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赏析文学语言的角度近几年的语文中考阅读题,都比较注重考查学生赏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当然,好的文学作品,除了有具体而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的内容以外,还需要有承载这些内容的形式——文学语言。因此,欣赏文学作品离不开文学语言的赏析。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语言赏析方面的备考复习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我们知道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它以强有力的气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而又轻盈的特点。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其修辞特点,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这句话把春草冲破土层而发芽吐绿的状态写活了。因为《春》中用了许多比喻句和拟人句,那么,我们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就不会有错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学语言,要弄清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如: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夸张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地突出某种意思;对比的作用是突出其中一方的某种特点;引用诗词可以增加文采,引用谚语、俗语可以增强生活气息;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反问则可以加强语气等等。二:从表达方式入手。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好的文章一般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从而避免文章语言的呆板单一。如:鲁迅的《故乡》在结尾一段中,先用描写的手法展现出未来故乡的美好画卷:“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宁静美好的景象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可是怎么样才能拥有这种美妙的生活景象呢?作者由此而水到渠成地生发出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此激励人们为了希望始终不渝地进行斗争和实践,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仅仅表现为夹叙夹议,还表现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相结合,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等等。三:从句式的变换入手。句式是用来表现语气的。语气是人物思想感情的显影。从句式的运用上不但可以感受到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能领略到文章的语言风格。“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这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的娓娓絮语。作者将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式交替使用,由江上渔火联想到捕鱼人的生活,又由捕鱼人的生活感慨世路的艰辛和坎坷,仿佛与读者进行着温情婉款的交谈,给人以亲切感,文章语言于自然朴实中见深沉,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茅盾在《白杨礼赞》中描写高原景色的这段语句,有少至三五个字的短句,有多到二十几个字的长句,作者将长句和短句交互运用,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活泼多姿。四:从品味词语入手。好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都是作者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华,读者品味其中的关键性词语,就能把握作品语言准确生动、含义丰富等特点。不同的作家在刻画不同的形象,或同一作家刻画不同的形象时,哪怕用的词语相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个“摸”字,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因为“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而显示出他生活每况愈下,到了不复聊生的悲惨境地。而在施耐庵的笔下,鲁提辖“去身边摸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表现出来的是慷慨豪爽、扶危济困的英雄本色;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显示的却是小气、不爽利的窘相。在朱自清的笔下,当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时,我们感受到的又是轻柔、温暖的美好境界。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为了表现马玉祥在火中救朝鲜小孩时“火又盛,烟又大”的恶劣环境,也使用了这个“摸”字——“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的腿,……”。因此,当我们品味作品的词语时,万万不可忽略词语运用的具体的语境。品味作品中的词语,除了品味关键性的动词外,那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形容词、副词、名词、数量词等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标题:赏析文学语言的角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7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