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中小学教师教育指南案例5
问题:我女儿读初中八年级,在原校常违反班级纪律,结交的朋友也是学生混子,为此给她转个学校,到新环境还是如此,我现在很头痛该怎么教育她?老师能帮忙指教一下。答案:孩子在学校违纪、交友不良和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猜测1:您家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儿,她情感的需求很大,与人沟通的欲望如果因为进入初三后周围的同学、朋友忙于学习,而家长忙于工作无法得到满足,她就会和那些肯和她沟通的人相处得很亲密。猜测2:您家的女儿是个很单纯、很简单同时很重义气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往往容易信赖他人,甚至被人利用。既然“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试图改变孩子也不是一日之功,家长在这中间要付出很多努力和爱。家长还应该多反省自己,孩子发生变化家长有没有责任?在教育方法上有没有不妥的地方?该道歉的时候绝不能含糊,自我批评并不会影响到父母的威信。孩子结交了不良朋友怎么办一位父亲的烦恼前几天,周先生致电本报急急地诉说了他的烦心事:女儿小舟今年14岁,上初三,成绩一直还可以,能排在中上等。小舟的性格有些像男孩子,开朗外向,即使在火车上也能和陌生人很快聊得火热。让周先生烦心的事发生在上学期,他告诉记者,小舟从上学期开始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周先生还从女儿的书包里发现一些乱七八糟的小纸条。周先生认为这些变化同几个从别的学校转到小舟班里的女孩有关系,小舟自从和她们走得很近后就变得和从前不一样。周先生告诉记者,那些女孩和校外的人多有来往,现在他真的很担心女儿。今年暑假前的一天,周先生发现放在家里抽屉中的一沓钱少了一张,问女儿,小舟承认了。盛怒之下周先生让小舟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那以后小舟再没从家里拿过钱。但更糟糕的是,这个学期开始小舟学会了找人借钱,亲戚、小区里的邻居、父母的同事都成了小舟借钱的对象。在周先生眼里,小舟越来越逆反了,还开始时常撒谎。总之,就是“问不出她的心里话来”。共鸣:我的孩子也交了“坏朋友”无独有偶,一位同事诉苦道,他上初中的外甥女本来是乖女孩一个,可去年春节前后,她和几个上小学后就辍学的女孩玩得火热后就把学习抛到了脑后,现在成绩下降不说,还说谎、顶嘴、拿家里的钱,一家人愁得不得了。另一位给本报打电话的邯郸读者柳女士说,她的儿子今年上高一,如今很少在家呆着,除了学校就是和几个小哥们泡在网吧,回到家也只是吃饭、睡觉两件事。柳女士说她已经不记得儿子上一次和她聊天是什么时候了。分析:此现象多发生在转折期姚老师分析,逆反心理强、结交一些所谓的不良朋友多发生在初三、高一、高三等转折期自有其原因。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业压力加大,有些原本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因为其他同学开始懂得学习、加了把劲而暂时丧失了原有的学习优势,所以难免产生焦虑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更加滑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此时无法得到合理引导,孩子就会寻找一些宣泄的出口,小舟可能就存在此方面的问题。其次,对小舟这类开朗外向乐于与人沟通的孩子来说,她情感的需求很大,与人沟通的欲望如果因为进入初三后周围的同学、朋友忙于学习,而家长忙于工作无法得到满足,她就会和那些肯和她沟通的人相处得很亲密,比如那几个不太爱学习的女生。此外,从周先生的表述来看,小舟是个很单纯、很简单同时很重义气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往往容易信赖他人,甚或被人利用。既然“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试图改变孩子也不是一日之功,家长在这中间要付出很多努力和爱。家长还应该多反省自己,孩子发生变化家长有没有责任?在教育方法上有没有不妥的地方?该道歉的时候绝不能含糊,自我批评并不会影响到父母的威信。父母是否曾恶语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你别和坏孩子交往你偏不听”、“你就不学好吧,再变坏就该进监狱了”、“怎么这么不要脸啊”……盛怒之下恶语中伤过孩子的父母并不鲜见。尤其是女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和社会上的人员来往更为担忧,情急之下往往口不择言。可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和那些你不愿意他们交往的人越走越近。江校长说,孩子和不良少年交往就好似一不小心走进了泥潭,如果父母一味训斥、责骂,她一挣扎就会越陷越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孩子的自尊。而且有分析显示,越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他们的自尊心越强越敏感。小舟的父母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朋友,用很轻蔑的口气提起,使用一些带明显感情色彩的称呼都会让孩子同样受伤。要记得,青春期的孩子,有时你越说不让他怎样他偏要怎样。孩子拿钱可能是孩子需要姚老师告诉记者,有时孩子的正当需求被父母忽略后他们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达到目的,比如偷拿家里的钱。及时发现并制止孩子这种行为没错,但为人父母必须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用“偷”这样的字眼,不能逼迫孩子写保证,更不能动辄把孩子和“走上犯罪道路”相提并论。许多时候“大道理”不能奏效,但一个宽容的拥抱,一次温和、体谅的谈话却效果惊人。与此同时,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注意孩子的正当需求,包括在金钱方面的都是家长该做到的。对小舟而言,因为不知道她到底用钱做什么,所以不好判断,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周先生的教育方式没有起到他想达到的作用,不然小舟不会不从家里拿钱后转而找他人借钱。这时候,周先生需要的不是大发雷霆,更不是逼问小舟为何写了保证书却不照办,而是和女儿坐下来好好谈谈。孩子说谎时作为家长的你够宽容吗在找姚老师面询的家长中,对孩子说谎的态度家长们的表现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有一对这样的父子,期末考试后父亲问儿子考得怎样,儿子答考第二。不久后,父亲得知儿子的班级刚刚开过家长会可他却没听儿子提起过。父亲主动到学校后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的考试成绩的确是第二,只不过是倒数的。当天的晚饭餐桌上,儿子看起来一直很紧张,可他没等来想像中的狂风暴雨,父亲一直在说笑,脸上看不出丝毫“阴云”。饭后一家人出去散步,父亲终于开口了:“我今天到学校看到你的成绩单了。你的成绩挺好的,我和你妈妈都很高兴。可不是嘛,如果不算英语的话,你可不就是全班第二呢。”儿子发现父亲真的没有怪自己说谎后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时父亲趁热打铁说,如果你的英语不是才考了30多分就好了,接下来咱们怎么办啊?儿子很积极和父亲分析起为什么英语学得不好,商量着该如何提高。姚老师对这位家长的“沉得住气”很是感慨。她表示,可惜大多数父母并不能在发现孩子说谎后先把火气压一压,不能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如果孩子说实话换来的是“暴风骤雨”,他往往会说谎寻求安宁,如果说谎被识破结果更糟只会导致他下一次编织“更完美的谎言”。只有首先对孩子宽容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如果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肯对您说了,那您真的是个了不起的父母了。对策姚老师说,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用爱心和耐心来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渐渐疏远那些影响她学习的人和事。用爱把孩子拉回身边来对小舟的父母来说,现在无计可施了才想法子实际上已经有些晚了,父母对孩子平时的生活、交往应该多加引导和关注(切记,是“引导”不是“制止”),而不是等孩子已经走得很远了才开始着急。眼下,应该用爱,从情感上把孩子拉回到身边来。首先该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利用吃饭的时间和她聊聊天(切记,聊天不是讲大道理,要聊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特别细心地观察孩子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哪怕她有一丁点进步都要及时鼓励;特别注意的是已经变得紧张的家庭气氛必须尽力缓和,让孩子在家里还能找到一种幸福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父母从点滴处着手做好。如果有必要可以和孩子的老师多沟通、配合,共同发掘孩子的优点,让她感受到爱与重视,不能把她看得一无是处。帮孩子找回自信小舟这样的孩子可能已经对学习放弃了。这时候家长应着手帮她找回自信。比如一条条分析她还有哪些优势,比如虽然现在成绩差一点,但初一初二的基础还是很扎实的;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好,只要肯学习语文成绩一定错不了;又比如一直以来字都写得非常漂亮等等。如果孩子能把兴趣重新转移到学习上来,她自然会渐渐疏远那些影响她学习的人和事。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特别容易受老师、家长评价的影响。父母切记这类句话千万不能对孩子说:“你已经不可救药了”、“真后悔生了你这么个不省心的孩子”、“你再不努力就算彻底完了”。对小舟身上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情,江校长认为应该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经典八问: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父母若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不能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从而达到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目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指南案例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11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