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文化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现状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遵循这种发展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了文化体制改革,拓宽了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格局深刻调整,其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多样化,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其主要是:(1)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2)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3)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4)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6)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7)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另外,文化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因此我国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本身就是代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即无论是从生产力发展、政治制度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应该是代表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或历史演进的发展趋势。落后陈旧的文化,不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趋势,因而也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文化生产力和持续的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生产,而是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生产,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往往决定着文化的先进性质,而先进文化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往往对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强大的塑造和引导作用。人类的任何再生产都是创造性的,这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往往产生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新内涵,通过逐渐的积累而成形并且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限制,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必须着力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即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因为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和激发人的创造力。满足了人的文化消费,也就是在生产着高端的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消费使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消费文化产品同时就在激发精神生产,消费过程直接就成为精神生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社会越发展,也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消费能力的国民。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与经济紧密交融,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凸显,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更好地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标志着我们党开始自觉地把中华文化从原来的世界边缘向世界中心推进。“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使我们价值体系、思维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文化体系、大众文化体系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一定影响,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体系。因为,在当今世界竞争中,与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相比,文化特别是价值观更为重要。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我国文化建设总体上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事实上的滞后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强大信心保障。建设“文化强国”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文化强国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大战略目标郑重提出,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非常鼓舞人心,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加快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决定》集中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归宿,更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科学判断。从国际来看,进入新世纪,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质的变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从国内来看,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越来越需要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良好的文化条件,人民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说,文化关乎“安邦定国”,文化关乎“安身立命”。全会正是基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把发展文化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并列,经济上成为强国,文化上也要成为强国,并且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作者单位: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事业中主动作为、有所作为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应在准确把握《决定》的科学内涵上下功夫,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履行职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全会精神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献计出力。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党派应积极参与惠及全民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紧紧围绕中共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文化改革发展重大课题,深入考察调研,了解文化界人士和文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思考参与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着力思考和解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参与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推动免费开放。2、积极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深刻认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依靠知识、技术、智力、灵感等再生性资源的突出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积极推动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发挥文化和科
本文标题: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文化强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3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