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下册法制教育教案
安全法制教育二年级下册教案授课班级:二(2)班授课教师:蒋艳安全法制教育二年级下册教案授课班级:二(1)班授课教师:刘下军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法律在规范人们的生活方面,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性,懂得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律保障。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和分析有关案例,师生共同探讨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技能和思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法律;树立法制观念,做自觉守法、护法的好公民。教学重难点:法律的作用;通过法律解决纠纷,协调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人一生不同时期所享受的权利(部分)及相关法律的材料,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知道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伴随着人生的整个过程。简要谈话并引出主要问题:法律的作用。二、新课过程1、阅读课本内容;看动画小故事《老虎发威》和《保护未成年人》,故事分别提到了什么法律?简要说说其作用。2、再列举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简要了解其作用。3、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懂得法律在规范人们生活方面的作用。4、用做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正确理解“无规矩不成方圆”。三、课堂小结学生回顾刚才学习的内容,归纳并了解了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法,了解了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目标:1、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面全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人人要遵守法律,无论谁违法都要依法追究责任,生活处处离不开法律。2、体验法律的权威,从而树立平等的法律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与权利。教学重难点1、提高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2、反对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特权现象和歧视行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二、新课过程1、总结学生的答案,由此向学生介绍法的含义。2、向学生解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3、介绍什么是法律援助。4、介绍书中的案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法律面前不存在特权现象。三、课堂小结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方针,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面全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人人要遵守法律,无论谁违法都要依法追究责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你也是小公民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公民、国籍的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人人要争做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公民,遵守法律。2、让学生懂得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约束自己,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社会上做个合格的小公民。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看图片,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身边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二、新课过程1、讲解公民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问学生是否是合格的小公民?询问学生知道的小学生行为规范有哪些吗?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就要做到讲文明、讲礼貌,乐于助人。文明用语少不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文明用语大比拚。问候用语有哪些?感谢用语有哪些?赞美语言有哪些?祝贺的用语有哪些?道歉的用语有哪些?3、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合格的小公民4、请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做汇总。三、课堂小结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必须从小做起,时时处处讲礼仪,注重文明礼仪规范,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公民。父母不能私拆子女信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自己的基本权利,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的人身自由的内容有哪些,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2、教师补充说明基本权利。二、新课过程1、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案例,文中母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实际,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3、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样办?4、让学生了解人身自由的内容包括哪些,自己有哪些权利,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三、课堂小结公民的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除公安、安全、检察机关出于侦查的需要,可以依法对个人的通信检查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无论有什么理由都不能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四、教学反思小学生也有自己的隐私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维护自身隐私权。2、理解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隐私权3、懂得什么是个人隐私。教学重难点1、懂得什么是个人隐私。2、搞清楚哪些是侵害学生隐私权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向学生展示案例,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案例中出现的情况?遇到这些情况时学生是怎么反应的?二、新课过程1、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隐私权?引出隐私权的概念。2、用图片向学生解释公民的隐私权都包括哪些?3、分组讨论,看学生能否列出一些侵犯我们隐私权行为的例子?4、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怎么办?5、我们小学生应该要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6、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隐私。7、教师总结并补充。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什么是隐私权,知道我们小学生和成年人一样有隐私权,其他人不能任意公开传播,也不能偷窥、监视和侵害别人的隐私。四、教学反思考试不能作弊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考试作弊是道德问题。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懂得作弊是不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课时安排:一课时新课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案例,请学生评一评案例中的主人公的行为,并描述原因。二、新课过程1、看了案例之后,请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什么是作弊行为?作弊带来的危害有哪些?2、询问学生所知道的作弊方式有哪些?如果自己身边出现作弊的行为,应该怎样对待?3、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4、教师作补充。5、让学生了解我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趁机教育学生知道作弊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是道德问题,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作弊行为,作弊的危害,学生对于我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四、教学反思拾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教学目标:1、知道拾金不昧是诚实的表现。2、知道一些拾金不昧的格言或故事。3、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拾到东西应该还给失主,并了解找失主的方法。4、引导学生体验丢失东西和捡到东西后的着急心情,找到东西和把东西还给别人时的不同情绪情感。教学重难点:教育学生愿意做到拾金不昧,并以此为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放《一分钱》的歌曲录音,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大家非常熟悉而又好听的歌曲,如果会唱的话,可以一起唱。我们边听(或唱)边想一想,歌中赞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二、新课过程1、教师在课堂上做一个小调查,请掉过东西和拾过东西的同学举手,并询问期中几位问题:掉过/拾到过什么东西?2、请学生举例子说说自己的小故事,使他们体验到帮助了别人会很快乐。3、出示事例,请学生分组讨论事例中的做法对吗?为什么?4、请学生分组自主设计情景表演,体验学生体验丢失东西和捡到东西后的着急心情,找到东西和把东西还给别人时的不同情绪情感。三、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媒体课件的展示,以及小事例的分析,了解了捡到东西和丢失东西的心情,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明白了拾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的道理。四、教学反思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教学目标: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重点难点: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教学方法:事例引入,激发兴趣。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问题讨论,拓展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二分析理解(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1、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你该不该开门呢?2、路上,如果有陌生人尾随你,你该怎样办呢?3、当陌生人送你连环画,说是送礼物时,你该怎样做?4、一个人自己回家,开门如发现屋内凌乱,或有味异时,你应该怎样做?5、当你一人在家,有人说,你的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去单位,你去不去?6、当不认识的人送给你糖果、饮料等诱人的食品时,你该怎样做?7、放学后,有陌生人抢你的书包,或威胁索要钱财怎么办?8、当你被坏人挟持后,你将怎样想办法逃离虎口?(四)表演《你是陌生人》。(五)教师小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保护自己惩治犯罪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大家多关注。中央一台的“今日说法”等法律节目并从中学到一些法律知识得到启迪。让意外伤害远离我们教学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活动形式: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活动手段: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活动过程:一、案例引出: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二、学生讨论: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1、学生讨论发言。2、老师小结: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3、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1、学生讨论交流2、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问题3: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1、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2、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问题4: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学生回答。三、案例分析:案例:出示资料:6月17日下午3:00,连江县东岱镇某小学六年级(1)班,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语文老师讲解和布置各种复习统考的题目。当语文老师讲到汉字的“笔画笔顺”时,有的同学交头接耳地发出哄笑。原来,这个班的学生小东的姑丈的名字与“笔顺”谐音,一些知道情况的同学便把这个当成玩笑。下课后,不明情况而又十分好奇的同学小明便向同学们
本文标题:二年级下册法制教育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7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