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二节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三、行为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观点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背景: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面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强调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迎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后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纳金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一、坚持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强调物质及机械运动的决定性作用,只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二、提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三、倡导客观的实验方法•四、强调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经过半个多世纪,早期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不一致•首先,有关行为本质的理解。•华生: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没有中介作用的过程。•斯纳金:这种联结“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待内部心理过程的态度。•华生:完全避免“心灵主义”的概念,认为这些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心理学是有关行为的科学。•斯纳金:内心心理过程确实存在,而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有关行为遗传的看法。•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行为,公开否定遗传对行为的作用。•斯纳金: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先天性行为也是有环境决定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三、行为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观点•(一)华生的学前教育观点•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正式产生。•1、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2、建议加强幼儿护理•3、主张取消体罚•4、倡导“系统脱敏”法•5、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华生还提出其他一些观点,比如反对放纵与溺爱、关注幼儿的性教育等。评价•优点:重视行为习惯、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缺点: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忽视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等不足。(二)斯纳金的学前教育观点•斯纳金: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斯纳金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等新理论。•1、利用积极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2、重视及时强化•3、惩罚及儿童行为的矫正(主张采用“消退”代替惩罚)•4、育婴箱及其功能(“育婴箱”内部干燥、无菌、隔音,而且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活动空间宽敞,箱壁安全,挂有各种玩具等刺激物。)评价•优点:遵循了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试图通过行为研究来预测和控制儿童的社会行动。只不过比华生研究的更为细致深刻,提出了很多实际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缺点:忽视儿童内部心理,否认儿童主体性。第二节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一、建构主义心理学派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二、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三、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一、建构主义心理学派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最早:17世纪,意大利哲学家詹巴蒂斯塔·维柯•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建构主义哲学思想真正引入心理学领域、推动建构主义心理学派形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建构主义学派:“六范式论”和“三阵营论”•“六范式论”:由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提出。强调的是存在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范式: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控制论系统观。•“三阵营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福柯提出。把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分为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体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学建构主义三个阵营二、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个体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发生认识论(基本观点:1遗传和环境通过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认知发展;2、个体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通过作用于环境,实现认知发展;3、智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内容、机能、和结构,智力发展是个体认知结构形成和持续建构的过程)•2、认知建构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的产生与发展是个体不断自我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为说明这一过程,他提出了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概念)•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及以后))(二)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主动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具有自然的、直接的形式,而后者则具有社会的、间接的形式。高级心理机能正式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因此,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文化的持续介入下不断发展的。)•2、知识是在个体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中循环建构的•3、教育应当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与潜能水平之间的区间或距离)三、建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一)引导学前儿童积极主动与环境进行互动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其积极主动与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和互动。•(二)学前教育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基础上进行•(三)重视游戏等实际活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可用于游戏和实践操作的材料、场地和时间,并引导学前儿童在人际互动中开展活动。•(四)倡导学前儿童学习中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的实质:将所学习的新经验同个体已有经验(尤其是真实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一是在引发适宜的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前儿童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感受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二是让学前儿童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探究,从而感受到新经验的应用价值及意义。•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其全新的理论视野,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独到的儿童观、学习观和方法论,奠定了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心理学还催生了一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如:意大利的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美国的班克街课程和高瞻课程等。•虽然,国内外对于建构主义理论依然有着批评的声音,但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的意义却是无可争议的。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8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