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精选文档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隐喻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两千多年来,隐喻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但亚氏所说“至今最伟大的事是对隐喻的掌握。隐喻是不能向他人传递的,它是天才的标志,因为要创造好的隐喻意味着对相似点具有敏锐的眼力”左右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长期以来隐喻研究一直囿于传统观点而停滞不前,隐喻的实质是替代或比较的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从而忽视了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成语义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可夫(GeogeLa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从本质上看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构成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conceptsystem)。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概念隐喻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过归纳后,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句式。Lakoff.Johnson认为在西方文化中人脑储存着大量的此类概念隐喻,如Timeismoney,Argumentiswar等。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必然结果。Lakoff等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指出,人类的认知离不开其自身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体验和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让人们通过相对具体的、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如常说的“山脚、山腰、桌腿”,英语中的themouthoftheriver,thefaceoftheearth.thefaceoftheclock等都是用具体的身体部位来类推其他难以表述的事物。因此隐喻是思维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表述情感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隐喻中的喻体和本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具有不同的两组特性,但它们的相似性把这两个概念用隐喻联系在一起。当遇到含有隐喻的句子时,如何确定两者的相似性,从而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呢?如怎么理解句子“Johnisamachine”?机器具有很多性质,如有条不紊、便捷、冰冷、没有感情、有效率、能长时间工作等,其性质可能不胜枚举。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可能所有这些特性都被激活,从而建立起与特有的某个人(如John)之间的相似性。对于相似性的确定构成隐喻认知的前提,那么相似性又如何被确定?此类问题值得探讨,其答案对洞悉语言认知的本质,促进二语习得大有启迪。一、隐喻的认知与熟悉度(一)隐喻认知的因素隐喻的认知应从其出现的频率、创新性、贴切性、形象性、熟悉度等角度考虑,切勿一言以蔽之。研究表明,制约隐喻之认知因素很多。一是隐喻的形象性,尤其是能激发鲜活形象的隐喻更易于理解。二是隐喻的贴切性(aptness),当本体和喻体源于显然不同的语域(domain),并在各自的语域中有着相似的位置时,此隐喻的贴切度则很高。Glucksberg和Keysar认为,在本体和喻体互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个临时范畴,贴切的隐喻是在该临时范畴中具有典型性的隐喻。三是人们对隐喻的熟悉度。很多词语的意义最初是通过隐喻扩展而来的,由于频繁使用而成为该词的一个固定意义,如“桌腿”中的“腿”。熟悉度不仅会导致人们偏爱某种表达方式,还会影响语言的即时处理,高度熟悉的隐喻会立刻激活其喻意。形象性和贴切性也都与人们对本体和喻体(尤其是喻体)的熟悉度有关。如果对喻体的特征、性质不了解,就很难在头脑中有一个鲜活的形象。Glucksberg和Keysar说,喻体具有典型性时,隐喻才贴切,实际上喻体是否具有典型性也是基于人们对该喻体的熟悉度。黄金之所以在“稀有而罕见的东西”这个临时范畴中具有典型性,是因为相比于银、白金、玛瑙而言,人们更了解、熟悉黄金。熟悉度会影响人们对某一范畴典型成员的判断。如西方文化认为范畴“鸟”的典型成员是“知更鸟”,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是“麻雀”。(二)熟悉度与隐喻的分类根据人们对隐喻熟悉度的不同,笔者把隐喻大致分为熟知型隐喻和陌生型隐喻。此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其界限并不很分明。但某一特定的隐喻对不同的主体来讲,其熟悉度也不同。Giora和Fein也认为隐喻的处理过程要视人们对隐喻的熟悉度而定,这样才能使其更有说服力。在处理熟知型隐喻时,无论其所处的语境如何,字面和隐喻意义都被同时激活;而处理陌生型隐喻时,字面意义不管在什么语境中都得到激活,隐喻意义则要依据具体语境推导。(三)熟知型隐喻的认知熟知型隐喻出现频率较高,是人们较熟悉、形象贴切的隐喻,或是在某一语汇中固定的隐喻表达式。它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概念系统中,是我们认知世界、进行抽象思维的产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人们仅以共有的体验和知识便能领悟。我们在认知这类表达式时,根本不会意识到隐喻思维在起作用,如“针眼、山脚、桌腿、空中楼阁”,它们的修辞意义一直与一种固定的语言形式联系在一起,在语言社团里已根深蒂固,并作为词语的一个义项进入了心理语汇中。有些隐喻刚出现时,可能很新颖,很有创新性,但由于使用频率高便失去了其新颖性而逐渐转化成熟知型隐喻。这种隐喻的喻体和本体都很明显,而且其认知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如最初人们把胆小怕事、遇事就躲的人比作“缩头乌龟”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这种表达法的新颖、精妙。当由于使用频率很高,人们几乎约定俗成地用“缩头乌龟”来指代此类人,而不会有其他的误解。再如常说:“他是一个老狐狸。”除非有特殊的说明,人们通常都会把狐狸的典型特征――狡猾――投射到本体‘他”身上。由于这种隐喻一般在某一语言团体中具有约定俗成的喻意,这种喻意似乎和其语言表达方式一起储存在人们的大脑中,一旦遇到这种熟知型隐喻,其固定的喻意便被立即激活,因此此类隐喻的认知并不完全依赖语境。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遇到熟知型隐喻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其隐喻性,只是自然地思维,产出言语和认知语言。此类隐喻有时很难把它转化成明喻,用“像……似的”、“和……一样”来改写。如果不用此类隐喻性的说法,人们似乎很难换用其他说法来指称同样的事物,如“桌腿、山腰”等。人们甚至很难找到,或根本不去想此类隐喻性的表达法中所暗含的源域和目标域。如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英语中heisinlowspmt是把源域(方位域)的概念结构投射到了目标域(情感域)wakeup中,hefellasleep等则是把源域(方位域)的概念结构投射到了目标域(意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不会想到这些的。在熟知型隐喻的表达式中,隐喻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在心理词汇中都得到表现,认知时直接提取即可,不需要经过像Searle等所说的那样先辨认隐喻存在与否,然后根据语境从字面意思按照合作原则来推理其比喻意。如heisinlowspinit以及thefaceoftheearth无论在哪一种语境中它们的意义基本上是一样的。汉语中也大量存在这类的隐喻,如最近他很低沉、他心灰意冷。这类语言的认知并不依赖即时语境,在任何语境下,意义都类似。但是此种隐喻的认知需要认知主体调动和利用自己的经历、知识及其所处文化所赋予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赋予同样的喻体不同的喻意,表达同样的喻意时用不同的喻体,如英语句youchicken约定俗成地具有“胆小鬼”的意思,而在汉语文化中则不具有这种喻意,在汉语文化表“胆小”的喻意的动物是“老鼠”,如我们常说“胆小如鼠”。汉语文化中的“哈巴狗”常有“巴结奉承,讨好拍马”的贬义,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喻意。(四)陌生型隐喻的认知陌生型隐喻指那些高度创新性的、在某一语言团体出现频率较低的隐喻。此类隐喻表达方式和其喻意之间没有约定俗成的联系,因而其认知必须借助一定的语境并按合作原则来推理,此类隐喻的理解可能遵循Searle的喻意推理过程,理解所需的时间比直接能用字面表述意义的表达法更长。陌生型隐喻一般都有情景语境来制约该隐喻的认知,如果没有语境的制约,要么易产生歧解,要么难以理解,因此语言使用者一般都要指出其使用的隐喻所包含的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或指出比较的方面。人们并不是用喻体最显著的特征来理解本体。如“他真是一块阴沟里的石头”,石头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生命,由坚硬的物质构成的物体”,这一点显然在此无法和某一具体人的特点联系起来。“他”显然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此句也不可能是用来描述本体的物理特征,说某人肌肉结实坚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以及与周围的物质世界、人等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把其主观情感赋予了客观世界,因而在此“石头”应和某种人的特性联系起来,如麻木、缺乏情感、僵硬、冰冷等。所以上面这句话是可以进行多种理解的。因此为了避免歧义,常在后面加一句“他真是一块阴沟里的石头――又硬又臭”。二、隐喻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都源自隐喻概念。翻译是一种把sT中大量存在的隐喻转移至TL中去的过程。译者的翻译过程也就是文化移植过程,是用译语重构源语文化模式,将一种语言文化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文化中去的过程。语言是思维认知的载体。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认知性隐喻是人类构建其概念系统的共同基础。同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民族而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和哲学渊源,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认识方式及其语言表达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homogeneity)的一面,又有异质性(heterogenelty)的一面,于是隐喻的翻译实践归根结底就在于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一)归化翻译策略源语与源语读者之间是同一语言文化背景的语内交际,源语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图式,因而源语读者就能顺畅地运用双方共有的文化心理图式去填充和理解这一语内交际过程中省略的信息。同样,译语与译语读者之间也是一种语内交际。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构成交际。译者要通过译语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语读者进行交流以完成翻译交际就应不遗余力地充分利用译语内的共同认知心理图式和语用假设以求最佳关联,也就是译者只有充分利用译语中一切能奏效的习语来进行解释,才能有效地唤醒译语读者脑海中的相关认知心理图式,让他们自觉地填充那些被省略的部分,产生种种期待,驰骋各种想象。因此,当源语语言文化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很大时,译者可依据译语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进行归化翻译,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理解与期望,达到语用等效。Truebluewillneverstain.(真金不怕火烧)Thattheorydoesn'tholdwater.(那个理论站不住脚)Mounin认为对等意味着完美,而完美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语言隐喻化的普遍原理证明,源语和译语都存在隐喻的多义性和可变性,二者交互作用,使严格意义上的所谓直译成为幻想。正是由于一种语言词语范畴的隐喻性和两种语言词语范畴及结构的非对应性,翻译成为一种认知的、创造性的活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隐喻的异质性,有的隐喻形象是不可译的,其异化翻译会令读者百思不得其旨,此时宜用归化翻译,舍弃源语形象以忠实源语意义。正如世界著名口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所说,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意义,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二)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进行的语际间篇章意义的互相转换。翻译是跨文化、跨语
本文标题: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精选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0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