的表现,是“把领袖和政党异化为神”。样板戏,蕴含了“文化大革命”的精神实质。“阶级仇、民族恨”是样板戏的情感基调,也是它的生产目的。14.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前后,在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诗歌运动,参加人次有数百万之多;人们以诗词为武器,矛头所向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专政。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真正的群众革命文艺运动,其声势之大,在中外文艺史上是罕见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词后来编辑成《天安门诗抄》出版,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诗的丰碑。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4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