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北师大生物八下全书知识要点
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期中知识要点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1、自然发生论的证据是:“腐草化萤”、“腐肉生蛆”。2、“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3、化学进化论:美国科学家米勒,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4、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氨(NH3)、氢(H2)、甲烷(CH4)和水蒸气(H2O)等,但没有氧。5、有机小分子(氨基酸)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6、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实现的。7、生物在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发生着改变,即生物进化。8、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9、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10、生物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地。11、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12、地球的发展历史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简称:“太原鼓中心”。13、5.5亿年前的地质年代又称为前寒武纪时期。14、前寒武纪时期出现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在5.4—8.5亿年前,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15、古生代出现了无脊椎动物和高等藻类群,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寒武纪也称为“三叶虫时代”。16、古生代的中期两析类的四肢是鱼的胸鳍和腹鳍演化来的。17、中生代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哺乳动物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18、新生代哺乳动物和鸟类成为占优势的陆地脊椎动物,被子植物则成为占优势的陆地植物,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19、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20、《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21、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2、自然选择:指自然界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3、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爱好选择生物、能满足人们需求和爱好的生物让他大量繁殖,反之被人类淘汰。24、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黑猩猩最像人。25、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26、人类的诞生地可能是在非洲。27、人类进化的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28、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的元谋直立人距今约170万元。29、智人是唯一现存的人种,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相当(1400ml)。30、现代人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3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1、地球上最早的细胞生命形式是细菌,它们出现在大约35亿年前的海洋中。2、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地生物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等级,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3、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4、植物类群主要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5、藻类植物中的衣藻是生活在池水中的单细胞绿藻,每个细胞中有一个杯状叶绿体,石莼是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多细胞绿藻。它们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它能为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氧气,而且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6、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它的假根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只起着固定植物体的作用;叶片绿色,还能吸收水份和无机盐,叶片绿色,还能吸收水分无机盐。例如:地钱7、苔藓植物叶片极薄,大都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苔藓植物通常密集而成片生长,能够涵养水分,保持水土。8、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溪沟,都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在叶的背面常长有孢子囊群。9、蕨类植物有着辉煌的过去,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煤炭。贯众、卷柏等入药;肾蕨、芒萁和巢蕨为观赏植物,满江红是优质的绿肥和饲料。10、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有两个基本特征:(1)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2)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11、裸子植物:我国有250多种,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如银杉、水杉和秃杉等。12、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约25万种,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叶多具有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多为网状脉。13、自然界中已命名记录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14、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蛔虫、一类是身体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15、原生动物是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如:眼虫,16、腔肠动物是一类水生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两层细胞及其围成的一个消化腔组成的,如:水螅、水母、海蛰、珊瑚虫和海葵是常见的腔肠动物。17、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例如:真涡虫、平角涡虫、猪肉绦虫、血吸虫。18、环节动物的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动爬行。如:蚯蚓。19、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肉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壳,如:蜗牛、河蚌、乌贼、钉螺。20、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节肢动物在地球上约有100多万种。21、节肢动物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有一双分节的附肢,运动灵活而有力。22、昆虫是唯一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一般有三对足、两对翅。23、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种类有海星、海胆、海参。24、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25、鱼类,鱼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黏滑的鳞片,身体一般为流线型,用鳍游泳,用腮呼吸。26、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地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类型。例如:大鲵、青蛙、青螈和蟾蜍等。27、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之一。28、爬行动物的体表都覆盖有鳞片,有利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爬行动物的生殖都是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卵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受精卵发育时利用都是变温动物。我国特有的是扬子鳄。29、鸟类是脊椎动物的第二大类群,鸟的身体被有羽毛、前肢变为翼、适应飞行生活。鸟类是恒温动物。30、鸟类是动物中对人类益处极大而害处极小的类群,“爱鸟”和“观鸟”在一些国家早已成为一种时尚。31、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大多数体表长有毛,胎生直接产下幼崽,幼崽依靠母乳喂养长大。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32、细菌是具有细胞结构的单细胞生物,细菌细胞有三种基本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内。大多数细菌通过寄生或腐生方式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质生存。细菌主要以分裂方式进行生殖。甲烷菌能产生沼气;醋离不开细菌;制作酸奶,泡菜借助于乳酸菌;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气。33、真菌的种类多,分布广,既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真菌(如蘑菇)。真菌细胞内都有真正的细胞核,寄生或腐生生活,主要进行孢子生殖。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相似,但没有叶绿体,腐生生活。34、霉菌是多细胞真菌,细胞呈分叉的细丝状,称为菌丝。如根霉菌、青霉菌和曲霉菌。霉菌通过菌丝吸收营养物质,进行腐生生活;霉菌能够产生大量的孢子,由孢子繁殖后代,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是一种有效的抗生素。35、蘑菇也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菌丝从营养源中吸收营物质,地上部分的菌丝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硬实的菌柄和菌盖,在菌盖下面菌褶部位能够产生孢子,蘑菇也是进行孢子繁殖的。36、有些真菌可当药材,如灵芝、有些则有剧毒,如红托鹅膏37、病毒是超显微结构(只能用电子显微镜)的非细胞生物,椭圆形、球形、杆状、线形或长方形。38、病毒都有相似的两部分结构:一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一是包遗传物质的内核。39、根据宿主不同,病毒分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知识要点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注: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4.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5.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就称为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6.营养级的划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7.富集作用: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富集作用常常随着食物链而发生。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活活动的能量来源)起点: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向:沿着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流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吸收的部分散失:呼吸作用、遗体和遗物等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质积累得愈多。形成能量金字塔。9..物质循环(碳循环):二氧化碳转变成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传递—食物链;含碳有机物转变成为二氧化碳的过程—呼吸作用、燃烧特点: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反复利用。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11..为什么有些生态系统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1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节能力的关系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简单,调节能力越弱13.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等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14.外来物种入侵为什么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因为入侵种适应性强,引入新的区域缺乏天敌的制约,使其迅速繁殖、扩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4章人与环境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2.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贫乏、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福利事
本文标题:北师大生物八下全书知识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2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