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国内需求对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分析——以家电行业为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内需求对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分析——以家电行业为例姓名:房海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周延20060410国内需求对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分析——以家电行业为例作者:房海燕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蒋逸民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2008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棉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竞争的基本状况,然后,基于从棉种到皮棉加工整条棉花产业链,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提出皮棉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假说,并利用美国棉花产业相关数据加以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主要产棉国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层比较,揭示各国棉花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优劣长短,发现我国棉花国际竞争中存在的问题.从世界棉花进出口贸易发展和国际竞争状况看:世界棉花供求大体平衡,生产和消费稳定增长.依据各国在国际棉花市场供求平衡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其分成三种类型:贸易净进口国、贸易净出口国、净进口与净出口地位频繁转变的贸易调节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法属非洲国家和澳大利亚为棉花贸易净出口国,其出口总量占全球棉花出口贸易的2/3强.世界主要棉花贸易净出口国具体条件和竞争策略有所不同.我国棉花需求主要是纺织用棉需求,棉花供给量除了80年代中后期以外长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入世后,纺织用棉需求迅速上升,棉花进出口也由“第二储备”的地位转变为中国与世界棉花经济相衔接的枢纽.我国棉花进出口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棉花进出口发展的特征可以归纳为:长期依赖进口;出口数量有限,20世界80年代净出口波动较大;棉花进出口贸易效率低、效益差;入世以后,出口迅速萎缩,进口量急剧上升.根据竞争力理论,本文认为:可以从竞争力的形成阶段(因果关系)、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竞争力形成和风险收益四个维度来揭示棉花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根源.1、对一个国家的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可以从原因和结果两个角度进行,而原因具有不同的层次,于是构成了竞争力形成的三个阶段:竞争潜力、竞争能力、竞争态势.从结果看,竞争态势是竞争能力的结果:竞争实力是竞争潜力的结果.从原因角度看,竞争潜力是竞争实力的直接原因,竞争能力是竞争态势的直接原因。竞争能力可以分为竞争实力和竞争行为能力两类,无论是实力还是行为能力都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个层次进行分析.因此,对棉花产业竞争力的分析由竞争潜力、竞争能力和竞争态势三个阶段构成.2、竞争潜力和竞争能力存在不同的层次.就竞争潜力而言,存在国际、宏观、中观、微观和自然五个层面的竞争力;就竞争行为能力而言,存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地竞争能力。3、国际棉花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类。与之相对应,棉花市场竞争力取决于棉花成本和质量等非价格差异.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低可以形成价格优势.棉花成本取决于棉种、种植和加工整条棉花产业链,因此,棉花价格优势的形成源于棉花产业链成本管理。满足纺织企业棉花质量需求,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棉花质量是非价格竞争的基本前提.棉花质量优劣也取决于棉种质量、栽培质量和加工质量,只有加强对棉花产业链全程质量管理,才能最终提高棉花质量,获得棉花市场质量竞争力。对棉花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产业链维度由棉种、栽培和加工三个环节构成.4、从本质上看,上述三个分析雏度,都是从棉花经营收益获取角度对竞争力形成的分析,换言之,是先分析获取成本、质量和收益的各种确定性因素,然后探讨其对竞争态势的影响.事实上,在棉花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对棉花经营收益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从风险角度研究棉花经营收益和市场竞争结果,也构成了棉花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运用美国棉花产业的相关数据对影响棉花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模型和间接因素模型的验证表明:影响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包括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两个层面上的因素,棉花产业链上个环节的潜力和能力都对皮棉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意义.因此,验证了上述理论假说.通过对世界主要产棉国不同层次的指标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从竞争结果来看,我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优势,美国、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竞争力最强,其次是巴西.从竞争能力方面的几个影响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来看,(1)我国棉花成本显著高于巴基斯坦、印度,与两国相比在价格上不具有竞争力,但是两国国内需求量较大,在棉花出口市场上并未形成竞争优势.(2)我国籽棉单产虽然较高,仅次于澳大利亚,但是这并不足以改变我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澳大利亚的棉花单产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是该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而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籽棉单产指标并不高,说明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并非源于土地生产效率.(3)从加工环节效率看,我国棉花加工效率较低,与澳大利亚形成较大的差距,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皮棉单产仍然不高,说明其竞争优势并非源于加工效率。从竞争潜力来看,我国土地资源贫乏,人均耕地面积指数在9国中居第8位。澳大利亚和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匮乏,这是导致其棉花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乌兹别克斯坦无论是在劳动力还是土地资源方面都不具优势.无论从劳动力资源禀赋,还是从国内需求对本国棉花加工业的影响来看,我国都是最高,印度和巴基斯坦居世界二、三位,然而,我国棉花加工业效率不高,表明了棉花国内需求并没有对本国的加工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美澳三国棉花质量、技术、政策和风险四个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棉花质量在纤维品质指标对比中,一部分指标优于美国,但是从最终皮棉质量来看,我国棉花质量缺乏优势.皮棉质量取决于从棉种繁育到皮棉加工和运输的全过程,我国棉花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条件因素使得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质量优异,具有很强的质量优势.(2)在棉花育种技术和推广方面,我国棉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棉业生产要素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棉花种植业技术需求不同.测量技术因素在籽棉产出中的贡献份额结果表明:我国的非要素贡献份额远远高于美国,分析认为,我国农村的制度变革促进了棉花生产率的提高.在加工技术方面,我国棉花加工技术较为落后,澳大利亚效率最高.(3)我国棉花政策调控范围较窄,缺乏稳定性,税收政策一度成为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阻力.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对棉花的支持性政策很多,澳大利亚棉花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政策支持比美国弱,但是棉花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服务功能强,为棉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棉花政策服务性有待加强,需要形成有效的政策服务机制,切实为棉农排忧解难.(4)我国棉花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进步,尤其在自然风险规避方面,成绩显著.但是,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我国棉花期货市场并非弱式有效市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期货市场并不能为棉花经营者提供有效避险工具,我国棉花产业经营者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价格风险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从微观层面上看,充分利用要素资源禀赋,降低棉花产业成本,提高效益;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改善棉花质量;提高棉花生产经营能力,强化棉花国内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为棉花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撑.2、从中观层面上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棉花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强产业链管理,加强产业组织协作;完善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着眼于整条棉花产业链,加强产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棉花风险管理;研究国际棉花竞争规则,科学制定棉花贸易政策,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3、从宏观层面上看,完善棉花市场体制,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法律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维护棉花市场经营秩序: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棉农素质;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棉花科技与生产经营脱节的问题。2.学位论文常卫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7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文化战略在21世纪将主导全球竞争,并导演和预示着长远的全球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必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相对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还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开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对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个新课题,本文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开辟文化问题与经济管理问题相互融合的交叉研究领域,以便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也有重要理论价值。文化产业有别于其它产业。本文界定了文化产品的概念,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性质与特点,探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并对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且提出必须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借助于文化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共经济学,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分析工具与研究基础。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通过梳理现有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遵循波特的“钻石”模型和金碚的“原因-结果”思路,结合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两个层次构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分别反映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结果与原因的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再用标准离差方法(SDM)处理指标数据与排名,进而对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潜力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与间接两类因素,能够寻找造成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原因以及今后发展的潜在优势。中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显示性指标分析。分析表明,中国文化产业在产业分工中还不是优势产业,文化产业中贸易竞争力指数稍高一点的是贸易量较小的产品,而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则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进而得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的结论。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分析。借助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直接影响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而对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性指标进行了评价与比较。通过分析得出:1、中国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中国文化产业的要素禀赋非常丰富,有较强的竞争潜力。3、中国文化产业国内需求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低,尤其是消费挑剔程度低,造成产业创新少,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好,国内需求潜力大。4、中国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发育不成熟,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5、中国文化企业的规模较小,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竞争潜力必须建立在形成一批大企业上。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分析。主要研究全球化和政府行为这两个最重要的间接因素对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影响,以及应有的因应之道。通过分析得出:1、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先导力量,必然会深刻影响文化层面,并对中国文化安全产生影响,决定了文化产业为战略性产业。2、对外贸易政策是政府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手段,也是短期手段。政府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作用的方式应该在促进“钻石模型”各因素的提高与改善上。因此,政府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类途径就是贸易政策与产业环境。3、由于文化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可以为本国企业提供超过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市场份额,最终提高了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4、因为文化产业是幼稚产业,所以需要政府进行贸易保护,贸易政策已经成为政府间影响国际竞争的博弈工具,而且WTO中有关文化产业的条款也给予了政府进行产业支持与保护的空间。5、“钻石”模型理论对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需要通过战略性产业政策的实施,达到营造国内产业环境的目的。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考虑中国文化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特殊性,又
本文标题:国内需求对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分析——以家电行业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