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第九课)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联系的观点(第七课)发展的观点(第八课)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总要求:树立创新意识(第十课)温故而知新美国为何要打压华为?从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新课导入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阅读课本P75-77页,找出相关问题答案并在课本做好标记。自主学习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P75、特征P75和实质P76?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内涵P76?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关系与方法论要求P77?合作探究一思考:(1)手机一代一代的更新说明了什么?(2)请以4G手机和1G手机为例,说明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由此体现辩证否定的什么特点?(3)手机在更新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给你什么启示?(1)手机一代一代的更新说明了什么?一、辩证否定观成果展示一辩证的否定1.辩证的否定的内涵注意: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辨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一、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请以4G手机和1G手机为例,说明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由此体现辩证否定的什么特点?2.辩证的否定的特点高速上网、视频通话、电视/视频、音乐、在线游戏、手机阅读、手机导航/路况/定位等方便联系,接打方便,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便、功能少。新事物旧事物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变成产生于吸取,保留,改造特点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手机在更新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给你什么启示?声音照相短信彩屏游戏MP3/MP4GPS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蓝牙功能设备的整合与开发①手机方便了人与人的联络移动通讯是发展的趋势必须改进外观,增强手机功能保留否定③手机需要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功能手机到短信、到多媒体,到互联网应用、万物互联……增添功能越来越强大外形越来越时尚②外形笨重,功能简单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扬弃”否定、克服肯定、保留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扬——弃——一、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1、含义:2、辩证的否定的特点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如果简单地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结果将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否定观呢?肯定一切——事物将没有发展,或者发展受到阻碍否定一切——事物将失去联系,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①③⑤⑥形而上学否定观判断:以下观点哪些是辩证否定观?①我把虫子踩死②种子发出新芽③大风摧折了庄稼④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⑤把一粒麦种磨碎⑥在黑板上写上一个“A”然后把它擦掉⑦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辩证否定观:②④⑦比较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不同比较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主体特点实质事物自身的否定外力的否定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联系和发展中断和停止“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精讲点拨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实质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原理: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上级精神、权威观点书本上的知识,前人、他人的经验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客观事物重点突破合作探究二【问题一】:①手机每一次的变革是否合理?为什么?②现有的手机款式和功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吗?③新款手机如何产生?材料二:黑格尔:“存在即是合理”;恩格斯:“凡是存在必定灭亡”。【问题二】:结合黑格尔和恩格斯的名言,谈谈你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的理解。材料一:手机的发展经历了功能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样式简单笨重)、智能手机(新增了游戏、音乐、视频等一定娱乐功能,而且样式越来越好看)、互联网手机(增加了互联网体验等)、5G手机(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手机每一次变革都是合理的任何事物对它产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现有的手机款式和功能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新款手机的产生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世界永远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理论依据合作探究二材料二:黑格尔:“存在即是合理”;恩格斯:“凡是存在必定灭亡”。【问题二】:结合黑格尔和恩格斯的名言,谈谈你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的理解。材料一:手机的发展经历了功能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样式简单笨重)、智能手机(新增了游戏、音乐、视频等一定娱乐功能,而且样式越来越好看)、互联网手机(增加了互联网体验等)、5G手机(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2、基本内涵①辩证法对于现存的事物在肯定的同时包含着否定,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肯定的同时即包含着否定)②辩证法对现存事物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一切都是暂时的)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能破除错误的或落后的思想、言行,能有所变革、改变——破旧能促进新事物的产生——立新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3、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①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发散思维】合作探究三未来手机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破旧(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新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破旧(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新方法论:难点突破①辩证法对于现存的事物在肯定的同时包含着否定,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②辩证法对现存事物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求我们破旧、立新知识总结篇(1)是事物自身的否定;(2)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1、2019年被称为中国的5G元年。5G将变革传统教育方式。未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5G网络进行视频学习,使学习不再仅仅依赖教室,教育资源的界限将被打破。5G网络视频学习方式C2、“远飞者当换其新羽,管筑者先清其旧基,”安徽小岗村村民迈开“分田到户”的第一步,深圳蛇口工业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块前沿阵地,河北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回望改革开放我们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可见,解放思想,就是3、2019年1月29日,铜陵移动公司首个5G试验基站在北京路营业厅正式开通,铜陵移动公司表示,下一步还将在铜陵市城区、重要景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5G网络组网建设,加快5G技术在铜陵的落地。有人说,2G是文字时代,3G是图片时代,4G是视频时代,5G将开启万物互联的智能新时代。这反映了•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都会为媒体产业带来颠覆性改变。印刷术的发明,让报纸、杂志成为读者获取资讯的形式,并流传至今。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流行,让大家习惯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目前还是大家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流行,进一步降低了内容制造和内容传播的门槛,信息接触的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门户推送到搜索提取再到自媒体的跟随。自媒体的流行也将对原来的报纸、杂志,甚至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产生冲击。一定会有部分传统媒体被淘汰,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传统媒体变得更强大。•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新兴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辩证否定,是媒体形式的发展。•②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新兴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又在传播手段上进行了发展。•③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其实质是“扬弃”。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特色和优势,要形成互补,融合发展。第一代手机(1G)摩托罗拉3200俗称“板砖”,80年代末移动通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代手机新贵,在中国人称“大哥大”,亦可作防身之用,最高售价曾达到3-4万元。手机之过去特点: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便、功能少合作探究一第二代手机(2G)特点:支持多媒体短信;和弦铃声,个性化铃声;支持E-Mail;照相功能;收音机功能手机之发展第三代手机(3G)特点: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机之发展第四代手机(4G)手机之现代高速上网、视频通话、电视/视频、音乐、在线游戏、手机阅读、手机导航/路况/定位
本文标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4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