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与发展分析1
无忧商务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交流,该资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若侵犯到您的版权,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版的资源。我国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与发展分析一、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过程和特点1.快速发展的10年(1979—1989年)1979—1989年,我国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到1988年,已形成813个厂家、656.4万吨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德国,居世界第3位。短短10年,中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此阶段的发展特征是:对国内啤酒企业管制松动,从而导致一大批新兴啤酒企业的建立和啤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并形成了啤酒产业生产规模普遍偏低,厂家分布高度分散的市场竞争格局。新企业的蜂拥而入导致了啤酒行业企业数量迅速扩张和地域上的高度分散,而进入障碍极低又造成啤酒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至于在外商大批涌入时难以建立必要的产业保护屏障。2.稳步增长的90年代(1990—1999年)1990—1999年,我国啤酒行业有3个特点:(1)啤酒产量和生产能力稳定增长。1985年全国啤酒产量为310.4万吨,1990年达692.1万吨,1995年1568.6万吨,1999年跃升到2088.4万吨,啤酒产量的增幅每5年翻一番还多,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自1995年始,啤酒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入稳定增长期,产量增长速度降低。这一阶段,啤酒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2)啤酒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1994—1998年的4年中,啤酒产量增加了573万吨,企业数量减少了156个,企业平均产量提高86%。如1998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总共44个,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8.4%。(3)效益未能与产量同步增长。1995年以来,啤酒平均出厂价逐年降低,1996—1998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也逐年递减。1996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2159元;1997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1998元,较上年降低161元;1998年平均吨酒销售收入1903元,较上年降低95元。如以1996年的销售价不变计,1997年减少收入30.4亿元,1998年减少收入50.8亿元。二、近几年啤酒行业市场化程度分析1.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确定以价格为核心的促销活动此起彼伏。厂家给予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有意或无意失控,导致价位只跌不升,地区间、客户间冲货现象屡禁不绝。2.生产要素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就一般生产要素层次而言,如大麦、酒花、机电设备等均可从国内外市场自由选购。就体制层次而言,其他行业生产要素市场具有的市场不统一、欠规范和计划体制的烙印在啤酒行业的生产要素市场同样存在,如劳动力、资金、企业家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市场化,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建立过程中,对企业家的经营激励机制也尚未成熟,尚待深化改革。3.企业进入基本自由,但存在退出障碍近年来,啤酒企业资金来源以自筹为主,资金不足压力日趋加大,一大批靠贷款起家的啤酒企业面临严重债务负担。1998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44家啤酒企业中,资产负债率高于70%的有38家,占86%,个别企业甚至超过了90%。资金不足与高额负债之双重压力,迫使啤酒行业寻求国外资金或国内资金的广泛支持,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资产重组,为外国资本低成本进入我国啤酒行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啤酒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障碍相对较少,加上特定的制度原因与制度背景,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在我国啤酒市场上已无忧商务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交流,该资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若侵犯到您的版权,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版的资源。经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中小啤酒企业归属于各级地方政府,并构成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从而地方政府往往在财政上对行将破产的企业予以支持,使这些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导致本该退出啤酒产业的企业不能及时出局,只能苟延残喘。4.不同行政区域的啤酒企业不能完全享受平等待遇个别地区实行市场封锁,对外地啤酒不准或限制进入,设置地区性壁垒以限制外地产品的进入,达到保护当地企业的目的。5.企业股份制改造较快1998年,全国495家啤酒企业中,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啤酒企业已占13.5%,如燕京、青岛、蓝剑、黄河、拉萨等一些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有的甚至到海外证券市场筹措资金,在获取急剧扩张所需要的资金的同时,还提高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并树立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三、制度环境与行业特点对竞争态势的影响1.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在啤酒行业的表现啤酒行业的困境,主要是由制度环境与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与不少制造行业相比,啤酒业生产能力过剩既不严重也不典型。根据中国啤酒工业协会的有关资料,1998年全国啤酒总生产能力为2920万吨,实际产量是1987.67万吨,即生产能力中有1/3过剩,与1995年行业水平相当。而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许多行业有30%—50%的生产能力过剩,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大面积亏损。一些存在严重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如家电制造业经过竞争和淘汰,反而成为我国具有国际优势的行业,显示出竞争的积极效应。由此,用生产能力过剩来界定我国啤酒行业现状有欠妥当,并不能概括出啤酒行业现状的独特性。笔者认为,用过度竞争的概念描述啤酒行业的现状可能更恰当。我国啤酒行业的过度竞争主要不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而是行政性垄断导致资源流动受阻的结果。一方面,政府对啤酒产业的直接经营,造成企业经营的低效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保护地方市场、限制企业退出等行为直接介入市场竞争过程,是啤酒行业发生过度竞争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2.制度环境的影响(1)国家GB4544—1996《啤酒瓶》标准的地方实施变调。首先,全国有60%的啤酒企业产量在5万吨以下,其吨酒利润平均300—500元。而新瓶标准实施后,净增吨酒成本300—400元,按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司1998年15万吨瓶装酒计,当年成本增加6600万元。由于啤酒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够大,如此巨大的成本压力,势必让那些弱小企业成为啤酒“换瓶革命”的牺牲者。其次,从地方执法的角度而言,不少政府的工商、质监等部门对本地啤酒非B瓶采取容忍默许态度,而对外来啤酒企业使用非B瓶则严加查处。(2)跨行政区域间的啤酒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使产品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间效率水平差距加大。中小地方啤酒企业与所属地方政府利益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利益共同体,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样,在地方政府的偏爱与扶持下,一些中小啤酒企业在全行业50%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有利可图。(3)不平等竞争使低效率中小企业长期生存,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行业效率持续低下。3.行业特点的影响(1)规模经济显著,行业整合速度加快。集约化产销格局是国际啤酒工业发育成熟的显著特征和具体表现。1998年美国啤酒产量前4名的企业(A—B、米勒、Coors、Stroh)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7.5%,仅A—B公司就拥有49%的市场份额,1993年销售收入达132亿美元,是青岛啤酒公司1997年销售收入的65.67倍;1997年,居世界500强第468位的日无忧商务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交流,该资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若侵犯到您的版权,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版的资源。本麒麟啤酒公司,总资产是青岛啤酒公司的38.7倍,销售收入是青岛啤酒公司的522倍。从国内来看,1998年年产2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18家,产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31.3%;1999年年产20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共19家,产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35.34%。这既表明我国啤酒行业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同时又显示出我国企业与国外啤酒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潜力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2)行业内部资产重组的空间较大。啤酒行业企业的资产占绝大部分的是两类,一类是转产后毫无用处的资产;另一类是通过追加投入和相应调整,可以用于生产新产品的资产。这为行业内部的资产重组提供了客观基础。我国啤酒行业50%以上的企业年产规模在10万吨以下,生存难以为继,从而为行业内“大吃小”提供了“双赢”机遇。(3)品牌影响力增强。啤酒品牌行销的一般规律是:全国性品牌抢占中高档市场,地方性品牌占据低档市场。目前,燕京、青岛、珠江、蓝剑、惠泉等国产品牌在中国啤酒中低档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虽然国外啤酒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8%,但在高档啤酒市场的占有率达90%以上。如荷兰喜力系列的力波啤酒1998年在上海的销量达9000升,远超过了美国市场该品牌年销量600升的水平。国内品牌在高档产品市场的占有率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4)产品出口创汇大幅度降低。1990年,我国啤酒出口量最高,达到160233kl(千升),创汇额达8300万美元。1998年,啤酒出口额和进口额已基本接近,出口量较上年减少22%,进口量增加15%,进口额增加58%,使啤酒行业的出口创汇和进口总额之比由1997年的1:0.4降为1:0.8。1999年上半年,啤酒的进出口贸易已出现逆差。(5)销售渠道逐步专营化、规模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后的大型啤酒企业,对渠道的选择与激励也有了新的要求。名牌厂家提出了专营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所谓专营化,即原则上客户不得经销与该公司品牌同档次对手的产品,若要同时经营同类产品,须经厂家同意,并有提供对手销售信息的义务。所谓规模化,即经销商自身要有较完整的地区销售网络,同时有车辆配置多、仓储装卸自动化、物流管理电子化的较强的配送能力。四、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1.提供合适的退出路径:避免过度竞争的关键从体制转轨的角度来看,由于体制转轨各方面不同步而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优胜劣汰,净资产为负、效益低下的啤酒企业不能及时退出,这是过度竞争问题的根本原因。只要为低效率的企业创造合适的退出途径,啤酒行业的进出自由度保持对称的结构,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兼并也是一种退出途径,能够将过于分散的生产能力集中起来,最终实现啤酒行业的有效竞争。今后,应把消除过高的市场退出壁垒作为实现啤酒产业有效竞争的关键措施。政府不仅要坚决拆除行政性退出壁垒,而且还应注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体系和机能,减少由于市场组织的相对落后给企业退出带来的市场成本。2.积极创新:效率和效益的灵魂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来源于它的竞争机制,限制了竞争就会排斥效率。提高效率和实现高效益,需要增加投放和提高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最为重要的是需要长久的创新,创新包括制度、管理、技术等相互联系的内涵。啤酒企业的创新机制与充分的市场机制相结合,是市场效率实现的必然要求。啤酒企业的创新只有围绕市场需求并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让竞争机制发挥刺激企业创新的作用,是避免市场失灵和竞争失灵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企业创新的实施和在创新过程中的博奔,又能促使市场机制趋于成熟和完善。3.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产品与营销的创新(1)强势企业在啤酒质量在产品一致性、稳定性、抗氧化性方面下足功夫。无忧商务
本文标题: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与发展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