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答:(1)创立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2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经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辨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直到恩格斯去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2)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3)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A)建国之前: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从苏联和日本传播到中国,中国学人和革命领袖们开展译介、学习、运用。B)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C)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D)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3.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答:(1)古希腊: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这标志着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科学的第一步。2)朴素的辩证法。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3)整体性、系统性。由于科学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古希腊人总是从整体上观察和说明自然的变化过程。4)直观性、猜测性。对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得到直观的结果。这表现了人类的幼稚性。(2)古代中国: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关系(阴阳、五行)、波场(气);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规律与本体相联系(阴阳变化、道);自然、人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3)古代中西自然观比较:【共同之处】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事物是普遍联系。。3的。【不同之处】古代中国古希腊重关系重实体阴阳互补、重协同对立统一、重冲突自组织他组织(外力推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月上、月下世界的分离具象思维抽象思维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答:(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2)利: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现水平相适应,并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它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弊:机械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机械自然观并不能回答诸如“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不同的物质形态是如何转化的”等问题,最终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机械自然观主张用牛顿力学规律去解释自然,导致了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存在的机械决定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现。5.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答:(1)立场观点: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4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之中。联系、运动、演化、发展。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认为自然界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整个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非生命运动和生命运动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不会消失,物质不灭,运动不灭,自然界是无限流动和循环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2)方法:方法是辩证的,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实验和理论、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抽象和具体辩证结合起来的方法论。6.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自然观念,及其近现代科学依据答:(1)自然观念: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2)近现代科学依据: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A)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时空和物质及其运动、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B)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C)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D)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界,提供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E)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F)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和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中。。。57.进化-退化的辩证关系,(注意,进化是有条件的)答:进化和退化的辩证关系如下:(1)不可逆性: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物质层次逐步下降、物质系统愈趋简单、组织化程度下降的路线。进化和退化的上述,使其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2)稳定性重建3)离散性(2)进化和退化的统一性: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两个相反的方面。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不可逆性。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1)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3)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8.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答:①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现了人类,就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而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②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水平、实践能力都相当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是使用简单工具的人。③在农业社会,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转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④进入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发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9.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答:(1)形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生态危机问题。其主要根由是传统的发展模式,这种增长模式以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内容,但由于它把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就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失衡,又这种发展模式的外。。6化为消费主义,其显著特点是消费至上,一方面浪费大量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又以纵欲主义精神推动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当经济增长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时,最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2)化解和摆脱:①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摒弃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谐绿色发展。②科技手段。将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涉及生活生产中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恢复生态平衡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③法制手段。只有对破坏环境者绳之以法,依法惩治,才能最大量地遏制人们的失范行为。④道德行为。通过道德评价
本文标题: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6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