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学校学生餐厅建设项目设计说明第一章规划篇一、项目概况(一)项目位置:本工程为******中学校学生餐厅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中学校现址内,本工程拟建于校园北侧,主教学楼西北侧,西邻学校围墙,东邻校园引路和绿化带。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之规定,本项目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防水层耐用年限为15年。(二)现状概况:本项目目前场地为空地,总建设用地面积为220平方米。场地基本平整,高差比较小。依据学校的规划要求,在用地处建设一栋呈“一”字形布置的地上1层框架结构的学生餐厅建筑。二、设计依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4、《关于编报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建设规划的通知》(教材厅函【2011】6号)5、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6、《**省城乡规划条例》7、《规划设计条件》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9、《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6年版)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3、《建筑工程设计编制深度规定》DB62/T25—3012—200314、基地1:500地形图及电子文件三、规划指导思想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切为学生服务,创造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方便、安全舒适、文明高雅的21世纪新型学校。在设计中通过对该地块大的地理环境及规划设计理念入手,使学校的总体布局及建筑风格与学校的建设发展相结合,使空间形式与内部功能完美的协调起来。本方案通过分析地块与原有建筑的关系,保持用地的开放性,结合周围环境,在用地处布置一栋1层的建筑,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也有一种和谐美。学校的路网设计遵循学生的行为轨迹,以减少交通为核心,力求满足安全、高效、便捷等规划要求。规划通过学校的内部道路系统,组织联系学校的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规划在满足学校的安全和景观要求,同时构建成为学校的道路骨架。四、总体规划构思(一)规划结构规划充分考虑基地周围的情况和地形地貌,并考虑用地的经济效益,整个综合楼--2建筑根据基地尺寸,严格控制后退道路红线、地界距离以及满足日照、消防、卫生间距要求,最大限度利用好地块资源。在用地范围内布置一栋1F建筑。(二)道路系统1、动态交通学校道路采用圆环形式,方便交通组织。(1)车行交通系统学校路网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学校道路分为二级,分别是学校级道路和教学楼门前道路。学校级道路:是指进入学校的车行道路,道路路面宽4米,转弯半径为6.0米。实训楼门前道路:路宽3米,用以教学楼之间的交通联系。2、静态交通出入口布置:规划东侧规划道路布置出入口,满足消防要求。(三)绿地景观学校绿化是以满足学生生活、为生活在学校的学生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校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树种选用适地适树,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的植物种植结构。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为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优美,适宜学习的学校。五、竖向规划(一)现状情况本项目区基地属于典型的平坦地形,地形大体上较为平坦。(二)规划原则1、学校的竖向规划根据基地的现状情况、地形地貌和城市道路的控制标高为依据。2、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减少土方工程量,尽量保持原地形地貌特色为原则。3、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且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4、学校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5、道路、场地等竖向设计满足相关规范要求。6、道路竖向规划道路竖向的确定,综合考虑地形变化、土方要求、道路坡度要求、排水和地块出入口等多种因素。为减少土方填挖量和保持原地形地貌特色,规划道路标高在满足道路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使设计标高尽可能与现状接近,并尽量做到土方平衡。7、场地竖向规划场地竖向设计主要是根据地形特点,利用道路的分隔,使竖向设计既满足建筑的要求,保证给、排水等管线的敷设,同时,减少土方量,节约建设成本。学校的场地标高根据原有自然标高和周边小区道路的标高来确定。一般来说,地块标高最少要比地块周边道路最低点高20-30cm,以利于地块内部雨水和污水的排放。同时,由于部分地块内部地形高差过大,需要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平整,就地平衡土方。六、经济技术指标总占地面积:220m2总建筑面积:220m2容积率:0.20建筑密度:5.2%绿地率:20%--3第二章建筑设计篇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力争在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设备的使用上有所突破。在保证安全、美观、实用、经济的前提下,达到设计的先进性和新颖性。黎城县地区地震7度设防,建筑整体比较方正,排列较为规整。选用结构形式框架结构。在建筑色彩上,重点以橘黄色和白色为主,以一种温暖色给学校塑以和谐温暖美,再加以黑色做点缀,更是一种冷静的体现。结合当地建筑并加以花架,使新建筑与旧建筑完全融合在一起。方案设计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建设的需要,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设计质量,适合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二、消防、节能、智能、无障碍等专项设计(一)消防设计1、总图学校路宽4米道路转弯半径均满足6米消防车转弯半径的要求。各楼距离消防道路也有一定的距离,满足消防扑救的要求。2、给水室外环状管网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并在设置自喷、室内消火栓系统的建筑物外按照各系统流量设置室外水泵结合器,以备消防时市政消防支持室内消防。(二)节能设计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设计,外围护墙采用3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面采用40厚挤塑板外保温,屋面均采用7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外窗为单框中空玻璃塑钢窗。按现行规范要求,室内采暖用集中供热,户间隔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双面粉20厚保温砂浆。(三)无障碍设计学校道路、绿地均满足无障碍通行及使用要求。在主要入口处设无障碍坡道。第三章结构设计一、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12、《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14、本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二、工程概况:1、建设地点位于*****中学校现址内,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上1层,一层层高为3.9m,房屋总高度为4.2米,建筑室内外高差0.3米,长度为--421.6米,宽度为9.6米,本工程呈“一”字形。基础形式为独立柱基础。2、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晋建设[2008]249号文》的规定,本工程建筑物为一类建筑,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二级,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3.设计基本参数:**县基本风压:0.50KN/M2(按50年一遇)。**县基本雪压:0.30KN/M2。场地最大冻深:0.560M。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乙类;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设计特征周期:0.45s。混凝土环境类别:±0.00以上一类,±0.00以下及外露构件二b类。环境类别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kg/m3)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kg/m3)一0.65225C201.0不限制二b五0.550.45275320C30C350.20.13.03.0三、地质概况:本工程位于***中学校现址内。1、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本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场地土类型属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场地。2、土层概况:根据勘探揭露地层岩性及其沉积旋回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该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由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上更新统(Q3)粉土及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层组成。按其岩性及力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第①层: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厚度为0.50~0.70m。层顶埋深为0.50~0.70m,层顶标高为96.83~97.12m。黄褐、灰褐色,其成分以粉土为主,稍湿,含有少量炭屑、小砖砾等包含物。该土层系近代堆积而成,结构较疏松,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应属清除土层。第②层:第四系上更新统(Q3)粉土,分布厚度一般为3.60~4.10m,层顶埋深为0.50~0.70m,层顶标高为96.83~97.12m。褐黄、红黄色,湿,土质均匀,具大孔隙结构,中部含有粉砂层,局部夹黄红色粉质粘土;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呈稍密~中密状态,属中压缩性土。第③层: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分布厚度一般为9.80~9.90m,层顶埋深为4.10~4.70m,层顶标高为92.88~93.43。红、褐红色夹黄红色,质地均一,结构较紧密,具垂直节理,偶尔可见核径2㎝左右的钙质结核;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硬塑~硬可塑状态,属中压缩性土。第④层: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层顶埋深为14.00~14.50m,层顶标--5高为83.08~83.53。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未穿透该层,最大揭露孔深为25.00m,揭露最大厚度为9.00m。红、褐红色,质地均一,结构较紧密,具垂直节理,偶尔可见核径1~2㎝的钙质结核;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均属中等;呈硬塑~硬可塑状态,属中压缩性土。3、场地地下水及地下水、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勘察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场地周边无污染源存在。勘探场地浅层地下水属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位埋深为16.76~17.11m,水位标高为80.49~80.67m,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位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年变化幅度在1.5m左右。作为含水层的中更新粉质粘土层渗透性能较好,地下水循环交替较为频繁,水质较好,为当地居民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由于本场地地下水水位埋深较大,故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问题可不予考虑。4、土的物理力学及化学性质: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有微等腐蚀性。。四、楼面活荷载取值:不上人屋面:0.5;五、基础方案:1、基础垫层采用C15素混凝土,基础采用C30混凝土。±0.000m以下墙体采用MU10煤矸石烧结砖,M7.5水泥砂浆砌筑。±0.000以上,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M5水泥砂浆砌筑。2、构造柱与墙体、圈梁的连结,构造柱预留马牙槎、箍筋加密,圈梁转角搭接等均按照05G329(三)有关标准执行。六、主体结构方案:主体结构采用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七、结构计算程序:1、结构主体计算:PKPM系列软件(2010.10)——与计算软件SATWE。八、计算结果分析:结构计算采用PKPM系列软件(2010.10)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计算软件SAT
本文标题:餐厅初步设计说明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6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