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雷雨)浅析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1
雷雨(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杨邛(潼南大佛寺景区管委会周铃(綦江县文管所)试论传统材料及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为例汇报内容一、前言二、彩绘贴金石质文物常见病害类型及病因三、传统材料及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四、结语一、前言我国的石窟寺一般在开凿、雕刻完工后为了显示其庄严和华丽,大多采用彩绘和贴金等方法进行后期装饰。图1.大足石刻宝顶山第8号龛千手观音图2.云冈石窟第5号窟局部这些石质文物大部分长期暴露于自然界的环境中,遭受来自生物和微生物、酸雨、可溶盐、水、风、光、等多方面腐蚀因素的损害。从而导致石质文物产生多种病害。◆石刻表面纹饰不清;酥碱;粉化;剥落;岩体裂缝;石窟寺坍塌等症状。◆彩绘颜料层产生酥碱起甲;颜料层龟裂;鼓泡;脱落;变色。◆金箔存在开裂、起翘、分层剥落,地仗层产生酥碱等多种病害。有的龛窟的彩绘和金箔几乎消失殆尽。二、彩绘贴金石质文物常见病害类型及病因石质文物的病害石质文物病害,指石质文物在长期使用、流传、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自然营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石质文物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外貌形态上发生的破坏现象。石质文物常见的病害类型有:残缺、断裂、粉化剥落、片状剥落、空鼓、尘土覆盖、涂覆、渗水和生物病害。彩绘病害类型有:地仗脱落、尘土、脱落、粉化、点状脱落、起甲、泡状起甲、鼓泡、烟熏、龟裂、水渍、空鼓。金箔病害类型有:分层开裂卷曲、点状脱落、尘土、起翘、地仗脱落、涂覆、脱落、空鼓、崩裂、烟熏和少量生物病害。石质文物病害成因◆温湿度交替变化引起的起甲、盐析等;◆石窟漏水、渗水、积水、凝结水等水害的影响。水害是导致石质文物病害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引起的,由于工业的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硝酸根离子含量增加,导致酸雨;◆大气中尘埃等微粒含量也在增大,这些酸雨和尘埃颗粒降落在石刻表面,造成石刻岩石的腐蚀。三、传统材料及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对于材料性能及保护工艺的研究选择是决定文物保护工作成败与否的重要一环。材料:是指人类用来制作有用物件的物质;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支柱。传统材料:是相对于现代材料而言的。对于研究这些经过了数千年智慧传递、沉淀的传统材料在今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传统工艺已然完善成熟,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其本身也属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文化信息,需要我们传承和不断发展。●对传统工艺和材料要有一个科学化的认识,这是对文物价值认识的需要,也是保护的需要。●对传统工艺和材料应建立完整的研究体系、评价体系。传统材料传统大漆传统石灰传统矿物颜料传统胶结材料1.传统大漆天然大漆:又名(国漆、土漆、木漆、生漆)。天然大漆是我国的土特产之一,来自于原始森林和自然漆树科类中,是人工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漆树液,天然生漆漆液内主要由高分子漆酚、漆酶、多糖、糖蛋白、水分以及金属粒子等物质构成,是一种油包水型反应性生物基复合系统。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天然生漆也被世界公认“涂料之王”。生漆艺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不完全统计,川渝地区以大足石刻为中心的周边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存有彩绘贴金的石质文物造像就约有182尊,数量可观。而其在彩绘贴金中均普遍使用中国南方地区长期使用的金胶漆作为粘接材料。大漆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来自于绿色植物、在生物酶催化下常温固化成膜的生物高分子涂料和性能良好的粘接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漆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特性,故生漆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能起到良好的封护、粘接等功效。2.传统石灰石灰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生态材料,传统石灰作为一种气硬性凝结材料广泛应用于古建筑保护及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各个方面。经过改性的传统石灰常用于石质文物保护中。粉状石灰用水调和后成为有可塑性的灰浆,其特点:操作性强凝固过程中放热低凝固过程后与石材附着良好强度适宜透气性透水性好与石材兼容性好,耐久性良好灰浆中可调入不同的大理石粉调节颜色,也可以添加其他的纤维、有机或无机的材料来改善使用性能。同样以石灰为主要材料的传统表面修补修饰材料还有锤灰,锤灰附着性好、透气性强。锤灰的主要成分为石灰、细炭灰与麻筋,同时可以加入不同矿物颜料进行着色调色。资料表明锤灰材料在乐山大佛的维修工程中表现良好。3.传统矿物颜料颜料在中国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历史。在石窟中出现的色彩非常丰富,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使用颜料也有所差异,但大都以矿物颜料为主,有机颜料也有少量使用。矿物颜料:即是无机颜料,是无机物的一类,属于无机性质的有色颜料。常用的矿物颜料种类红色颜料:主要有朱砂(HgS)、铁红(Fe2O3)及铅丹(Pb3O4)三种,单一或混合使用。朱砂有黑色和红色两种晶体,存在于自然界的多呈红褐色,天然朱砂矿石经直接研磨、漂制后成红色颜料。铁红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易变色。铅丹在高湿度及其它因素作用下,易由桔红色变为棕黑色二氧化铅(PbO2)。绿色颜料:主要有氯铜矿Cu2(OH)3Cl和石绿CuCO3Cu(OH)2等。蓝色颜料:主要有青金石(Na,Ga)7-8(Al,Si)12(O,S)24[SO3Cl2(OH)2]、群青和石青2CuCO3Cu(OH)2等。白色颜料:主要有白垩(CaCO3),又名方解石,高岭土[Al4Si4O10(OH)8]、石英(SiO2)、滑石Mg3Si4O10(OH)2、石膏CaSO4·2H2O等。黄色颜料:石黄(As2S3),又名雌黄、铁黄[Fe(OH)2]、黄铁矿FeS2等。黑色颜料:墨(C);磁铁矿(Fe3O4)等。金色颜料:金(Au)、金与其它金属的合金等朱砂: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范围广泛的红色矿物颜料,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做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古语说的“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矿物颜料在使用时磨制得越细,其着色力、附着力、覆盖力就越好。而在石质文物中,颜料的稳定性与矿物颜料本身及胶结材料的稳定性有莫大关联4.传统胶结材料由于古代用手工研磨的无机矿物质颜料颗粒较大,与水不容易调和,制作彩绘颜料层时,一般要加入适当的胶结材料来增加颜料颗粒之间及与地仗之间的粘接性。中国古代使用的胶结材料包括动物胶和植物胶两类:动物胶:一般用牛、马、驴等的皮毛骨角加工而成,动物胶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是明胶,鱼胶和蛋清均属明胶。植物胶:是植物的杆、茎等分泌出的树脂加工提取而成。最常见的植物胶是桃胶。大漆:即传统生漆,作为一种传统胶结材料,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北方贴金材料:贴金所用的胶结材料多用金胶油南方贴金材料:南方因气候潮湿,除用金胶油外,也有用骨胶及金胶漆的。金胶油:采用生桐油、苏子油、坨僧,按一定比例混合,用火加热熬制而成。2、传统工艺(1)传统漆工艺漆,作为一种天然涂料,在中国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时期都发展着重要的作用,并从工艺技法方面被后人不断完善,形成了今天千文万华的漆工艺。漆工艺的范围是广泛的。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应用是广泛的,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号称“无器不髹”。从古代工艺发展而言,漆工艺与贴金工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互为传承的。二者的结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明代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这种传统在清代得到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中国历史上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黄成撰的《髹饰录》。它是研究漆工史、明代漆工的原料和技法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使我们认识和了解祖国漆器的丰富多彩,为继承发扬、推陈出新这一工艺提供了宝贵材料。它还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最早理解金箔与漆结合的起源的重要依据。髹漆:从字面意义上,髹即涂的意思,髹漆意即将生漆涂抹于器物表面。生漆艺术的发展:第一:源于对器物表面涂饰保护的需要,继而发展出素髹、彩绘、描金等工艺。第二:源于器物的粘结加固和装饰,继而发展出金银薄片贴花、镶嵌工艺、堆漆工艺及釦器等工艺。第三:出于对器物标记符号的需要,继而发展出针刻铭文、锥画、戗金、雕填、雕漆等工艺。(2)传统贴金工艺“贴金”一词包括了“贴”的工艺技法和“金”——工艺中所使用的材料——金箔。当然,完备的贴金工艺远远不是贴上金箔这么简单的一道工序,而是复杂的一整套工艺技法。高鲁冀将古代贴金工艺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包黄胶:在地丈上,将所有大小沥粉处满包一次黄胶(即石黄加骨胶)。要包严,不使粉条外露。胶量大一些为好。无贴金的彩画可不包胶。第二:打金胶油(又名金胶漆):金胶油主要用熟桐油,是用生桐油熬制的,熬制的“匹头”要大,即油要稠。也有在其中加入少量胡麻油、颜料或调和漆的,更有用大漆贴金。待金胶油有九成干时,行话称“不老不嫩”,摸上去稍微有点粘手,即可准备贴金了。这个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油不干,贴出金质量不好,油太干,即“脱滑”了,金就不容易贴得牢。第三:贴金:当金胶油干到适度时,即可用金夹子(竹夹)挑着金箔,顺序一张张贴上去,贴完以后,要用棉花球顺序按擦一遍,有的还用玉或玛瑙压实令光,贴金即基本成活了。贴金工艺本身必然包含四个基本工艺过程胎体的处理:主要是将胎体处理平整,工艺手法常用打磨。刮抹漆灰层(或称地仗层):其基本功能都是将原有胎体做平整,以便于将漆髹饰的平整。髹漆:在平整的地仗层上髹涂大漆,是真正开始使漆成膜的工序。无贴金。论髹涂几遍大漆或色漆,漆膜在这道工艺中最终形成。贴金:这是最后的一道工序。贴金工具:贴金前应根据所选“金脚”料的性能,贴金质量的要求以及粘贴的具体条件来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技法和使用哪种工具。归纳古代贴金一般采用的工具有棉花团、毛刷(分硬毛刷和软毛刷)。贴金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金胶油、广漆(熟漆,精致生漆1:坯油0.6)、胶剂三、传统材料及传统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千手观音修复为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的南崖,编号第8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精华龛窟之一,龛高7.7米,宽12.5米,造像以主尊观音造像为中心,呈孔雀开屏状,在88平方米的岩面上,雕刻千余只手,每只手心各有一眼,手执各种不同法器,法器均涂绘了古朴深厚的颜料色彩,另雕刻有侍者、力士等。整龛造像布局严谨,结构和谐,气势恢弘,金碧辉煌。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雕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千手观音造像历经800余年,在长期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产生了造像表面污染;岩体渗水;岩体风化;雕刻品断裂垮落;金箔变色、开裂、起翘、脱落;地仗层酥碱;彩绘颜料酥软、脱落、变色等病害,尤其是基岩风化、金箔脱落破坏造成的“破烂”状态,严重威胁着千手观音造像的完整保存,既损害其形象,又影响其美观及艺术价值。千手观音修复工程项目组自2008年七月以来对千手观音修复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的调查研究,经过充分的讨论与合理的规划,结合现场试验数据与结果
本文标题:(雷雨)浅析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2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