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美企业创新管理比较:海尔和GE
中美企业全员创新管理模式比较--海尔模式与GE模式作者:喻子达,李垣,YUZi-da,LIYuan作者单位:喻子达,YUZi-da(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海尔集团,山东,青岛,266000),李垣,LIYuan(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刊名:管理工程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INDUSTRIAL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MANAGEMENT年,卷(期):2006,20(1)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17条)1.许庆瑞.陈重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与模式20012.StephenShapiro24/7Innovation:ablueprintforsurvivingandthrivinginanageofchange20023.RobertBTuckerDrivinggrowththroughinnovation20024.许庆瑞.郑刚.喻子达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3(05)5.许庆瑞.谢章澍.郑刚全面创新管理的制度分析[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4(03)6.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20007.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学位论文]20038.吕飞面向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构成要素研究[学位论文]20039.许庆瑞.谢章澍.贾福辉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全员创新200410.XuQingrui.XieZhangshu.YangZhirongAll-involvementinnovation(AII)ofenterpriseanditsorganizationalmechanisms200411.ScottSG.BruceRADeterminantsofinnovationbehavior:apathmodelofindividualinnovationinworkplace1994(03)12.RobinsonAG.StenSCorporatecreativity:howinnovationandimprovementactuallyhappen199713.BharadwajS.MenonAMakinginnovationhappeninorganizations:individualcreativitymechanisms,organizationalcreativitymechanismsorboth?2000(03)14.BessantJHigh-involvementinnovation200315.KunstlerBThehothouseeffect200416.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学位论文]200517.尤里奇.克尔.阿什肯纳斯通用电气:群策群力2003相似文献(4条)1.学位论文谢章澍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2005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系统化以及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延伸,成功的企业创新越来越需要释放每个员工的创造力,并依赖于更多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其中。这种全员创新理念正逐渐被关注和认同。为此,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TIM)视角,沿着“是什么——如何运行——如何管理”的逻辑思路,建立全员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内容包括如下八章: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逻辑框架、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基本概念、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笔者认为,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网络环境给企业全员创新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企业创新所需的知识信息越来越广泛地分布在每个员工之中,也越来越快捷地将不同职能职务员工联系起来,使得全员创新在企业实现和实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条件下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更多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创新,实现个体与集体创新的互动,从而释放大多数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全员创新效率。上世纪50年代,一些国有企业推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群众性合理化建议与班前班后的生产会议活动等,是全员创新的初步实践,并取得显著创新绩效。此后,全员创新未能在我国企业得到充分发展,却先后在日本企业以及其他领先企业如3M、GE、三星等大力推行。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总结了国内企业全员创新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员工创新动力不足,组织支持不力;二是缺乏对个体与集体创新内在互动机制的认识,导致全员创新效果不佳;三是企业创新管理缺乏全面协同,制约全员创新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当前全员创新研究应聚焦于三个方面:明确全员创新内涵特征;分析全员创新的系统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本章首先考察全员创新研究的理论背景,回顾企业创新主体从企业家单主体到专家多主体,再到全员性主体的演化历程。创新理论从关注管理、技术、市场等多主体参与创新,到强调包括一线员工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参与创新,昭示着企业创新全员化的研究趋势。但相关分析存在零碎、非系统、非连续的不足,也鲜见以全员创新为主题的系统研究。为此,笔者对创新内容、不同层面的个体与集体的创新行为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创新管理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基于不同创新类型和过程阶段,个体与集体创新互动是当前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全员创新内在机理分析的一个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进行的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正好顺应企业创新管理的全面性趋势。第三章围绕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是什么”的问题,对TIM理论框架及其对全员创新阐释作相关的探讨。TIM是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强调基于全员创新的管理模式。是以全体员工为创新主体,构建适合员工个体层面创造力发挥和集体层面推进创新实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载体。为此,笔者从“全面创新”思想层面、“全时空创新”实施层面、“全要素创新”管理层面等三个维度为企业全员创新提供一个系统的全新的TIM研究视角。具体包括:基于全面创新思想的创新全员性的认识,营造让更多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和支持创新的创新环境;基于全时空的全员创新个体与集体维度的提出与界定,将个体创新分为个体创造力发挥和个体创新参与两个维度,集体创新分为名义集体创新和实际集体创新两个维度,通过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和良好的集体创新形式,实现高的个体创新与高的集体创新的互动;基于全要素创新的全员创新管理要素的界定,通过战略、文化、制度、技术与组织等全要素创新管理,提高企业创新绩效。TIM突出了全员创新的基础性地位,为全员创新提供了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究视野,即强调个体与集体创新互动:一是个体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二是集体创新形式的有效运行。第四章围绕着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如何运行”的问题,分析基于个体与集体互动的企业全员创新运行机理。首先,明确企业全员创新强调的每个员工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及其与创新环境、创新过程等创新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建构性系统行为。其次,在复杂协同行为理论和制度经济演化理论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全员创新实现机理,指出为了更好地在企业中实现全员创新,必须将创新作为一种长期战略行为,并推进企业个体与集体创新互动。据此,本文分析了基于个体与集体互动的企业全员创新3S的运行机制,即,战略化(Strategization),企业对全员参与创新的价值认同在组织的反映,将全员创新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为员工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和管理保障的机制;社会化(Socialization),营造良好的集体创新氛围,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创新集体的一员,吸引更多员工提出创造性想法;结构化(Structuralization),员工个体之间构成某种关联的创新集体,让更多员工广泛参与实际集体创新(成为团队成员),实现员工之间高效合作,提高创新实施成功率。文章还通过TCL空调案例,实证分析了3S的运行机制。最后,指出了全员创新必须突破传统聚焦创新过程的基于R&D的创新模式,实施强调以人为主导的基于创造力与开发的全员创新模式(C&DbAIM),即企业开发所有员工创造力,在各个领域将员工创造性的想法加以实施,以转化成可实现企业价值增加或价值创造的成果。C&DbAIM体现了个体创新与集体创新的结合、专家创新与普通员工创新的结合、创新影响因素与人的创新行为的结合,为理解和实践全员创新运作机理提供了全新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框架。第五章是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相关要素关联性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以及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创新环境、个体创新、集体创新、全员创新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等五个相关要素的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检验。得出了与前面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即战略、文化、制度、技术与组织等创新有利于营造全员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影响个体创新和集体创新,而后两者互动则提高全员创新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创新绩效又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这样,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扩展了传统“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简单关联的创新研究,形成了“创新环境——全员创新——创新绩效”的良性循环。进而,突出了人作为企业创新主体,全员创新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第六章围绕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如何管理”的问题,通过对中外两个全员创新成功的企业(我国的宝钢集团和韩国的三星集团),以及一个不成功的X集团的案例分析比较,总结企业全员创新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及其内在本质,提出了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协同管理模式。即指由战略、文化、制度、技术和组织等要素构成企业创新管理系统,在推进全员创新实现和实施过程中各要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以战略创新为主导,将全员创新纳入到企业战略框架内为全员提供创新资源和领导支持;强调以文化与制度创新协同为基础,为每个员工提供创新学习的氛围和机制保障;明确以技术与组织创新协同为途径,为员工之间提供合作创新的技术路线支撑和组织协调方式。最后,提出并解释企业全员创新的协同管理模式的应用特征及其4级测度模型,为企业各要素协同创新审计提供参照。第七章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系统动态模拟与政策分析。应用系统动态建模(SD)方法,对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相关要素关联性进行系统动态模拟与分析,以反映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的整体动态特征,并据此进行相关的行为与政策分析。结论如下:第一,全要素创新协同策略对全员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优于那些缺少战略、文化与制度或技术与组织的其他创新策略;第二,从长期看,个体与集体创新互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全员创新的实现和实施;第三,从长期看,创新投入增加,提高了全员创新积极性和效率,促进企业绩效增长;第四,员工规模扩大对企业创新环境和创新人员比例无明显影响,但从长期看,会降低全员创新水平和企业绩效。这是从全员创新角度,对“大企业病”进行的全新解释。第八章是全文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当前,全员创新虽然成为企业实践的一个热点,但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希望本文的工作,能够推动全员创新在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学位论文崔永萍面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2010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推进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的生力军,然而动荡复杂的竞争环境,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转变管理模式,成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对挑战、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和必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加强柔性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柔性,才能保证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长期平稳的发展。论文基于管理创新的理论,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创新要从企业战略的柔性化,组织结构的有机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创新性方面着手,研究了管理创新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提出增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
本文标题:中美企业创新管理比较:海尔和G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