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建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思考-将海淀区建为继往开来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
对建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思考——将海淀区建为继往开来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多年来,九三学社海淀区委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中共海淀区委及海淀区政协的领导下,围绕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言献策,并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近几年来一直关注海淀文化与科技发展问题。如2008年向区政协提交了《突破传统思路和模式建设海淀区科技品牌文化》的调研报告,提出建设海淀区示范性的“科技文化”;同时提交了“建设创新型中关村科技文化馆”建议。2009年又提交了《海淀区文化建设创新之路的战略思考》,建议充分利用海淀区的科技、教育、自然、人文、历史遗产等优势资源,建设海淀历史文化博物馆群、三山五园遗址保护体系、科技历史博物馆等。在2010年,提交了《建设“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提案,提出海淀整体布局文化创意园的建议。我们欣喜地看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第一次在党中央重大决定中提出“发挥首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海淀作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校院所云集、高素质人才齐聚的区域,应在建设首都文化中心上发挥重大作用,这也将是我们目前及今后重点关注的课题。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2012年5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其中中关村示范基地是以海淀园为核心的。海淀区为此已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如已开始启动制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试行办法,并以5月18日的授牌为标志,开始进入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的规划与起步阶段,面临着如何建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个紧迫而富有挑战性的历史性任务。如何建好以海淀园为核心的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也是九三海淀区委需认真思考和积极献策的问题。经过前期调研和内部讨论,我们就一些问题提出看法,包括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两方面,但现阶段最急迫的根本问题是发展方向的确定。我们希望这能对海淀区建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有关决策和规划制定的良好开端具有一些参考价值。一、国内外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思维1.世界先进国家均把文化发展置于未来发展的中心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8年组织实施“世界文化十年活动”时就提出了“将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命题,倡导形成新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应对发展的质量和人的因素予以更多的重视,而且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各种措施中建立起对文化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不仅反映了国际性潮流,也是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提出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放眼世界,不难发现,各国都在经历着大变革大调整,有23个国家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调整,认为驱动人类21世纪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国际巨型城市全面走向“退二进三”的生态现代化转型,以文化驱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人资环问题,缓解世界性的中产阶级消费陷阱问题。德国、法国,日本、瑞士、新加坡、韩国等近30个国家开始把文化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说,整个世界的先导国家都从只注重发展物质世界转向探索精神世界和二者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并将源于东方文明的精神文化和源于西方文明的科技文化作为驱动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核心驱动力,取名叫“双核驱动”。而将“生态文明”称为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文明。2.我国在21世纪格外需用先进文化引领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处在了发展转型期,一方面需对多年的发展经验进行历史性总结,对以往的发展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路线。改革开放3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破坏,出现出了不能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走向生态文明的转折。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又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可以说,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后许多地方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开始重视文化的作用,如广东、湖南等省市已把区域发展从盲目追求GDP转为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将文化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曾说:“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人的需求”。当经济发展解决了基本温饱需求后,人民更加重视快乐和幸福。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人民的幸福观沿着“物化”路线长驱直入到物质的“奢华消费”,但因物质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如何回归到人类的文化位置上来,使人类从物化需求转到文化需求,以解决的当今发展模式面临的困境,这是全球性的思考。文化对于科技创造力的影响,正是科技创新的道德约束和文化价值融合,改变的就是科技的物质经济趋利观。由此不难发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具有清晰的对未来发展的指向作用。3.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后不难发现,建国后的科技重心是国防科技,目的是要保障国家安全及和平建设;改革开放和在物质极度缺乏条件下,一直强调科技与经济结合,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业,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要目的是增加生产供给,属于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面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着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文化精品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开始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阶段,开始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上引领作用,目的是促进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西方的科技文明促进了工业进步,同时也导致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失衡。针对这些问题,现代科技虽提出一些生态恢复重建的理念与技术,但这只能解决自然生态问题,而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文生态失衡问题也还需要解决。针对我国当下最需要的人文生态重建困局,许多文化理论研究者提出了要对两种文明进行重置性思考,一种是发源于东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明,另一种是基于西方科技文化的工业文明,现在需把两者相互结合,重新思考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方向。我国文化创新发展不能仅基于自己的“儒释道”体系,而要结合西方科技文化,任何形成“儒释道科”体系。在文化发展上,一定要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传统文化也要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要注重与文化的融合和发挥文化驱动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消费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论述有值得挖掘的重大内涵,这些会告诉我们未来创新与发展的方向。文化与科技融合这个概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体系中的一部分;我国已开启了文化发展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进程,现在正是这个新进程的关键时期。4.文化、科技、经济融于一体的创造性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提出了文化是创造力的核心源泉,我们认为“文化是第一创造力”。只有拥有了创造力,我们才能结束模仿阶段,形成自主创新的发展体系,规划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而形成文化、科技、经济融为一体的新阶段。我们谈文化与科技融合,一方面指科技要为文化发展做贡献,这并不意味着科技远离经济,也不意味着文化远离经济;另一方面,文化也是科技的发展动力,没有创新文化环境就不可能有科技繁荣,正如常说的有什么水平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水平的企业和产品。因此,对应“科技与经济融合”时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未来发展中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将形成第三次文明的“第一创造力”。在未来,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应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所以应更加倡导为人类造福的文化能力。只有为人类造福的科技才能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二、在海淀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应确立的理念在海淀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上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是全新的任务和历史的使命,也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探索一种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发展模式。1.自主创新的根本是文化约翰·哈利特说:“文化部门通常是创新的,通过一种直觉式的沉浸来对市场做出预期和反应”。文化艺术本身是个具“想象力”的行业,以其特殊的敏感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近10年来的文化创意经济开始对原有经济形态做出修正。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创意经济揭示了“没有文化的经济是缺陷经济”,创意经济发展的驱动模式以“市场经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带给产品新的功能,带给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被定义“将文化艺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使传统产品富有新的文化功能,使传统产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这一意义而言,“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富有同样的创新驱动功能,甚至是创新的根本源泉。2.自主创新的基础是文化科技文化科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但解决的都是人类的过度物化消费问题。狭义是指:高新科技应用在文化艺术的专业领域,促进传统文化改造升级和创新发展,实际是通过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结合使东方文明产生新的文化。广义是指:未来的科技创新方向要有文化性,要促进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淀区在注重狭义的文化科技的同时,更要促进发展广义的文化科技,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3.自主创新的出路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经济“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志着“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调整。这不是说经济不重要,而是说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第一目标不应当仅是“经济获利能力”;随着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应当更加倡导为人类造福的文化能力。这一转型简称为“文化科技”,可诠释为“为保护生态和为民造福”的科技,包括节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和倡导东方“和合”文化精神文明和审美文化的所有科技。这一文化价值附加的科技经济,正是当今世界如火如荼的“文化创意产业”。美国人将其称为“新经济”、“裂变经济”,我们称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也是我国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其本质不在“文化的产业价值”,而在于“文化对产业创新发展的贡献”。文化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会使传统产品赋有审美、情操和价值观,使传统服务富有信誉、形象和关爱;使原有产品融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创造出产品新的价值,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对科技与文化融合观念的认知问题文化与科技融合,绝不是简单的把科技放入文化,或把文化放入科技,而是最终要产生一种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应是基于东方精神文化和西方科技文化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传统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但是,我国现在的文化与科技缺乏良性互动,一方面科技系统缺乏文化动力,另一方面文化系统又缺乏科学内涵。由于教育、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些科技工作者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而一些文化工作者缺少对科学的精神及方法的认知和领悟,在缺少互相交流的情况下,把观察和思考范围局限在了各自的领域内。就在今年4月26日的中关村贯彻实施“文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第一次协调会上,来自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中关村管委会的领导,普遍质疑“文化有高新技术”吗?二人转需要高新技术吗?提问说如果有文化高新技术企业那它能盈利几何?我们深感文化领域谈科技的尴尬以及科技领域谈文化的悲哀!在对文化理解上的另一个误区是:一批学者和研究人员把文化看成文物,不能进行一点更改,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固守传统文化。而社会上一些人又把文化过度泛化,把文化产业等同于娱乐文化,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批判和精神守护作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传统的现代转化,这方面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曾提出:“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比物质财富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出现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加文明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本文标题:对建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思考-将海淀区建为继往开来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99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