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生平创作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时期在元成宗贞元、大德年间。其早年生活情状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中可见一斑: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经历又可从套数《商调·集贤宾·退隐》中见出,其套数中的《后庭花》支曲云:住一间蔽风霜茅草丘,穿一领卧苔莎粗布裘,捏几首写怀抱歪诗句,吃几杯放心胸村醪酒。这潇洒傲王侯,且喜的身登中寿。有微资堪赡赒,有亭园堪纵游。保天和自养修,放形骸任自由。把尘缘一笔勾,再休题名利友。朱权《太和正音谱》云其“凄怆怨慕”。王实甫一生有十三个杂剧,现有全(足)本流传的是《西厢记》、《四丞相高宴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此外还存有《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曲文。《其中《西厢记》是其代表作,王世贞《曲藻》:“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自明朝成化、弘治之后,有学人提出本剧是实甫与关汉卿合作完成,略备一说。“元曲四大家”相关讨论。二、故事源流唐传奇:元稹《会真记》在这个小说中崔张爱情有始无终,小说的作者元稹充分肯定了张“始乱终弃”是“善于补过”,肯定张生抛弃尤物是回复“非礼不可入”的行径。鼓子词:宋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卷首云:“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这一提法意义很明确,即指责张生的薄情。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较《会真记》增加了许多内容情节,比如白马解围等等;将传奇扩展成五万字的讲唱文学;改变了“始乱终弃”的主题;尤其是以“四不”所谓“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把张生创造成一个“胆狂心醉”的痴虫,把崔莺莺变成一个“报德难从礼”的叛逆者,从而得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题。故事变迁的背后折射的是创作取向的转变:从士大夫立场向市民立场转换这一转换的背后,凸显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后期越来越紧张的情礼纠葛,以及民间意识逐步上升后带来的文化重心的缓慢偏移。三、剧情梗概《西厢记》杂剧五本20折,每本一楔子。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末唱:1、游殿2、问醮3、联吟4、闹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旦唱:1、寺警2、请宴3、赖婚4、琴心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红唱:1、传简2、闹简3、赖简4、酬简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分唱:1、佳期2、拷红3、送别4、惊梦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分唱轮唱:1、报捷2、寄衫3、婚变4、团圆(轮唱)四、《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背景设置丧期寺庙暮春花园月夜……矛盾设置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两类冲突人物与人物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高潮转折赖婚赖简佳期拷红送别婚变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撮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李渔《曲论》)三先生合评本《解围》一折汤显祖的批语是:“两下只一味寡思,到此便没趣味。突忽地孙彪出头一搅,惠明当场一轰,便助崔、张几十分情兴。”金圣叹:“世之愚生每恨于夫人之赖婚,夫使夫人不赖婚,且《西厢记》当止于此矣;今《西厢记》方将自此而起,故知夫人赖婚乃千古妙文,不是当时实事。”三先生合评本第二折第三套《停婚》一出汤批:此出夫人不变一卦,缔婚后趣味浑如嚼蜡,安能谱出许多佳况哉?故知文章不变不奇、不宕不逸。”“李评”本于“赖简”一出批道:“此时若便成交,则张非才子,莺非佳人,与红何异?有此一阻,写画两人光景,莺之娇态,张之怯状,千古如见。”金圣叹:生如生叶生花,扫如扫花扫叶。一切世间太虚空中本无有事,而忽然有之。如方春本无有叶与花,而忽然有叶与花曰生。既而一切世间妄想颠倒有若干事,而忽然还无如残春花落即扫花、穷秋叶落即扫叶曰扫。然则如《西厢》,何谓生,何谓扫。最前“惊艳”一篇谓之生,最后“哭宴”一篇谓之扫。盖“惊艳”以前无有《西厢》,无有《西厢》则是太虚空也。若“哭宴”已后,亦复无《西厢》,无有《西厢》则仍太虚空也。此其最大之章法。五、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莺莺:“可人儿”、“假意儿”(美丽善良、矜持多疑、爱情至上)情感历程:试探、渴慕、沉溺、呵护张生:“傻角”、“银样蜡枪头”、“疯傻角”、“至诚种”(浪漫多情、勇敢执著)情感历程:追求、彷徨、失落、忠诚红娘:善良正直、热情泼辣,聪明伶俐,助人为乐,敢作敢为《三先生合评北西厢》:红娘委是大座主,张生合该称红娘为老师,白称为小门生。恐今之称老师称门生者,未必如红娘拳拳接引、白白无私也。槃薖硕人的《玩西厢记评》:看《西厢》者,人但知观生、莺,而不知观红娘。红固女中之侠也。生、莺并合难易之机,实操红手,而生、莺不知也。倘红而带冠佩剑之士,则不荆、诸,即为仪、秦。李贽:红娘真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宜于莺莺城下乞盟也哉!《三先生合评北西厢》:读“灵犀一点”,红是大国手;读“剪草除根”,红是公正人;读“卖弄家私”,红是清廉使客;读“可怜见小子”,又是慈悲教主;读“成聪明”数语,又是赏鉴家;读“偷香手”数语,又是道学先生。总之是维摩天女,随地说法,随处惩心。今后余不敢以侍儿身目红娘矣!老夫人:家族利益(门第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教观念)文学阐释传统中的老夫人谁才是崔张爱情的幕后操纵者?崔、张爱情的冲突结合与老夫人形象的双面性。六、《西厢记》的主题意义情的主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愿普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命题,是那个时代的共同呼声:关汉卿《拜月亭》有所谓“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墙头马上》有所谓:“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李好古《张生煮海》有所谓:“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西厢记》的价值则在于标志着以王实甫为代表的元代士人努力于用情来作为建立社会新伦理基础的深沉自觉的最终形成。特别是此自觉的形成又代表着元代仕人从反抗解构到整理重建的心态初步勾画。从元明清的思想史上看,这也是关键性一跨步,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以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乃至《红楼梦》主题的开展。六、《长亭送别》简析峰回路转的情节设置和逆转中的心态张力。情理挣扎的抒情背景层层渲染铺叙的爱情心态崔莺莺形象的层次感诗性语言对紧张情感的虚化功能互文性中情感的诗意化和程式化明人何俊良曾有过一番感叹:“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词家之雄;但西厢首位五卷,曲二十一套,终始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之重复,语之芜类耶?”七、《西厢记》艺术特色《西厢记》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作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无论在内容开掘还是形式构建上,都堪称典范。延阁刊本卷首还有鲁浚的“叙”一篇,其开头就说道:“天地间自有绝调神遇、断不容人再脱者,文如子长之《史记》,经如《楞严》,小说家如罗贯中之《水浒传》,曲则王实甫之《西厢记》。”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王思任在《西厢记》中推崇道:“王实甫登峰造极。其词章变化高妙,人圣通神,上至九天,下至九渊,而终不出其位。”《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面对大笔如椽的《西厢记》,更是击碎唾壶:“……《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西厢记》,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郭沫若的《〈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赞之曰:(戏剧)这位母亲所产生出来的女孩儿,总要以《西厢记》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一)组织结构完满舒展、推陈出新打破“四折一楔”内容被动服从于此形式的格局,让形式随内容展开而落实。本剧共有五本二十一折且在折与折之间随内容又设置不少楔子。摆脱了杂剧只能一人主唱的规矩,不仅在各本中分别由张生、莺莺、红娘主唱,而且在同一折之中,让红娘、莺莺、张生相互对唱与接唱。挣脱了用一个矛盾冲突来结构全篇的格局,多个层面冲突依次或并列展开从而使结构复杂、情节韵味无穷。戏剧冲突集中紧凑、跌宕起伏。《西厢记》实现了“史诗的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互相转化)的统一”,即使严格意义上按照西方古典戏剧的原则,也是极为成功的,这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实属罕见。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饱满生动。《西厢记》关于人物的及其关系的设置,符合叙事学中情节构建的“黄金三角”律。而剧中人物形象(书生、小姐、家长、丫环)的塑造,奠定了中国古典婚恋叙事文学中相关人物的书写范式,成为相关人物形象的典型。曲词语言优美华丽、本色质朴。《西厢记》融铸了古典诗词中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人民口头语言的精髓,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华美中有本色、清丽中有质朴的浓郁抒情的语言艺术。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国维论元曲云:“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又“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八、关于第五本优劣评价问题徐评本于《草桥惊梦》一出批道:“天下事原是梦,《西厢会真》,叙事固奇,实甫既传其奇,而以梦结之甚当。汉卿纽于俗套,必欲以荣归为美,续成一套,其才华虽不及实甫,犹有可顾;关后复被后人拾郑恒求配处插人五曲,如乞儿疮疽,臭不可言。惜乎汉卿,欲附骥尾,反坐续貂。冤哉!”槃薖硕人《玩西厢记评》则是另一说法:“王实甫著《西厢》,至《草桥惊梦》而止,其旨微矣。盖从前迷恋,皆其心未醒处,是梦中也。逮至觉而曰:‘娇滴滴玉人何处也?’则大梦一夕唤醒,空是色而色是空,天下事皆如此矣,关汉卿纽于俗套,欲必终以书锦定娶,则王醒而关犹梦。”金圣叹:“何用续?何可续?何能续?今偏要续,我便看你续!”九、《西厢记》批评和影响思考相关问题《西厢记》作为中国戏剧的巅峰之作何以在明中叶以后才被大量翻刻?《西厢记》对后世相关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层面?
本文标题:王实甫与《西厢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2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