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波澜壮阔不显惊作者:任东升郎希萌来源:《英语世界》2019年第12期龙源期刊网犹太裔中国籍翻译家沙博理(SidneyShapiro,1915—2014)出生并成長于美国,而立之年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又三十年步入花甲。1979年,他回首往事,记忆满满,于是动手用母语书写自传AnAmericaninChina:ThirtyYearsinthePeople’sRepublic(《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卅年》),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推出精装本,纽约新美国图书馆(NewAmericanLibrary)出版平装本。或许因为1983年退休后,沙老生活闲适、身体康健,或许又亲历近20年中国改革开放新变化,他对中国和国际形势产生更深入的思索。1997年,沙博理调整自传章节结构,增加篇幅,由新世界出版社再次刊印,重新取名为MyChina:TheMetamorphosisofaCountryandaMan(《情系中华五十年》)。同时2000年,新版自传经纽约HippocreneBooks出版,更名为IChoseChina:TheMetamorphosisofaCountryandaMan。从自传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沙博理对中国的依恋越来越深。他“试图通过自传,讲述中国历史上重大变革中的某些事,就像呈现离心机中一个微小颗粒”3,希望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初衷未改。1.措辞纪实生动,波澜壮阔不显惊1947年,沙博理从美国乘船抵达上海码头,一时间产生了“文化休克”:他头一回看到男子穿着民国时期的黑色“长袍”沿江岸跑,心生疑惑这难道就是中世纪的僧侣,这个东方古国颇有些让人身处中世纪的错觉。上岸后,面对上海车辆、行人及店铺喇叭的交织喧闹,以及扑面而来各式小吃与汽车尾气的混合气味,沙博理踉踉跄跄地闯入了东方的文化旋涡中。当时上海处于临战状态,沙博理对社会贫富悬殊刻画真切,对普通市民、乡下人、穷人乃至乞丐都有着墨。有趣的是,沙博理将装满粪便、驶向农村田地的驳船称为honeyboat(蜜船)。老道而不失活泼、精确而不乏诙谐的文笔,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在战争烟云和白色恐怖笼罩下,也许是沙博理对受压迫者天然的同情心,也许是因为他最先频繁接触到的中国人是凤子等一批中共地下党人,他被革命进步思想所吸引,把自己在上海的律师办公室作为地下党密会之地,并且与凤子掩护被通缉的革命同志,最后一起辗转奔赴解放区。1949年10月,沙博理和凤子受邀在天安门广场临时搭建的贵宾观礼台,亲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毛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广场上的人民心怀巨大的喜悦,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不由回想起充满磨难与激烈战斗的岁月,最后再也抑制不住欢欣,从喉咙深处爆发出由衷的欢呼。”4沙博理交替使用长短句,措辞细腻生动而又充满着人性光辉,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最终取得自由与独立,他不禁心怀喜悦并且感同身受。沙博理将个人经历和社会变迁融合在一起,将所亲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个重要历史事件作为自传的章节标题,如“人民公社化”。沙博理结合历史与现状陈述自己的观点,试析缘由,并且坚信短暂的波折不会阻碍社会长远的发展。2.结缘中国文化,沟通犹太文化龙源期刊网沙博理自幼热爱文学和探险,二战时应征入伍,之后机缘巧合被分配到康奈尔大学学习中文。战后,怀着对中文的浓厚兴趣,他又先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研修中文。1947年,沙博理前往中国,自此他再也不舍离开这个古老的国度。沙博理在自传中回忆了与凤子的婚姻,美国亲人来华探望,多次返美探亲,拥有美丽第二代、第三代的幸福人生历程。“对我来说,凤子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是流淌在中国和我之间的一条不间断的溪流,其间流淌着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精髓。了解和热爱中国龙,使我更加热爱和珍视我的中国凤。”5沙博理爱上了中国凤,爱上了中国龙,对凤子的爱恋和对中国的热爱相融合。沙博理还拥有另一重文化身份——“中国籍的犹太人”。为了解犹太人自古在中国的行迹、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他拜访多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社会学家,亲自到泉州、开封和杭州等地实地考察。他1984年编译出版JewsinOldChina:StudiesbyChineseScholars(《中国古代犹太人:中国学者研究文集点评》),将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再现给西方读者。书籍出版后被翻译为希伯来文,在以色列的书展中陈列展示。沙博理多次应邀到国外发表演讲或接受采访,讲述中国犹太人的故事,促进了中国和犹太民族的文化交流。此外,基于法律特长,沙博理1990年编译了TheLawandLoreofChineseCriminalJustice,分别在北京和新加坡出版,向不太了解中国刑法的西方读者介绍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基础和脍炙人口的经典案例。同时,他十分关心中国的出版和教育事业,多次寄信给《人民日报》,就所遇到的报刊编辑、商业保险和电视媒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个人建议。离休后,沙博理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其他委员一样,他恪尽职守,一起前往新疆等多个地区调查,聆听民众的反映,为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3.献身翻译事业,传播中国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沙博理就出于个人兴趣翻译了《新儿女英雄传》,后经周总理批准于1951年加入对外文化联络局,跻身国家翻译实践领域。1953年,沙博理转入中国外文局,于外文出版社专事中国文学英译工作,连续在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刊发中国现当代作家“标本式”作品的译文。1972年,沙博理转入外文局另一直属机构中国画报社,负责编辑和翻译工作直到离休。他获得了“彩虹翻译奖”和“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沙博理翻译的作品可谓包罗万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沙博理共翻译著作176部/篇,涉及作者104位。其中包括大部头的古典名著《水浒传》、长篇红色小说《林海雪原》、纪实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政治讽刺诗《酱油与对虾》,甚至还有剧本《夫妻之间》、相声《昨天》、连环画《巧媳妇》等。大概是因为沙博理有当过兵的经历,喜欢冒险、战斗场面,红色小说对他吸引力最大。他认为,作品的主人公“无论是在战场上与敌人搏斗,还是在公社的田地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国的男女英雄都有那么一股勇气和闯劲,令人不禁联想到美国的拓荒精神”。翻译事业也成为他了解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的不竭源泉,令他得以更深刻地领会中国文化。龙源期刊网在中国当时的形势下,职业翻译难免是有风险的。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外文局在1964年一次会议上决定通盘翻译的。沙博理负责的是《水浒传》的翻译。“文革”期间,沙博理为《水浒传》的英译名称和江青的代理人斗智斗勇。沙博理原本将英文名定为HeroesoftheMarsh,江青得知后,认为宋江他们是叛徒,不能将其翻译为hero(英雄)。沙博理凭借巧妙的翻译智慧,提议改为outlaws(法外之徒),成功化解了难题。其实,outlaws在英语语境中是褒义词,更像汉语中为人民伸张正义的侠客,更改后的译名更符合梁山勇士们勇于反抗不公的可贵品质。沙博理翻译的《水浒传》得到众多外国读者好评和学者的赞誉,《华盛顿邮报》在1981年7月的特刊上刊登了重要评论家约瑟夫·麦克莱伦的长篇书评,“正如写得巧妙而有趣的罗宾汉传说一样,它也是一部经典著作,等读到结尾时,许多读者大概都愿意承认它是一部杰作”6。沙博理的独特翻译身份使他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传递出去,与西方读者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相融合。一部自传,不仅具有描绘个人、家庭、职业的细腻笔触,而且具有统揽社会变革、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波澜壮阔不显惊,这是沙博理自传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
本文标题:波澜壮阔不显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9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