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教材知识梳理之文言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Page32020/5/28以题代讲善学会用Page4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认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把……当作外交使节那人Page5通假字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共其乏困③何厌之有?④秦伯说⑤失其所与,不知陪,通“倍”共,通“供”厌,通“餍”,满足说,通“悦”知,通“智”Page6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蜀之鄙有二僧。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孔子鄙其小器。5、先帝不以臣卑鄙。把……当作边境边远的地方庸俗,鄙陋轻视,看不起见识浅陋Page7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5、大礼不辞小让。6、臣等不肖,请辞去。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8、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推辞,推托辞别,告别推辞告别讲究辞别说辞(婉言道歉)审讯Page8亡:1、焉用亡郑以陪邻。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3、河曲智叟亡以应。4、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5、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6、从径道亡,归璧于赵。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追亡逐北。9、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逃亡,逃跑通“无”,没有逃亡丢失,丧失逃跑逃跑逃跑的人使……灭亡Page9说:1、秦伯说,与郑人盟。2、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3、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4、范增说项羽曰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悦”,高兴诉说,倾诉说法,言论劝说,说服谈论通“脱”,解脱Page10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动词,没有形容词,卑微的形容词,微小的副词,隐约,有一点儿Page11知:1、失其所与,不知。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其真不知马也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智”,明智知道,懂得识别通“智”,智慧懂得,知道了解Page12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以勇气闻于诸侯。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9、皆以美于徐公。介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介词,把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而动词,认为Page13焉:1、焉用亡郑以陪邻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4、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5、万钟于我何加焉6、且焉置土石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了语气助词,呢兼词,“于何”在哪里代词,它Page14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1、晋军函陵2、与郑人盟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6、既东封郑7、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名词作动词,驻军名词作动词,结盟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在早上,在夜晚向东,向西名词意动,把作为疆界动词作名词,恩惠Page158、若不阙秦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0、越国以鄙远11、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12、邻之厚,君之薄也13、因人之力而敝之14、且贰于楚也动词使动,使减少,削减动词使动,使灭亡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缺少的东西变雄厚,变薄弱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数词作动词,有二心Page16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夫晋,何厌之有?译文: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前因为它对晋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心。状后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使郑国成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供应他们的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Page17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6、是寡人之过也。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来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是我的过错。判断Page182020/5/28课内素材活学活用Page19素材清单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难,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郑国被秦、晋联军攻打,形势十分危急,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军驻地。面对强悍的秦伯,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交思想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说服秦王退兵。2020/5/28Page20精彩回顾说退秦师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舍郑有益”,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Page21素材激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志士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成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Page22素材激活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在秦晋合兵围郑的危急时刻,郑伯老臣烛之武只身赴秦营,向秦伯幡然醒悟,遂与郑结盟。于是,秦晋联盟瓦解,晋国被迫撤兵,解除了郑国之危。——勇士烛之武凭借自己的巧言机智,使郑国不费一兵一卒,保住了国家社稷,百姓免遭涂炭,还与秦结成了联盟,使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一石二鸟。《战国策》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信然。——辩士Page23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一鸣惊人,名垂青史。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Page24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自强”“自励”“意志”“逆境与奋斗”“国难之时大丈夫当显英雄本色”“口才与成功”“智与勇”“责任”等写作话题。【运用指南】运用时选取恰当的角度,可结合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论证,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自强不息,用坚强的意志武装自己,从而实现人生新的跨越;还可联系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来论证,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说服力。Page25【运用范例】我这一生最景仰的人便是烛之武。不是他肯放开私人恩怨而为国挺身而出的品质,而是他竟能用一段话使秦师从边境退去,挽救一个国家,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若郑亡而有益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些语句句句击中要害,简洁而又明了,让秦伯感受到亡郑的害处而放弃攻郑。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Page26【运用范例】因为心中铭记着祖国,你夜缒而出,单身前往秦军驻地。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像一杯饯行的酒撒到了大地上。因为形势的严峻,周围的空气,每一棵草木似乎都散发着紧张的气息。高高的城墙上,只有你在吃力地向下坠落着。已到暮年的你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显得有点笨拙。在那堵寂寞的围墙上,你显得是那么无助,但同时一股坚定的力量从你身上散发出来。一切只因为心中那份铭记,那份对祖国的铭记。见到秦伯的你,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用尽自己的机智与渊博的知识,让郑国与郑人盟,为自己祖国化解了一场危机。后人永远的记住了你——烛之武。
本文标题: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07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