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答案】C【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疏B.笺C.音义D.释文【答案】A【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答案】B【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答案】B【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D6、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答案】D【解析】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答案】D【解析】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推原,亦称推因。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所谓互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句中“薄”的读音是()。A.bóB.bòC.báoD.pò【答案】A【解析】读bó时有迫近,接近的意思。“薄”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有三个读音。本意是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读作bó。引申指迫近、接近。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答案】D【解析】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摹写,泛指用文字描述、描写。10、“白仗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规矩【答案】A【解析】“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答案】A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榔。句中“仁频”来自()。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答案】C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A.《诗经》B.《尔雅》C.《周易》D.《尚书》【答案】B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札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答案】A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A.陈奂B.马瑞臣C.刘宝楠D.焦循【答案】D16、汉朝人注释经籍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昺(炳)【答案】B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答案】D18、《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A.出嫁B.回家C.偿还D.行礼【答案】A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的现象称为()。A.衍文B.脱文C.讹文D.倒文【答案】B20、利用他书来校勘法叫做()。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答案】B【解析】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文物校书法即集录金石铭刻对传世古籍进行校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A.通论B.驸经C.序录D.略例E.概说【答案】ABCD22、训诂的方法包含()。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答案】ACDE2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答案】AB【解析】两晋,郭璞;东晋,范宁;隋唐,孔颖达。2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A.之为言B.之谓C.之言D.谓之E.谓【答案】AC【解析】之言和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谓和谓之,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之谓,之谓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者个人对某一对象的主观认识,特别是在双方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理解的争辩中,说话人常用“B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看法,A表示某一被说明的对象”,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为仁与不仁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2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答案】B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6、“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这一定义来自训诂学家_____。【答案】黄侃27、“训”“诂”合成为“训诂”始于_____,是汉代毛亨的著作。【答案】《毛诗诂(故)训传》【解析】简称《毛传》,是《诗经》研究著作,共30卷。28、《十三经注疏》本的《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_____的笺、唐代孔颖达的正义。【答案】郑玄29、在探求音义关系的问题上,宋代王圣美提出了_____。【答案】右文说【解析】文字学上一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从声符探求字义的学说,又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被称为右文说。支持此学说的学者有王圣美,王安石。30、“呼和浩特”是“春色之城”的意思,来自_____语。【答案】蒙古族31、《尔雅》本为儒学经典之一,凡_____类,共释2204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答案】1932、训诂文献中,《史记集解》的作者是刘宋(南朝宋,南北朝时南朝第一个朝代)_____。【答案】裴骃【解析】共80卷,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人之说,增益而成。33、训诂学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_____和清代。【答案】两汉【解析】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34、上古韵部研究中,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黄侃分_____部,王力分29部。【答案】2835、下面这则训诂材料:《诗经桧风匪风》:“谁之西归?怀之好音”。“西”是“_____”的古字,表示傍晚鸟归巢休息之意。【答案】栖四、注释(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1分,共11分)3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答案】实情【解析】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根据实情去裁判。37、武气绝,半日复【息】。【答案】呼吸【解析】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38、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答案】乡大夫【解析】古时掌管一乡的官吏。(乡,两千家)39、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答案】读为“夏”,中国。【解析】出自《荀子荣辱篇》,而在《荀子儒效篇》中则是“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个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明显指中原。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雅言来自于夏言,因此古文中很多时候是雅、夏互通。40、其卜维何?釐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答案】士女,和孙子一样是倒文,男子和女子。【解析】(厘)厘:通“赉(赖)”,赐予。女:同“汝”,你.《毛传》:“厘,予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一:“女士者,士女也。孙子者,子孙也。皆倒文以协韵。”厘尔女士是指赐你女子和男丁的意思厘尔意思就是赐予你奴仆众多什么样?天赐男女更美满。天赐男女更美满,子孙不绝代代传。41、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答案】隐藏,储藏【解析】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再给两钱药末。李成得到药,过了五六年,亲戚中有病似李成的人,对成说:“您如今强健,我要死了,怎么忍心没有危急而隐藏药物,以等待我不幸?先拿来借给我,我痊愈,为您向华佗再索要。”42、是黑牛也而白【题】。【答案】额头【解析】这一定是一条白额的黑牛。大家都知道“目”指眼睛,而“题”的本义其实是额头。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题,额也。”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说:“赤首圆题。”可见,“题目”原指人的额头和眼睛。看一个人,从其额头和眼睛就能大致了解其容貌与气质。所以人们用题目来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非常确切而形象。以后又演变为考试之项目43、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答案】大概,大略。【解析】无虑这个联绵词又写做勿虑、摹略、莫络、
本文标题: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20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