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1、土地整理法的内涵: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在1953年由联邦德国制定颁布。3、土地整理的不同叫法:德国、法国、俄国、加拿大、前苏联等国,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施过程,称为土地整理;日本称为土地整治或整备;韩国称为土地调整;台湾地区称为土地重划。4、我国现代土地整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发展历史)(1)建国初期,斗倒地主分田给贫下中农,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主要目的;(2)5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化,土地收归集体,为体现“一大二公”的思想,土地整理则通过“一平二调”,以变更权属关系为主要内容;(3)60年代受自然灾害和“文革”影响,土地整理处于停滞状态;(4)70年代重视农业,全国农业学大寨,土地整理转向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主,以平整土地、合并田块、兴建新村、整理沟渠和道路来组织土地利用;(5)80年代,土地整理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兴办乡镇企业为主线;(6)90年代,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耕地锐减,土地整理开始转到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大力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主方向,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5、农地整理的概念: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活动。6、土地整理的特点:技术性、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地域性、广义性7、土地整理的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2)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3)系统原则(4)整体性原则8、土地整理的必要性:(1)实现耕地不减少,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2)促进土地集约节约的需要(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4)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5)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的需要第二章土地整理的宏观背景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整理?(现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意义)1、问题的提出(现状)(1)人口数量在持续的增加(2)耕地数量在逐年的减少①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②耕地质量差,产出水平低③现有耕地相对不足④耕地质量退化严重(3)粮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4)粮食安全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其中即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又有建设占用耕地过多的因素。保持一定数量的粮食播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耕地的复种指数已达到158%,大多数专家认为,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有减少的趋势。而且,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也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从中长期看,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作保障。2、有利因素与发展潜力(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据调查测算,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潜力:全国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5%。我国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的现象;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北方农村居民点“空心村”多,南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开发补充耕地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44%。宜耕土地后备资源60%以上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多。土地复垦潜力:全国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废弃的土地约400万公顷,复垦可补充耕地的潜力占补充耕地总潜力的11%。工矿废弃地集中分布在大型矿山和资源型城市周边,主要是几十年来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历史旧帐。(2)土地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复垦潜力巨大(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4)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为全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整体推动全国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6)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步健全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为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保障。3、不利因素与潜在危机(1)人口持续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增加,补充耕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土地粗放利用的观念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扭转,引导土地开发整理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3)易开发整理的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补充耕地的成本提高,难度逐步加大(4)优质耕地集中地区占用耕地量大,后备资源集中地区水、热条件差,补充优质耕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5)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有限(6)挖掘农业资源潜力的能力难度大4、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开展土地整理地区的情况看,在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力进行城镇存量土地挖潜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理,都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许多地方做到了平衡有余。(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增产增收。在一些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方,通过土地整理,扩大了耕地面积,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旱涝保收,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力比较高的地方,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建立了高标准农田,适应了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后,农业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规模效益普遍提高。(3)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开展村庄土地整理的地方,许多都建设了农民新村,体现了新农村的景象。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发展。(4)有利于实现土地用途管制。通过土地整理,逐步实现了土地利用分区,彻底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缺乏规划、村庄“天女散花”的状况。各地都把整理后的农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进行保护和管理,从而为实现土地用途管制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章土地整理的运作1、农地整理包括哪些内容?(1)农田整治(2)农地改造(3)地块调整(4)土地结构调整(5)宜农荒地的开发(6)农村建设用地整理2、土地整理运作程序(五级):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土地整理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2)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方案设计(3)批准土地整理方案(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5)检查验收4、土地整理运作时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1)近期和长远的关系;(2)节约控潜与发展经济的关系;(3)土地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4)人们意愿与客观实际的关系。注重的四大要素:时间、空间、数量、质量5、土地整理证券化的含义:就是指通过证券手段为土地整理及开发融通资金,也就是说,将土地整理的投资与收益通过证券形态而联系起来,小额投资者通过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受益券等证券方式参与土地整理并获取收益,并使投资者所拥有的有价证券的债权得以体现,以实现土地整理的资本大众化、产权证券化和开发专业化。5、土地整理证券化的基本特征:(1)参与主体的特定性与优先性(2)政府信用保证(3)获利的相对稳定性(4)风险性较低(5)证券商品的公众性6、土地整理证券化的前提条件:(1)土地整理有收益(2)权益可分割(3)有可吸纳的社会闲散资金(4)证券市场动作规范(5)政府扶持7、土地整理证券化的模式:信托、股份化第四章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含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调查评价,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域,明确土地开发整理重点,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所作的总体安排。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是指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规划期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主要包括规划期内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的规模及增加耕地与其他用地的面积。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分区:区域类型包含四种:土地开发区、土地整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区4、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2)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条件较好;(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4)一般以乡镇为基本单元。5、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应遵循的原则:①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②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条件较好③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④原则上不打破县级行政区域界线5、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如果是三个空:土地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如果是五个空:土地开发项目、耕地整理项目、其他农用地整理项目、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6、土地整理项目选定的原则:(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影响;(2)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3)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4)具有示范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5)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可靠;(6)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7、投资估算(填空or计算题)8、效益计算:(填空)(1)经济效益静态投资回收期:T——静态投资回收期,年;C——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万元;R——土地开发整理增加的年纯收入,万元/年(2)社会效益: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3)环境效益:植被覆盖率、防治土壤退化面积等9、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所能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的程度。包含:土地开发潜力、土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10、土地开发潜力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未利用地适宜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土地复垦潜力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各种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可增加的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11、耕地整理对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地块规模小,分布散乱,中间夹杂分布着较多的其他闲散地;(2)产出率较低的耕地,表现为单位面积的产出量低;(3)利用率和产出率都较低的土地。从理论上讲,这是最值得整理的对象。12、耕地整理潜力调查方法:(1)以乡镇为单位,分村采用实地抽样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2)以乡镇为单位,按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6°~15°,15°)分别选取典型样区进行实地调查。典型样区面积应不小于该乡镇该类型耕地面积的2%~5%。13、耕地整理潜力分级:耕地整理潜力分级首先应考虑规划的层次。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以县(区、市)为分级单元较为适宜。而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则以乡(镇)为分级单元较为合适,有条件的地方,分级单元可以更小一些。潜力级别的划分应根据各分级单元的个数和潜力的差异幅度确定。潜力级别一般不少于3个级别为宜。第五章土地整理项目规划1、土地平整(1)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平整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水田,要求灌溉水均匀,一般要求田面高差不大于3cm。而旱地则可以适当放宽,甚至在高差不大的地区,可以不平整。某些丘陵、山区可以设计成水平或坡式梯地。(2)地形。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项目区,一般以小田块
本文标题:土地整理考试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6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