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Economics课程学时:56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院(系)及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区位、区位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二、课程性质、目的与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属于经济学专业主干专业课,为经济系四年制经济学本科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区域经济学家的观点,掌握区域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新区域经济观的相关知识。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建立新区域经济观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位、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二、教学重点区位概念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区域经济的含义区域经济学的概念三、教学内容一、区位概念1、经济区位2、区位单位3、区位因素4、区位决策二、区域与经济区域1、区域2、经济区域三、区域经济1、区域经济的含义2、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四、区域经济学1、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2、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第三章国际区域经济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国际区域经济的相关知识。重点了解并且掌握,世界三大国际区域经济组织的概况、各自的特点,以及其发展对于国际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三、教学内容一、国际区域经济概述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4、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二、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1、欧洲联盟简介2、欧洲联合的深化三、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1、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2、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3、APEC发展的特点4、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第四章国家区域经济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国内区域经济划分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城市经济、特区经济以及科技工业园区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些区域经济区的实例。二、教学重点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特区经济城市区域经济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三、教学内容一、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1、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和任务2、经济区域的划分3、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二、特区经济1、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2、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3、经济特区的类型4、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三、城市区域经济1、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2、城市经济增长机制四、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1、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意义2、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3、科技工业园区的政策与机制第五章总部经济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总部经济的系统知识。掌握总部经济的概念、经济学效应、特征以及经济学解释,了解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纽约总部经济以及其启示。二、教学重点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总部经济的概念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解释三、教学内容一、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总部经济产生的历史渊源2、总部经济的现实背景3、总部经济的理论背景4、总部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二、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与经济学解释1、概念与内涵2、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和特征描述3、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解释三、总部经济的案例分析1、纽约总部经济的成功范例2、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构想3、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掌握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及实际运用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三、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四、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相关内容,掌握它与梯度理论之间的区别,掌握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教学重点经济发展中的辐射概念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经济发展中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分析辐射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教学内容一、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1、辐射的含义2、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3、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4、关于辐射问题的几点说明二、梯度推进理论和辐射理论的比较1、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2、辐射理论的适用性三、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1、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2、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第八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内容。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多层次分析、定量分析。掌握二重结构的含义、如何产业,掌握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线管理论。二、教学重点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消极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三、教学内容一、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2、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二、二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二重结构的内涵与表现2、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消极影响3、二重结构的变化和消失4、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三、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1、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2、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第九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知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观与创痛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掌握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二、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认识上的分歧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三、教学内容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1、可持续性2、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1、传统的经济发展观2、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分歧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1、应注意的主要问题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3、经济体制转轨、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5、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区域社会经济不平衡指标体系的联系和区别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掌握区域差异论的各个阶段、地域分工论的两种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静态及动态比较。掌握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二、教学重点成本决定论和综合决定论的区别与联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后起国和先行国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差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差异理论1、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2、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3、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二、地域分工理论1、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2、地域分工论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1、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2、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1、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第十一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系统知识,掌握指标的选择原则、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指标综合评定方法。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三、教学内容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3、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1、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区域经济发展是个综合性范畴3、投入指标体系类型4、投入绩效指标体系三、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1、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处理2、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处理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1、传统评价方法2、多目标决策评价法3、现代评价方法第十二章国外区域经济案例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案例中所提到的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其借鉴意义。二、教学重点美国区域经济开发经验日本区域经济开发范例三、教学内容一、美国区域经济开发经验1、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开发2、奥兰治的区域经济开发二、日本区域经济开发范例1、日本临海型工业地带的形成2、濑户内海的环境治理3、东京的区域经济再开发4、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三、法国区域经济开发方略四、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五、意大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第十三章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国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其各自的特点以及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二、教学重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教学内容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形成产业群及目标设想2、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长效机制3、实施产业群战略的关系协调问题4、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高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二、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1、国外经验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2、西部大开发宜采取“超特区”模式3、“西部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关系三、环渤海经济权的区域经济发展1、环渤海经济圈的空间定位2、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3、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4、环渤海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建设四、“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2、统筹规划环境整治,确保“大北京”生态安全3、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4、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和运输体系四、课程学时分配序号内容计划学时1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2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43国际区域经济学44国家区域经济学45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66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67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68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89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510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411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指标体系412国外区域经济案例分析213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2合计56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考勤),闭卷考试成绩占70%。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推荐教材: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2010.7。2、主要参考书:[1]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第2版)。[2]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第1版)。[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第1版)。[4]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7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