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15年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与国学相结合论文
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国学相结合容州镇中心学校叶小丽现在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如何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当务之急。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确定,在这个时期,哪一种文化占领了他的思想,对他一生的发展就会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小学,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非常关键。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而且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他明白基本意思,这样才能记得牢,也才能化为己用。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要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如此才能实现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现在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准实质问题,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突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推进这项特色教育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做法:一、管理体系有力班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制度有力、干部得力、工作协力。第一,制度有力,每次的训练标准定出后,在班内将行为标准给学生宣读,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管理班级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依据。第二,干部得力,干部得力是班级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像室内卫生和室外环境区的检查与督促离不开班干部的配合。第三,工作协力是管理体系中的保证,它包括与家长协力、与科任老师协力,如个人卫生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室内和室外环境的保持有科任老师的支持工作更好开展,只有向着既定目标,围绕中心任务,管理工作才会有推进、有特色。二、教育重在说理要让学生这样做,先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规范课间操和集会纪律时我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讲道理,使他们逐渐知道为什么要守纪律,原因是什么。但是光讲道理也不行,我们必须在讲道理的同时组织或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练习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了培养学生遵守上下楼秩序,教师必须是要讲清遵守秩序的意义和要求,然后按集会纪律的内容和步骤组织他们进行实际练习(如眼操完毕起立放椅子、出教室门排队、下楼两路纵队靠右行、不说话、不打闹),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行为。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快、静、齐地集合站队和出操。此外还可对行为规范的要求编成“行为规范歌”,让学生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指导实践。学校提倡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要取其精华,择优弃劣,不能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其明白基本意思,这样才能记得牢,才能化为己用。只有注意到学生成长的适应性及学习效果,才能使“国学热”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三、要求学生严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严格要求也就无所谓教育。坚持每天诵读《弟子规》,端正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不足、缺点乃至错误,必须提醒、引导并督促其改正。践行《弟子规》如在训练下楼时不说话,我的要求很严格“谁管不住自己的嘴,伸出手来,双手捂住嘴”,经过训练后,学生基本上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和手了。但是老师的“严厉”也不是整天板着面孔,在课间活动时和候课时,我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总之,“严厉”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爱,严而有方。第一,传统国学进入中小学教育有益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文化精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第三,这也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对学生抵御不良思潮、培育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第四,此举还能弥补当前教育制度重分数而轻素质的不足,做到真正的“育人”,间接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四、树立良好形象为学生提供主动模仿的参照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成反射机制,只是对新的条件要求一种具有依赖性的被动反应。而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只是养成学生对某种条件的依赖,而是要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规范。在具有依赖性的“条件反射”向具有主动性的“自我规范”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主动模仿”的发展阶段。“主动模仿”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模仿能力;二是模仿对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就是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模仿对象。为学生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五、进行引导矫治,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形成一套新的规范性行为时,同时也在两个方面进行着改造、舍弃和抵御;一是对原有行为习惯,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改造和舍弃,二是对一些具有干扰性影响的抵御。前者是内部问题,如已经养成的课堂上随意讲话的习惯;后者是外部问题,如在课堂喜欢随意讲话的同学造成的干扰。小学生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单凭他个人的力量进行改造、舍弃和抵御还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矫治”这种外部介入的形式,帮助学生优化行为习惯。在践行《弟子规》的同时,当然,我们也要理智地看待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一,小学生了解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单靠死记硬背对吸取古典精华的实质作用不大;第二,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能够有较多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可操作性不强;第三,部分不良商家受利益驱动,炒作国学热,使学习成本上升。六、存在问题分析虽然经过训练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有部分学生在老师在的时候能够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可是老师不在时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了,今后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现在我班的班干部还不够得力,班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强,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树立整体观念,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在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涤荡孩子灵魂的同时,我们也要让经典文化走近家长,走向社会,三方联动,达成教书育人的共识,共同来完成传承经典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新一代的重任。
本文标题:2015年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与国学相结合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9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