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族民俗文化重庆渝中高职校钟春燕一、服饰文化1、官服2、民服从形制上看,汉族古代服装主要有裙服(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是裙)、袍服(即深衣,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短衣)裤服等类型。头饰古代男子头饰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帢、帽等。也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古代汉族妇女头发都挽成髻。髻形有双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飞天髻等类。发髻上的饰物则有梳、篦、簪、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细、搔头、珠箍、珠冠、凤冠,以及金银珠玉精制的鸾凤、采翟、珠滴、珠牌等。西汉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秦代服饰(男服)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领这种。秦代服饰(女服)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汉代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魏晋南北朝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唐朝这是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唐朝服饰(女服)这是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宋朝宋朝服饰(男服1)大襟右衽交领式样。宋朝服饰(男服2)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这种式样的袖口变的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明朝圆领式样。大襟右衽交领式样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中华祖先使用耳饰最早的文物证据来自距今一万年至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妇女耳饰一,耳玦(jue)有缺口的环形玉称为玦。耳玦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耳饰,其戴法目前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戴耳玦时可将缺口夹住耳朵,也有人说需用细绳子系挂在耳眼上。也有人说古人生前戴环、死后戴玦,实际只是一种猜测。河姆渡文化玉玦春秋玉玦二,耳环和现代意义基本相同,指环状的耳饰。宋代金耳环三,耳坠耳坠是加坠装饰物的耳环。汉代鎏金点翠花篮耳坠明代玉兔捣药耳坠四,耳珰(dang)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耳饰,一般为为凹腰圆筒形汉代耳珰六朝琉璃耳珰二、民居文化1、北方:四合院、窑洞2、南方:砖木、茅草、竹子3、汉族建筑布局的特点一般是平而向纵深发展,分上房下房、正房侧房、内院外院,楼最高不过二层,往往形成左右严格对称,庭院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封闭独立的住宅建筑群.三、礼仪文化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初次见面用“久仰”,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对方来信脚“惠书”请人帮忙用“劳驾”,求给方便用“借光”请人指导用“请教”,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归还原物用“奉还”欢迎购买叫“光顾”,客人到来用“光临”老人年龄称“高寿”,等待客人用“恭候”赠送作品用“斧正”,请人解答用“请问”中途先走用“失陪’,与人分别用“告辞”求人原谅用“包涵”,麻烦别人说“打扰”好久不见用“久违”,赠送礼品用“笑纳”表示感谢用“多谢”,托人办事说“拜托”四、婚娶文化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择偶、提亲讨八字正式提亲送彩礼、嫁妆择定娶亲吉日娶亲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丧葬文化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本文标题:汉族民俗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15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