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社区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社区常见传染病预防什么是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宿主造成其机体损伤和生理改变所引发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何为病原体病原体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包括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原虫和蠕虫)等。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法定传染病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丙类:注: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的现在-警钟与教训二十世纪三大医学进步(抗菌素诞生、疫苗使用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传染病大大减少。20世纪60年代传染病的防治水平已很高,造成盲目乐观,缩减传染病的研究经费。1981年对艾滋病的认知和层出不穷的耐抗生素细菌的出现,敲响了警钟。我国惨痛的代价:1988年上海31万人甲肝大流行;新疆近11万人戊肝大流行;2003年SARS大流行。传染病的现在-难治性传染病增多防治难度较小的经典传染病已被控制或消灭。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人口的增长、远距离流动及农村城市化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流行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多为难治性疾病。传染病的现在-新发现传染病发现时间(年)疾病名称病原体1962日本脑炎日本脑炎病毒1973甲型肝炎HAV1973婴儿腹泻轮状病毒1975慢性溶血性贫血细小病毒B-191975病毒性腹泻粘状病毒1976小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1976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1977军团病嗜肺军团菌1977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1977弯曲菌病弯曲菌1978丁型肝炎HDV1980T细胞淋巴瘤白血症T细胞嗜淋巴病毒I型1981艾滋病(AIDS)HIV1982出血性肠炎O157:H7大肠杆菌1982毛细血管白血症HTLV-2型病毒1982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杆菌1983出血性肠炎O157:H7大肠杆菌1989戊型肝炎HEV1989丙型肝炎HCV1992O139霍乱O139型霍乱弧菌1996疯牛病朊毒体1997甲型流感(禽流感)H5N1甲型流感病毒1999西尼罗热、脑炎西尼罗病毒2003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SARS冠状病毒2003猴痘猴痘病毒目前传染病形势不容乐观旧的传染病卷土重来结核、性传播疾病、疟疾未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鼠疫、霍乱。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AIDS生物恐怖袭击炭疽HBVHBV感染的转归感染的转归急性HBV感染慢性HBV感染3-5%成年期感染95%婴儿期感染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肝移植慢性乙型肝炎5年內12-20%5年內20-23%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clearing)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病原体不同发生显性或隐性后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特异免疫应答无或轻微组织损伤免疫应答组织损伤-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无临床症状排病原体寄生病原体局限化不排病原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潜伏、清除显性感染。可相互转化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屏障、胃酸、吞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主动—打疫苗、感染后获得免疫被动—母体获得、免疫球蛋白治疗病原体被清除举例:霍乱、乙肝、麻疹特征:有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有免疫应答。在全部受感染者中所占比例最低,临床易识别。结果:病后病原体可被清除,部分获得较持久免疫。但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称“恢复期携带者”。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所占比例最低特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仅有轻微病理改变,无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检查有特异性抗体产生。结果:病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变成病原携带状态,称“无症状携带者”。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临床最常见举例:流脑、甲肝、伤寒、乙肝特征:无症状,但排出病原体有传染性,是重要的传染源分类:病原体种类: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隐性感染后: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前-潜伏期携带者、后-恢复期携带者携带时间:3个月为急性携带者3个月为慢性携带者病原携带状态举例:伤寒、乙肝、菌痢特征病原体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免疫功能将其局限化,但又不能将其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不引起显性感染,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的区别: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是每个传染病都存在:TB、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潜伏性感染1.入侵门户入侵门户适当才能定居进而引起病变这与发病机理有关。举例:痢疾杆菌SARS结核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2.机体内定位在入侵部位直接致病在入侵部位繁殖,在远离此地致病入血液循环在某一脏器定居致病生活一段时间后再最后定居某一脏器咽白喉破伤风痉挛发作3.排除途径指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路径。一条路:如:痢疾杆菌经分粪便排除多条路:如:脊髓灰质炎经飞沫和粪便排出病原体排除体外的时间越长,传染期越长。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生长繁殖排除体外传播途径environment人群易感性host3个基本条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新个体的途径。人群易感性: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群易感。传染源患者:急、慢性患者(咳、吐、泻),不典型者隐性感染者:流脑脊髓灰质炎病原携带者:乙肝、HIV、伤寒、霍乱、菌痢受感染的动物:鼠疫、出血热、乙脑呼吸道传播SARS水痘消化道传播甲肝、痢疾接触传播土壤传播:破伤风虫媒传播乙脑、血液、体液传播乙肝垂直传播乙肝、AIDS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对某一个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如:婴儿、老人、免疫力低者。提高人群免疫性的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过后隐性感染者病原体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流行过程还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地区性(血吸虫病)季节性(乙脑,菌痢)社会因素:战争动乱、不良社会风气;卫生条件改善、预防接种(甲肝、SARS)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pathogen)2.有传染性(infectivity)3.有流行性(epidemicity)易感人群季节性、地区性、外来性流行周期流行水平散发:指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称为散发性流行。暴发: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称为暴发流行。流行: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称为流行。大流行:某种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4.有感染后免疫病毒性传染病—肝炎,麻疹(免疫时间长,流感例外)细菌性传染病—菌痢(免疫时间短,伤寒例外)蠕虫感染—蛔虫,血吸虫(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常重复感染)传染病的临床特征病程的阶段性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临床分期)临床分期(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起病这段时间。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前驱期:从发病到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症状明显期:典型的症状全部出现恢复期:症状逐渐缓解,功能逐渐恢复。复发:进入恢复期后已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在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症状再度出现例:疟疾复发:初发后未经彻底治疗或由于免疫力不高,疟原虫未彻底消失,一旦免疫力下降,则再次发作。再燃: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尚未下降至正常,再次出现发热等初发症状。例:伤寒:菌血症未被完全控制2.2症状和体征1.Fever(发热)2.Rash(皮疹)3.毒血症状Bacteremia(菌血症)4.肝脾淋巴结肿大40°C39383736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Fever症状和体征1.发热稽留热多见伤寒弛张热多见于伤寒缓解期,败血症以及化脓性感染性疾病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回归热见于回归热病不规则热流感、败血症2.毒血症状3.皮疹4.肝脾淋巴结肿大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及外周循环衰竭(感染性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的改变。皮疹(Rash)出现的日期、顺序形态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疱疹、瘀点、瘀斑、荨麻疹等演变出疹后的皮肤情况及临床表现水、仙(猩)、花(天花)、莫(麻)、悲(斑)、伤(伤寒)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发疹时出现的皮疹可分为外疹和内疹(粘膜疹)。临床类型根据病程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根据病情轻重极轻型(逍遥型)轻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根据临床症状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非典型:可轻可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无皮肤、巩膜黄染,余同上。急性起病全身中毒症状:乏力,嗜睡。消化道症状突出: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叩压痛;脾肿大(约占20-30%左右)。慢性肝炎肝病病程超过半年或无肝炎史,但肝活检符合慢性肝炎;有肝病症状:乏力,食欲不振等;有慢肝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慢性肝炎临床分为轻、中、重度三型。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皮肤黏膜、消化道等出血;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迅速增加,平均以每日1-2mg/dl的速度上升;(2)亚急性重型肝炎15天-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脑病型和腹水型PTA40%,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mg/dL或TBil正常值10倍病程可长达数月,病死率高.存活者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3)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病史临床表现、肝功与亚重肝相同大多在病程早期即出现腹水大面积水肿消化道出血很常见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较深,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PTA、GGT、TBA、CHO等升高慢性淤胆型肝炎:在慢肝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脾大、腹水、侧枝循环形成脾功能亢进妊娠肝病及相应处理狭义地讲,指因妊娠或其并发症导致的继发性肝损害。广义地讲,指发生在妊娠期间的各类原发性、继发性肝损害。妊娠期肝病分类40%左右为合并各种病毒性肝炎。40%为狭义的妊娠肝病。l0-15%为女性易患的肝病。5%为各类少见的原发性或先天性肝病。妊娠期解剖学及体征改变1/3-2/3孕妇出现肝掌、蜘蛛痣,分娩两月内可消失(雌激素大量增加有关)妊娠后期,体检时不易触及肝脏下缘有明确肝脏肿大,应考虑有肝病(肝脏被膨大的子宫推向上、后及右方)妊娠期血液学改变妊娠增加总血流30%-70%(醛固酮、雌激素聚集)心输出量增加30%-50%肝血流量保持不变(肝血流量占心输出量28%,低于非妊娠时的35%)妊娠期肝脏物质代谢改变白蛋白下降、球蛋白上升(稀释及蛋白分解增加代偿不足)妊娠8个月胆固醇达高峰,脂蛋白、甘油三酯、磷脂均上升胆固醇酯正常正常妊娠肝脏化验数值化验项目非孕N值妊娠阶段均值3月1st2nd3rdALB(g/L)ALP(U/L)ALT(U/L)AST(U/L)GGT(U/L)TB(mg/dl)42~5617~682~301~372~3
本文标题:社区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7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