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对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2、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4、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的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知识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5、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二.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于原始社会。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早在人类产生之前,教育已在动物界存在。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的问题上,已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说明。4、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保罗孟禄,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5、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是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三.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阶级性。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产生了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学校教育有了明显的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学校产生的社会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国家的出现、文化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必要性。3)形成了分门类的学科,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4、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学校体制日趋完备;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25、现代教育的特征义务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民主理念的确立;教育的生产性日益凸显;重视教育立法,教育走向法制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a.孔子的教育思想:1.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b.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c.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d.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e.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三、教育学的学科价值1.反思日常的教育经验,提升教育理论。2.科学地解释教育现象。3.指导教育实践。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心理两大方面。2.人的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3.人的发展是自觉能动的过程。第二节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P26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制约人的个性差异。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人的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二、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制约作用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2.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3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含义: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协作性,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四、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能动作用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2.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与展现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3.人的能动性对人的发展之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第三节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意义P34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观念。2.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3.文化模式影响着教育模式。四、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人口受教育水平。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年龄结构、结业结构、地域结构。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传递科学知识;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创造科学知识与技术的重要途径。4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化。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作用于政治。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文化具有传递和保存功能。2.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和批判功能。3.教育对文化具有交流和融合功能。4.教育对文化具有更新和创造功能。四、教育对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促使人口质量的改善。3.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教育有利于性别结构的合理化;教育影响人口的职业构成;教育通过促进人口迁移来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来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第四章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它一方面规定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包括知识、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规定培养的人应为哪个阶级服务,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目的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2.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而言,指向受教育者个体;教育方针则是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3.教学目的具有理想性,教学方针是必须落实的要求,“教育目的”要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三、教育目的的结构P59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四、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和评价。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2.教育目的受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水平的制约。5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P62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求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法国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社会本体论:教育的一切活动应服从、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发展。德国凯兴斯泰纳内在目的论: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中,为教育过程所内含。杜威外在目的论: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外,教育过程本身并无目的,只有教育中的人才是目的。赫尔巴特、斯宾塞、洛克教育准备说:教育要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教育即生活说:杜威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3.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4.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2.着眼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4.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1.培养独立个性。2.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劳3.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有利教育模式。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P79双轨学制:欧洲平民和贵族19世纪单轨学制: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支型学制:苏联是20世纪上半叶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1.从学校系统来看,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3.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上移。4.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发展,呈现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态势。第二节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初,由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成为“壬子学制”。后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的结构框架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以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全国学制会议的两个议决案,颁布了新的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P87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教育制度还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1.重视学前教育发展。2.全面普及、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水平。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六章教师和学生一、教师的概念和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三、教师劳动的特点复
本文标题:教育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2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