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青年建筑师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
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青年建筑师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青年建筑师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从“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看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人才培养一、两个典型例子例一2003年金秋,由上海勘察设计协会与建筑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1]”评选活动经过近两个月、四轮严格筛选,最终评出五位金、银奖得主分别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卢志刚(金奖)、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力之(金奖)、上海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恩芳(银奖)、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章明(银奖)以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邢同和工作室戎武杰(银奖)。所有大奖无一例外均被大型设计院囊括的事实,显示出大型建筑设计院在青年建筑师培养中无可匹敌的优势。例二以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为例,集团的前身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50多年的人才培养可谓硕果累累,现拥有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2人,还有在设计界已经建立起崇高威望的一大批设计精英,这同样显示了大型设计院能够锻炼人才、易出成果的事实。集团发展到今天,这一批院士、设计大师、设计界名人、专家将为青年建筑师的迅速成长付出努力,也形成了大型设计院培养青年建筑师的更大的优势,成为大型设计院人才培养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二、大院培养人才优势明显众多大型项目为青年建筑师迅速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实践出真知。青年建筑师需要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成长,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广阔的施展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着数十年的品牌和强大技术力量的大型建筑设计院在竞争中无可争议得的获得了许多大型项目,这些项目为在大型设计院的青年建筑师提供了他们一生中难得的锻炼机会。没有人会否认,大型项目的技术含量与难度要比中小项目要高得多的事实,所以工作在大院中的青年建筑师比在一些中小型建筑设计院的青年建筑师有相对更多的机会参与大型项目。这样,他们的设计在起点上就比一般建筑师要来得高,来得难,来得复杂,也更利于他们在以后独当一面时,面对更复杂的项目,面对境外同行的挑战,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卢志刚建筑师才31岁,已经做过诸如……等大型项目,这使他去年在与境内外知名建筑师竞赛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时,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底气――由他主创的CCTV新台址方案在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频繁活跃的学术交流提高了青年建筑师的业务素质不同于中小型建筑设计院,它们有着非常活跃的学术氛围。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对一个设计院的青年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不断重复,没有创新,建筑创作变成了流水作业,作品沦为产品,结果是缺乏竞争力,最终是遭遇淘汰。大型建筑设计院作为国内建筑设计的主流,面对境外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不断“入侵”,还是有着清醒的意识的。依托同济大学优势的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举办报告会、学术座谈会、交流会、编辑出版物、参加学会协会等各种形式,学术交流就非常活跃。青年建筑师是现在各大设计院的主体设计人员,这些活动的举行和举办,通过交流学习,吸取了他人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了解了当今国际建筑设计界的潮流和方向,开阔了设计人员的视野,使他们能够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学习,站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也极大地激发了设计人员的创作热情。科技投入也为青年建筑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与中小型建筑设计院不同,大型建筑设计院在科技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大量的有目标的投入为青年建筑师丰富的创作想像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青年建筑师的创作欲望是强烈的,想像力更是丰富的,尤其是近年来,国外建筑师的不断涌入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现代建筑的潮流性的东西,更是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创作方面的理念。但由于国内科技水平的限制,许多带有新鲜创作思想、具有非凡想像力的作品,要在中国实现它们有了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只有大型设计院能够通过科研的方式有目标的实现它,科技投入为青年建筑师的想像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创作的限制在现有情况下的大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决,创新的作品为青年建筑师赢得国际上的喝彩,青年建筑师的创作热情也随之陡然增高。高密度的专家、名人成为青年建筑师身边的导师大型建筑设计院大多汇集了一大批建筑设计界的专家、名人、他们或者是院士、大师,或者是教授、学者,在专业领域都有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丰富经验和崇高地位。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将直接成为青年建筑师成长的养分,唯有在大型设计院的青年建筑师,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得到这些大师的悉心指导和系统调教。这次获得“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银奖的戎武杰就是大师级人物邢同和的助手,邢同和作为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总建筑师,1999年获得建筑界唯一的“霍英东奖”而蜚声海内外,后又主持设计了APEC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项目,去年又为2010上海世博会场地作了规划,如今最重要项目之一就是为世博会的规划出谋划策,戎武杰作为他的助手,在其指导下,为其完成许多工作。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一个青年建筑师的成长与成才来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邢同和崇高的业界地位也为他的工作室的青年建筑师赢得更多的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在未来几年,这些青年建筑师将必然更多地因世博会等其它项目而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优秀建筑师和建筑机构交流、学习、直至长大。良性竞争环境为青年建筑师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氛围大型建筑设计院条件好,待遇好,能够吸引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才,这是必然的。加上许多大型建筑设计院每年到全国的名牌建筑高效去“圈”来大批的优秀学子,这使得大院的青年建筑师的整体水平相对很高,这各路才俊之间各有所长,而且长处多多,相互间的学习为各自的提高获益良多。此外,由于相互交流,彼此熟悉,在竞争学习之外,在项目的合作上将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个体与团队合作的平衡,是大型设计院数十年发展所积累起来的良性循环,是提升大型建筑设计院的人才整体素质和青年建筑师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的潜在途径。创造机会让青年建筑师“走出去”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还相对滞后,学习欧美建筑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不仅重要要,而且必要。听国外建筑师的几个报告,看几本国外杂志,读几本国外建筑师的理论著作,显而易见还是远远不够的。大院在中国目前建设形式非常好的情况下,不缺财力,用财力去培养未来建筑设计的竞争力不仅是明智的,而且也是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有理想的大型建筑设计院是有这种高瞻远瞩的,他们主动将一些有理想有重点培养前景的青年建筑师送到国外学习、考察与深造,主观上是为了设计院本身未来的市场与人才竞争力,客观上也为青年建筑师的开拓视野、培养他们世界的建筑眼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可谓殊途同归。游历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在实物面前,让青年建筑师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差距,并尽量在未来的创作中赶上这段差距,创造机会让青年建筑师“走出去”将是一条必然的道路。相当于中小型建筑设计院,这条路,大型建筑设计院似乎筑地更平坦些,也更宽广些,当然也更理想些。三、大院人才培养存在不足重实践轻理论这似乎是国内建筑设计院人才培养上共同的不足。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的火爆,建设量的巨大,设计院来不及做的设计任务,使得他们缺少理论研究的时间和热情,更或者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这对提高大型建筑设计院的市场地位是不利的,对于青年建筑师的成长也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青年建筑师作为设计院的主体,应该被鼓励进行更多的理论研究,而不是全身心地扑在项目上爬不起来。设计院要鼓励青年建筑师把每个大型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给他们时间和精力去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没有理论支持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常常会事半功倍,将一个建筑师一次实践的经验总结为作总结为下一次实践和更多建筑师利用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重方案设计轻全面发展方案设计作为招投标的第一环,的确相当重要,所以现在许多大院都将最有创造性的人才网罗到方案创作室去,这是设计院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许多青年建筑师做方案多年,大型项目做了许多个,可就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施工图设计,甚至连扩初阶段都没有做到过,虽然分工明确,但不利于青年建筑师的全面发展。没有接触过结构、设备等内容而设计一个大型复杂建筑,往往是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方案,即使项目中标后,往往会因为结构、设备的原因将原来一个相当完美的方案改变得面目全非,全面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这也不符合国际趋势,我们需要学习境外建筑师从方案到成品参与到底的做法,这有利于青年建筑师的成熟,这更需要我们设计院创造条件,不要急功近利。重大建筑构架轻建筑细部大型建筑设计院的任务量的巨大性,中国甲方的急躁性,使得中国目前还难以产生完美的建筑。前不久,瑞士在中国推介他们的建筑师,笔者去看了他们的介绍,即使一个小到数百平方米的别墅都要花几年的时间去设计与施工,做出来的作品的确是非常得精致耐看。看中国的建筑,一个十几乃至数十万平方米的建筑花它两三年时间就造好了,效果可想而知。不要以为中国建筑的不完美是由施工单位造成的,也不要因为甲方的需要而推卸建筑师缺少思考与坚持的责任。大院应该意识到,这种粗枝大叶的设计对于青年建筑师的完成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不利的,许多年以后,也许做了许多大型项目,但没有一个项目是让自己觉得完美的,那样的话,我们的青年建筑师也永远成熟不了。重创造轻保护这是一个大建设时代,许多的青年建筑师被用来设计新的巨大的项目,少有大院将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培养来进行历史建筑的保护,这是大型建筑设计院人才培养中一个失误。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是我们城市共同的财产,保护好它们,不仅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每个建筑师的责任。不能依靠一批老专家成天在那儿呼吁,我们大型设计院应该要有一批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在设计院内实现创造与保护上的力量相对平衡。要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建筑师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的设计保护当中去,让他们在这些优秀建筑中学习许多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一份历史的责任,必须要有人去承接,青年建筑师责无旁贷。大院在培养青年建筑师时,一定要有意识得使他们在创造新建筑的同时,去保护好老建筑,有时,不是“不破不立”,而是“不破也立”的。四、结论距离WTO的保护期的结束眼看着越来越近了,境外建筑师事务所越来越疯狂地涌入中国,因为中国有着他们看好的设计市场。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只是来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们来了之后,他们首先将会以它们强大的经济实力夺取我们的人才资源,毕竟建筑设计行业归根到底要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上来,到那时我们的大型建筑设计院是否能够守住自己的阵营,现在似乎谁也不能过早地下定论。但无论如何,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足够的清醒是不行的。近年来,国内许多超大项目被境外设计事务所尽数掳去的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境外事务所多半很小,说实力也实在不足以与国内有数百上千设计人员的大型建筑设计院同日而语,他们多半靠的是几个“明星建筑师”影响,我们有理由自问: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明星建筑师”?这是一条捷径,大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用长远地、发展的眼光去培养我们年轻的建筑师成为建筑设计界的“明星”。未雨绸缪,构筑人才战略高地将是必然之路。大型建筑设计院要以更灵活的方式、更积极的姿态去培养更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提高中国建筑师的整体素质,通过“新秀奖”等各种方式发掘培养人才,使得青年建筑师与“功成名就”的“梁思成奖”、与世界著名的“普利策建筑奖”不断接近。设计院还将进一步的改革当前的体制和机制,以防止境外建筑事务所登陆以后人才的流失,致使“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未来属于更年轻的人,中国建筑设计的希望也必然不可回避地要落到青年建筑师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型建筑设计院对青年建筑师的培养可谓任重道远
本文标题: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青年建筑师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6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