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摘要: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概念和思想观点及用科学技术观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最新科技的结合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科技创新道路,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科技创新1引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科学技术的含义技术一词就其历史发展来看,最初表现为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反映了手工工具劳动时代的形象。科学兴起以后,技术表现为依据自然科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使用机器为中介,对物质、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技术成为反映实践经验、科学理论和物质设备三方面的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的总结。19世纪以来,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与证实为新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更加密切,在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新医药等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更加模糊,以至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使用,或在某些语境下被等同于“科学”而使用。孔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科技。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历史证明,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人民需要科学,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将沦为殖民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3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研究社会问题的同时,一直密切注视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关心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研究自然科学发展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现代的生产力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种革命力量的作用,不仅能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思想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可以导致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阶段。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最新科技的结合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18世纪70年代前后,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面化和空前激化,为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及阶级基础,奠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前提。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宣告社会主义由少数人的空想变为大多数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科学理想。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以电磁学理论、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列宁抓住契机,张子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吉林大学,2016.曾静: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南开大学,20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页.窦凌:浅论科技对社会主义进程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2期,第184-186页.研究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的论断。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世纪30到4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造成科技因素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急剧增加,甚至上升到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从苏联几十年的建设实践来看,科学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党的几代重要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非常重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告诉我们:“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这些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等重要思想,并且引导着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4发展科学技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科学技术己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时期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并直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观念等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曹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周璐茜: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电话、短信、微信、社交网络,这些都不是直接‘生产力’。互联网只有和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结合起来,深入生产领域,形成‘互联网+’的新经济模式,这才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我们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良好条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决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不然就可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价。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王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结束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从远古时代到信息化现代,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对科技加以更加辩证地认识,更加科学的运用,应该在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如何更好地挥舞握在人类手里的这把“宝剑”。要对科学技术观有个全面深刻辩证的了解,需要追溯其根源,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科学技术的观点阐述。要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功能,需要把它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考察科学技术观在我国的实践运用也是全面了解科学技术的一个方面。在物质层面,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满足了我们对各种物质的需求,其次在精神层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思想及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在未来未经探索的各个领域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给人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这种鼓舞的力量和可能实现的希望已经慢慢地稳稳当当地变成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思想进步的主要动力。杨勇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研究.山东大学,2012.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18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