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内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健康:根据WHO的定义,健康是身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指人们虽经身体检查没有患有疾病的客观依据,但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或倾向,常有虚弱感觉、诸多不适和各种症状的体验。疾病:指人的身心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例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患病:指人对疾病的反应,这种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既反映了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又反映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影响及病人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等,它既取决于病人本人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周围的人对他所患疾病的认知和态度。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塞,导致支气管组织结构较严重的病理破坏而引起支气管腔的扩张和变形。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性结核。结核球: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内干酪物质不能排出,凝成球形病灶,称“结核球”。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不同刺激的平滑肌收缩反应增高,是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引起。肺炎球菌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或称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引起,约占医院外获得性肺炎的半数以上。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肺实质坏死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由肉芽组织包绕形成脓肿。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两者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急性肺损伤和(或)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用力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用力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变态反应: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敏感反应称为变态反应,为第IV型(迟发型)变态反应。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通气/血流比例: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总血流量之比(Va/Q),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4L/5L=0.8机械通气: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心源性呼吸困难:是指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病人呼吸时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心源性哮喘:又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于睡眠中突然间憋气而惊醒,并被迫坐起,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而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常伴有体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一定的体位。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但不一定同时出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律、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病窦综合征:由于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阴、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入心室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双束等部位。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s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心脏电复律:是在短时间内向心脏施高压强电流,使心肌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际致心肌坏死。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病程中,血压显著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出现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高血压脑病:表现为血压极度升高的同时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轻者可仅有烦躁、意识模糊,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PTCA:是用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窦性心律:正常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律。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hc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dernalulcer,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多数消化性溃疡有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上腹痛的特点。肠结核(intestinaltuberculosis):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感染途径有:经中感染和血行传播。其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recoliti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的粘膜与粘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增生,致使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致使肝内血受累,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性脑病(heptic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昏迷(hepatic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主要继发于体内其它部位的结核病。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age)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血和尿淀粉酶增高,重症伴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急性胃炎(acutegastrius):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的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有明显糜烂和出血时又称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acuteerosiveandhemorrhagenicgastritis)。腹胀:是一种腹部胀满,膨隆的不适感,可由胃肠道积气、积食或积粪、腹水、气腹、腹腔内肿物、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亦可由低钾血钾症所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的肾脏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缓慢,最终可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是各种肾脏疾病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3.5g/d以上)、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基本功能而出现的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尿路感染: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渗透:水分依赖半透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从低渗透浓度向高渗透浓度侧移动,称渗透。超滤:水依赖膜两侧的压力梯度从高压侧向低压侧滤出的过程称为超滤。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简称肾性骨病,可出现纤维素性骨炎、尿毒症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骨硬化症,但有症状者少见,早期诊断主要靠骨活组织检查。失衡综合症:是指在透析开始1小时或数小时后出的以神经、精神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常持续数小时到24小时后逐渐消失。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病变主要侵犯双肾肾小球的疾病。真性菌尿:是指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落≥105/ml,如能排除假阳性则为真性菌尿。尿毒症面容:是指面部肤色常较深且萎黄,有轻度浮肿感。Anemia: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溶血性疾病: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仍能代偿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血管内溶血:红细胞的结构完整性遭受破坏,在循环血流中即被破坏,称为血管内溶血。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临床症状多较严重。血管外溶血:轻微异常的红细胞可被脾阻留而清除,显著异常的红细胞除由脾清除外也可被其他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清除,称为血管外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少和(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Irondeficiencyanemi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总铁结合力:血浆中能够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总铁结合力。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或粘膜出血、关节痛、腹痛及肾脏损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血小板受到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IDC:是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在某些致病因素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白血病“裂孔”现象:多数白血病病人的骨髓象呈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有关系列的原始细胞和(或)幼稚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的
本文标题:内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4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