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3-分子的性质2
蔗糖和氨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而萘和碘却易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1.“相似相溶”的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物质的溶解现象:四.溶解性2.溶解度影响因素:①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水与甲醇的相互溶解当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形成氢键时,会使溶质的溶解度增大。②“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乙醇的化学式为CH3CH20H,其中的一OH与水分子的一OH相近,因而乙醇能与水互溶;而戊醇CH3CH2CH2CH2CH20H中的烃基较大,其中的一OH跟水分子的一OH的相似因素小得多了,因而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③溶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如S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后者可溶于水,因此,将增加SO2的溶解度。1、比较NH3和CH4在水中的溶解度。怎样用相似相溶规律理解它们的溶解度不同?思考与交流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故氨气易溶于极性溶剂水中,而且氨气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也促进了氨气的溶解.甲烷分子是非极性分子,难溶于极性溶剂水中.2.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用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等)溶解油漆而不用水?因为油漆的主要成分是非极性或极性很小的有机分子,故易溶于是非极性或极性很小的的溶剂,如乙酸乙酯,苯,甲苯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极性溶剂水中;这些溶剂除了能溶解油漆,易于挥发也是它们的特点.3、在一个小试管里放入一小粒碘晶体,加入约5mL蒸馏水,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若有不溶的碘,可将碘水溶液倾倒在另一个试管里继续下面的实验)。在碘水溶液中加入约1mL四氯化碳(CCl4),振荡试管,观察碘被四氯化碳萃取,形成紫红色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向试管里加入1mL浓碘化钾(KI)水溶液,振荡试管,溶液紫色变浅,这是由于在水溶液里可发生如下反应:I2+I—=I3—。实验表明碘在纯水还是在四氯化碳中溶解性较好?为什么?实验可观察到: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碘在CCI4中溶解度较大。这是由于I2为非极性分子,而CCI4也是非极性分子,水为极性分子,所以,碘在CCI4中的溶解性较好;而在碘水中加入浓KI溶液后,由于I2+I-=I3-的存在,加入I-后,生成I3-,使I2的浓度降低,因此,溶液紫色变浅。看一看两个分子的立体结构,像不像一双手那样?它们不能相互叠合?观察:五、手性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手性异构体。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反应停”事件背景资料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的分子,是由一家德国制药厂在1957年10月1日上市的高效镇静剂,中文药名为“反应停”,它能使失眠者美美地睡个好觉,能迅速止痛并能够减轻孕妇的妊娠反应。然而,不久就发现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畸形儿,后被科学家证实,是孕妇服用了这种药物导致的随后的药物化学研究证实,在这种药物中,只有图左边的分子才有这种毒副作用,而右边的分子却没有这种毒副作用。人类从这一药物史上的悲剧中吸取教训,不久各国纷纷规定,今后凡生产手性药物,必须把手性异构体分离开,只出售能治病的那种手性异构体的药物。了解巴斯德实验室合成的有机物酒石酸盐并制得手性机物酒石酸盐过程。科学史话:阅读:教材P52乳酸分子酒石酸分子的结构式对于同一种元素的含氧酸来说,该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六.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思考:化学上有一种见解,认为含氧酸的通式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导致R—O—H中O的电子向R偏移,因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就越容易电离出H+,即酸性越强。将含氧酸的化学式写成(HO)mROn,就能根据n值判断常见含氧酸的强弱。n=0,极弱酸,如硼酸(H3BO3)n=1,弱酸,如亚硫酸(H2SO3)n=2,强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n=3,极强酸,如高氯酸(HClO4)
本文标题:2.3-分子的性质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9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