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1.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和繁殖的理论与技术的学科。2.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特异性植物群体。3.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4.不可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没有造成遗传物质的改变。5.育种周期:在一个育种世代中补充群体、候选群体和育种群体的交替。6.基本群体:从中进行选择用以建立育种群体的最初的基因型。7.育种群体:严格地讲,育种群体是指向下一代传递基因的基因型组成的群体。8.增殖群体:对经过遗传改良的材料进行繁殖的群体。9.生产群体:用于生产林产品的林分。10.基因保存群体或基因资源群体:为了未来的育种而保持遗传变异的群体。11.自然选择: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对生物进行的选择。12.稳定性选择: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选择结果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变量减小或不变。13.定向性选择:利于性状表现型的某极端类型的选择,结果导致群体遗传组成的定向变化。14.多向性选择:对一性状的表现型作两个以上方向的选择,属不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15.人工选择:是指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人为制定的选择标准,有意识地改变生物群体中特定遗传性状表现的活动。16.选择育种:在林木改良中,按一定的标准和目标,挑选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那部分基因型,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创造出优良类型或品种的育种方法。17.个体选择:也称混合(大群)选择,即仅根据个体本身性状的表型所做的选择。18.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平均值决定个体的去留的选择方法。19.家系内选择:在稳定的群体结构下,不考虑家系均值的大小,只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均值的偏差来选择。20.综合指数法:根据改良性状的遗传力和经济重要性,将各性状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成一个指数,按多个性状综合选择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21.优树: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特别优良的林木个体。22.候选树:用作评选优树的待选树木。23.对照树:与优树位于同一林分,年龄、立地基本相同,作为优树评选时比较用的树木。24.优树选择:根据选种目的在适宜的林分中按一定标准评选优树的过程。25.精选树:通过遗传测定,确认遗传品质卓越的优树。26.林木遗传测定:通过对选育材料当代(无性系)以及通过各种交配设计获得的子代所进行的田间对比试验以及对试验结果进行遗传评价的过程。它是遗传改良的核心工作。27.子代测定:主要是用于评价一母本或父本性状遗传的程度,以及一个亲本与其它亲本交配所产生子代的遗传品质的优异程度。28.配合力:亲本某一性状在不同交配后代中表现的相对差异。是反应杂交组合中各性状配合能力的指标,是选择亲本的依据。29.一般配合力(GCA):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亲本的若干交配组合子代平均值距交配群体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一般认为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作用的结果,相当于亲本育种值的一半。30.特殊配合力(SCA):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交配组合的子代平均值距交配群体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31.交配设计:根据遗传测定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条件,对亲本交配组合或制种所作的安排。32.杂交育种:以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种间、品种间、类型间等)进行交配或结合形成杂种,通过培育选择,获得新品种的过程。33.杂交不亲和性: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生殖隔离机制。34.杂种不育:是指远缘杂交所得种子不能发芽或幼苗夭折,一些杂种虽能成活,但不能开花结实,或虽能开花结实,但配子败育,不能繁衍后代。35.染色体加倍:由于植物细胞内的理化环境发生改变,而使细胞核或细胞质不分裂,导致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倍增的过程。36.间接鉴定:是指利用多倍体的巨大性特点,从形态和生理特性上进行判别。如果处理材料叶片大而厚、色深、花大、气孔或花粉增大等,则可初步判定是多倍性植株。37.直接鉴定:即直接检查施加处理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如染色体数目倍增,则可以判定获得了多倍体植株。可靠,但费时、费力。38.成熟效应:树木的无性繁殖能力随着树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一般而言,采穗母树年龄越大,生根率越低。39.位置效应:无性繁殖材料采集部位对无性繁殖效果的影响。如用侧枝扦插或嫁接,会出现斜向生长,顶端优势减弱,提早开花结实等现象。40.无性系混合繁殖造林:指将用于推广的多个无性系插条等随机混合在一起育苗,采用含多个无性系的混合苗木造林。41.无性系间行栽植:指在造林时分无性系隔行间作,每一行或数行只栽植一个无性系。42.无性系块状混栽:是指将造林地划块作业(10-20hm2),每块只栽植一个无性系。43.种子园:由优树的无性系或家系组成的,以生产大量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44.育种策略:是针对某个特定树种的育种目标,依据树种的生物学和林学特性、遗传变异特点、资源状况、已取得的育种进展,并考虑当前社会和经济条件,可能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该树种遗传改良作出的长期的总体安排。45.早期选择:指在林木幼龄期对采伐龄时的生长量、材质、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等方面作出判断,根据树木的早晚期相关对待测群体进行早期选择,从而减小工作量,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育种进程。46.本地遗传资源:当地起源或已经适应当地自然和栽培条件,并能正常繁衍后代的树种、品种群体或个体等遗传材料。47.外地遗传资源:指从国外或其它地区引入的繁殖材料。48.野生遗传资源:尚未被人类驯化利用的树种和变异类型。49.原地保存:是指在自然生境内的保存。50.异地保存:是指把搜集到的种子、穗条在其他适宜地区的栽植保存。51.乡土树种:任何一个树种都有它的分布范围,当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称为乡土树种。52.外来树种:当将一个树种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称为外来树种。53.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其自然分布区内引到自然分布区外的过程称为引种。林木引种是引入外来树种遗传资源,并加以选择和利用的过程。54.驯化:当原分布区与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由于外来树种的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改变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环境,这个过程称为驯化。
本文标题: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4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