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策略课件
2015年地理第二轮复习策略2015年3月29日思考:什么是第二轮复习?它与第一轮复习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第二轮复习?怎样进行第二轮复习?学习内容上的侧重点是哪些?学习方式上的侧重点是什么?强化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课堂教学的常态是怎样的?二轮复习规划图概念结构原理技能规范一轮复习暴露的知识缺陷练习讲评讨论考试作业课上课下口头书面从权威性试卷中针对性地选择和改造试题紧扣落实选择习题的原则•选择能力立意的试题•基于实证地理素材自编习题•基于素材让学生自己出题•针对学生的知识缺漏旧题改造选择习题的原则选择能力立意的试题基于实证地理素材自编习题基于素材让学生自己出题针对学生的知识缺漏旧题改造能力立意试题的特征区域地理事物特征描述地理现象的区域时空规律概括、成因分析对区域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或生产、生活的评价基于试题材料重在观察、提取、归纳、推理、表述等能力考查,与课标要求吻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地理的区域性。精选有教学价值的习题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暴露的主要知识缺陷,从近年各地高考新课程卷和地市级模拟试卷中,筛选出训练目标指向明确、难度适中的试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切不可整卷照搬外地试卷,而应通过筛选、改造挑出有教学价值的试题,并组合成训练试卷。比较下面两组选择题,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组作为训练题?第一组题根据表1资料,回答7-8题。表1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省(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耕地面积(万公顷)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①34.3532.51865.815.8②53.51539.1727.915.0③51.9542.4404.40.4④31.1361.0184.62.07.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A.川、黑、苏、陇B.苏、川、陇、黑C.黑、川、陇、苏D.陇、黑、川、苏8.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年代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工地未利用地湿地1954年15.9138.189.132.880.432.1132.741976年32.8832.997.742.931.590.0220.452005年51.1731.633.862.571.940.028.811.该地50年来A.耕地比重上升,其他类型比重下降B.毁林开荒是耕地增长的最主要方式C.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垦荒速度加快D.水域比重变化幅度小于其他类型2.分析各类土地变化的影响及原因,错误的是A.粮食需求增加导致相关土地比重变化B.气候变暖是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C.停止垦荒有利于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D.适度生态退耕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第二组题表1表示我国北方某地1954—2005年期间不同时期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据表回答1~2题。表1点评第一组题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第二组题重点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依据地理原理逻辑推理的能力。比较下面两组综合题:主观试题客观化:四川、重庆、天津、广东、上海、江苏这样的设计过分侧重知识记忆的考查(内容效度),对考生的思维过程、能力层次难以区分,降低了对考生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功能(不符合能力目标要求)(1)据图11等深线判断,甲地海底地形类型是,其成因是。据图10、图11,比较E,F两钢铁企业不同的最优区位条件,E是,F是。(8分)综合性试题采取填空答题的形式2012年高考地理(四川卷)第一组题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1)描述M城气候特征。(描述/自然)(2)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分析/自然)(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综合/人文)(4)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人文)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四大能力测试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四大能力测试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理区域化第二组题(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光照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2)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4)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答案基于实证素材自编习题地理素材来源---专业论文、地理新闻、中国气象网、中国年鉴等专业网站、各地高考试卷等(注重材料的真实性、时代性)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设置问题避免滥用教辅新闻报道(文字与图片)区域规划期刊论文实证资源的获取获取情景材料新闻报道(文字与图片来源)一张图片的教学备考作用?2012年(四川卷)2012201220112012年(江苏卷)2011图1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1981~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关于1981~2005年该地区农业产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植业产值持续下降B.畜牧业比重变化最大C.渔业产值增加最少D.农业产值结构逐步优化2.导致该地区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1A.气候B.技术C.市场D.交通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表1示意以色列1999年部分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完成1~2题。项目大麦小麦香蕉柑橘胡萝卜蔬菜奶牛肉牛家禽蛋鸡虚拟水含量(m3/kg)5.874.0670.2520.640.0640.069177.815.55.43431.091.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视角看,以色列农业的发展方向是A.粮食种植业为主B.乳畜业为主C.园艺业为主D.家禽饲养业2.从虚拟水战略的眼光看,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应①大量引入水密集型的产品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③调整农业结构④优化饮食结构⑤充分开采地下水⑥大规模引用高山融雪水A.①②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⑥D.①②③⑤图3示意我国某区域一月和七月气温分布。读图完成9~10题。9.图中①②③④地点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10.造成①②两地气温年较差明显不同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资料来源:中国气象中心数据网基于地理素材让学生自己出题通常高考题或省市质检题都是基于某一特定材料中隐含的地理信息,提出若干个地理设问。而限于题目数量的限制,通常其中有些地理信息并未能用于考试的设问。如果我们将这些设问撤掉,让学生基于给定素材自己提出尽可能多的地理设问,并通过小组合作丰富和完善这些设问,同时给出相应的答案,学生必将对试题所给材料中的地理信息挖掘的比较透彻,同时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比较宽阔,思维不会受到原高考试题设问的限制,而且学生将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案例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读我国郑渝高速铁路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BDCEFBDCEF1.描述②线经过的A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2.你认为规划中线路①、②哪条更合理,简述理由。3.从城市化角度指出高速铁路建成后对甲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原题学生新增题1.甲地附近夏秋夜间多雨,请分析其原因。2.A山地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试说明其地理意义。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4.比较重庆与郑州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5.分析C地地形区的成因。6.描述流经C地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分析原因。7.比较C、D两地农业发展自然条件的异同。8.试分析重庆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9.分析重庆市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0.分析图示E河段流域的开发方向。11.图中F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分析提高F水库水位的原因。12.试分析B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可能危害及整治措施。13.分析重庆市工业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分析原因。针对学生的知识缺漏旧题改造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缺漏,进行旧题重温或经改造后重做,往往事倍功半。要有意识地收集和积累平时学生的典型错误,作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人手一本错题本,经常反思曾经的错误。概念常规核心概念的重要性新概念解读的重要性易混的常规核心概念水文与水系水位与流量积雪融水与冰川融水地势与地形地形区、地形类型、地貌、地形部位、地质构造荒漠、沙漠、戈壁天气与气候热量与气温逆温现象、对流、焚风效应雾与霾风向(注意:内涵与外延)农业与种植业(耕作业)园艺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商品率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富营养化人口增长与人口增长率易混的常规核心概念(注意:内涵与外延)解决方案:对比讲解;练习演练新概念解读通常在选择题的背景材料中会出现教材和平时授课中没有出现的“新概念”,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对这个新概念的正确解读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解读方法:暂时放弃原有的认识,尤其避免望文生义。仔细阅读“新概念”全文,找出关键字词,辨析其中涉及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全面阐释其意。解决方案:限时训练一般来说,可以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用生态足迹(指单位人口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冲击)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图2示意我国各省区(除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生态足迹增长率,读图完成3~4题。3.据图中信息判断A.我国东部省区整体人均GDP低于西部省区[B.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C.新疆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D.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的变动是负向4.山西的生态足迹增长率变化特点及原因是A.生态足迹上升——主要是分布在能源地B.生态足迹上升——主要是植树造林,生态改善C.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开矿,植被破坏D.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单位人口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冲击,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均GDP高于西部,A错误;内蒙古的生态足迹增长率大,说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大,不是改善环境,B错误;新疆人均GDP增长少,环境代价大,所以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生态足迹是正值,D错误。【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的生态足迹变化率为负值,不是上升,所以A、B错误;开矿、植被破坏只能导致生态足迹增长率上升,C错误;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减小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生态足迹增长率会下降,D正确。图1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图11.图中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A.四川B.广东C.海南D.广西2.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的差异造成的B.大城市劳动力短缺C.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D.城乡差别大造成的【解析】实际人口密度小于理论承载密度说明人口负担轻。【解析】从图中看出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云贵川等内陆省区人口负担明显大于粤、闽等沿海省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粤、闽等沿海省区,而此时粤、闽等沿海省区却先行进入改革开放,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工进城打工,故此阶段人口大量由云贵川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二轮复习策略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3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