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堂实录
抓住知识本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堂实录宜都市枝城小学洪萍李晓玲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教材中把平均数安排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里,明显加重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的基础,也是学会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描述的关键。学情分析:在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而四年级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属性。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属性,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体会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学学具:多媒体课件和吸铁原片教具。教学过程与设计: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老师教学生打篮球图片)生:认识,是段老师带领篮球队在打篮球。师:对。六年级同学就要毕业了,我们学校的篮球教练员段老师准备招收一批新的篮球队员。小明非常想加入篮球队,他就去申请,段老师给了他一张表,表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投10个球通常能进个球。(板书问题)小明是个认真的孩子,他想,这可不能随便填个数字糊弄老师,于是他回家后要爸爸陪着他认真地进行了几次测试。他一共测试了五次,每次投中的个数如下:54759(问题上方板书五个数字)(评析:设计学生熟知的篮球队招生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带动学生思考,并带着最真实的体验融入到课堂研究中。)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认识数据师:第一次他进了几个球?(手指着5)第二次进了...第三次进了...打四次进了第五次进了....(师每问指着对应的数字)生:5个球、4个球、7个球、5个球、9个球(生答出每个数据并知悉)师:这五次投中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师:那说明有时候投进的个数...(指9)生:多。师:有时候投进的个数...(指4)生:少。2、分析数据(根据每个数据的特征推出6,体现平均数出现的必要性)师:现在小明开始填表。他填了个9。(横线处板:9)但他想了想,又涂掉了(9涂阴影)他为什么会涂掉?(问2人)生:9个太多了。师:如果是你,你会涂掉吗?(问1人)为什么?(问3人)9是他五次测试中什么样的成绩?(问2人)生:最好的成绩。师:进球个数最...?(问2个后进生)生:个数最多。(板书:最多)师:那他能保证每次都投中9个吗?能吗?(问2人)如果是你,填了9以后什么感觉?(问3人)生:有点心虚、不好意思、像骗老师。师:小明也觉得有点儿像吹牛。他想了一会儿,写下了4。(9下面板书:4)但是他迟疑了下,又涂掉了。(4涂阴影)猜猜看,为什么?(问2人)生:太少了。师:如果是你,你会涂掉吗?(问2人)为什么?(问2人)生:太少了,显得成绩不好。师:4个是什么样的成绩?(问1人)个数最...(追问2人)生:最差的成绩。个数最少。(板书:最少)师:你愿意把最少的一次成绩报告给老师吗?(问2人)你甘心吗?(追问)生:不愿意、不甘心。师:那么,观察这组数据,到底应该填几?(连问一组同学)为什么?(追问)生:5,这个成绩出现了两次。(4下面板书:5)师:这组同学都填5,你们同意吗?(若同学们都同意,师:10个球,小明投中过7个,还投中过9个,填5甘心?5在测试成绩中会不会有点...若有人不同意,可以顺利引出最后一个数据7。5下面板书:7)生:5个有点偏少。(板书:偏少)师:7呢?五次成绩中有三次比7少,7什么感觉?会不会有点....(问3人)生:偏多。(板书:偏多)师:(复述特点)5有点偏少,7有点偏多,有没有不多不少的呢?生:填6。(7下面板书:6)师:6这个数字感觉怎么样?(问4人)生:不多不少,比较合适,刚刚好....师:6个在测试中出现过吗?生:没出现。师:没出现,你敢填吗?敢吗?(问3-4人)生:不敢。师:为什么?生:因为没出现。师:就因没出现,你就不敢填?(追问)下次可能出现吗?(另问2人)生:可能。师:哪里可能出现?(问3人)生:第6次,第7次....下一次。(板书:可能出现)师:现在填6什么感觉?(问2人)生:刚刚好。(板书:不多不少)(评析:看似一组平常的数据,实则是精心设计的。5、4、7、5、9,首先引导学生从填写极端数9和4入手,让学生发现填写“9”太多了,担心老师说成绩不真实;填写“4”太少了,不甘心自己的成绩这么差。第三次填5,有的学生认可,认为出现的次数多一些,但有的学生认为还是“偏少”。接着填“7”,又有学生认为“偏多”,毕竟5个数中有3个数比7小。在偏少和偏多的碰撞中,慢慢引导学生向中间值靠拢,学生必然会走向第三条路——向数据的中间值逼近,老师在反复的追问中让学生对5个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不多不少的数——6,这也是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调整、不断整合的结果。当“不多不少”出现时,不仅符合数据逼近中间值的现实需要,更揭示了平均数的特征,即“不多不少”的“6”代表了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最能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在与老师共同寻找“不多不少”“6”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更从本质上理解了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特征。)3.动手体验(掌握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师:6个是怎么来的?生:算出来。师:请看,(手指黑板上统计图)你们能看懂吗?(请生介绍统计图信息)生:条形表示4个,第一次有一个圆片表示5个,第二次没圆片表示4个,第三次有3个圆片表示7个,第四次有一个圆片表示5个,第五次有5个圆片表示9个。师:谁能变出6?(指一名学生上台移动圆片,并解说。)生:把多的移给少的,就移出了6。(另请1人说移动过程)师:这些高低不平的数字,通过这样移过来,移过去,都...生:变平了。师:这什么要拉平呢?生:平出来的数字一样多、不多不少。师:这个不多也不少的数能不能代表他的通常水平呢?生:能。师:说明这个数有这样一个特征。(板书:代表性)4、特点回顾(总结平均数特征)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填9....(生:最多)有点不真实;填4....(生:最少)有点不甘心;填5....(生:偏少);填7....(生:偏多)都不合适。有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想到了“6”,这个数字...(生:不多不少),虽然没出现过,但它能...(手指代表)小明投篮的通常水平,所以我们找到“6”解决了这个问题。“6”有这么多的特征,它在这组数据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它叫什么数呢?生: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平均数怎么得到的?生:看统计图,移动多的补给少的。师:也就是移多补少。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平均数?生:总数总份数(板书:公式)5.尝试练习师: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你们发现了什么?(1)4、6;(2)1、3、5.生:第二组的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出现了。(板书:可能出现)(评析:平均数的计算不是重点,但教给学生方法仍是教学目标之一。老师通过让学生计算和数形结合“移多补少”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求平均数,从两个不同角度——“平”和“均”再一次让学生认识了平均数。)三、课堂小结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总结,师补充)四、巩固新知:(PPT出示题目,学生先做,再学生说,学生评,老师稍作提示)1、判一判:(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时肯定安全。()(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4)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30棵,第二天上午植树14棵,下午植树10棵,四年级同学平均每天植树的棵树是(30+14+10)÷3=18(棵)()2、在一场篮球比赛中,两支队的得分情况如下:你认为哪一队实力比较强?五、拓展应用:师:课后了解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想想,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评析: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组习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深切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要灵活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相关因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总评:1、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要像导演设计一部悬疑片一样,情节一帆风顺,只注重结果,肯定不好看,得制造些假象,引起观众的猜疑,有心理变化的过程,才看得过瘾。教学设计也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假象”,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分析,产生矛盾,进而去探寻新的方法和结果,才能让学生学得透彻,学得过瘾。课堂上如何设计“假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钻研。本节课,学校篮球队招生和要填写“你投10个球通常能进个球。”,正是精心设计的“假象”,围绕5、4、7、5、9这五个数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分析,对答案逐一否定,最终得出了“6”这个平均数。在寻找平均数“6”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每个数在这一组数据中的特点,充分感悟到“平均数”的意义及其代表性特点、取值范围等。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经历,有心理体验,有思维冲突,才获得了对“平均数”的深刻场次一二三四甲队1112611乙队111012/体会,也有了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假象”的设计,就是要抓住知识的本质,根据学生认识上有可能产生的障碍,让学生去充分解读,充分感悟。2、以生为主,培养应用意识。本节课中,老师看似平常的填写一个数字,再划掉。实则是揣摸到了学生的内心,老师问,学生说,“为什么要涂掉?”“如果是你,你会涂掉吗?”“你甘心吗?为什么?”一个个问题直逼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根据真实的生活情境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得出“6”不多不少,刚好能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6”在这组数据中并没有出现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弄清楚“6”是如何得出来的。整节课老师并没有反复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完全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出来。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本节课,老师紧紧抓住“平均数”的本质特征,找准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平均数的特征,并运用平均数的特征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相信本节课的学生一定会牢牢记住“平均数”。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堂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8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