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一讲--文化及中国文化
主讲人:周老师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中国元素是一种资源。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立国于公元前3000年,为人类带来汉漠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和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文明史延续2000多年;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立国于公元前32世纪,历经31个王朝,文明史全长2500多年,领土涵盖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以色列、耶路撒冷、土耳其、约旦和沙特,为人类带来象形文字、金字塔、几何学和历法。没有古埃及文明,就不会有后来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立国于公元前3500年,疆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阿富汗,文明史全长1500年。阿拉伯数字即源于古印度。中国文明公元前2800年发源于黄河岸边。四大古文明中惟一从未灭绝的文明。古巴比伦公元前729年灭于亚述帝国。古埃及公元前343年灭于波斯帝国。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灭于雅利安蛮族,古印度人沦为第四种姓,即今之贱民。它们灭绝至今均已超过2000年,所以在史书上,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因此,古印度并非印度,古埃及也并非埃及。古巴比伦,今已不存。史书上并无“古中国文明”,从来都叫“中国文明”。为什么中国文明从未断绝?纵人类文明史,其实只有一柄无剑之剑。这柄无剑之剑就是文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一路走来,从未改变:每一次的天朝沦落,都会继之精卫填海,卧薪尝胆;每一次的血海没顶,都会带来鲲鹏展翅,凤鸣岐山。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巨型炼钢炉,无论有多少不肖子孙,无论有多少叛臣国贼,它永永远远炉火烧得通红,外质一旦进入,其中的杂质就会变成一缕青烟消失,而其中的铁质就会煅造成为精钢。没有任何人击败过中国文化。再过五千年,也不会有。这就叫“中国万岁”!(《英雄》)·绪论·一、“文化”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清刻本《礼记》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tuàn《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清刻本《说文解字》(1)这段话中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以天,即“天文”,也就是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等等。(2)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3)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1)《说苑·指武》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曲水诗序》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里的“文化”与无教化的“野蛮”、“质朴”对举,已明确具有“以文教化”的含义。清刻本《古文尚书》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理解——主要指精神文明,即各种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来是在19世纪,以后,各种学派提出文化的定义如雨后春笋。概括起来,从最广义到最狭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一般的文化概念是“观念形态说”,即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和经济、政治相对应,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最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知识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的精华,这就是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这个概念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水平”。以上三层含义外,文化也是一个考古学用语。*《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例如,文化水平。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引入课后思考题:自然的人化】1、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2、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3、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举例:一块天然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经过人工打磨,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在打磨岩石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总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2、广义文化的结构(四层次):(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关于文化的结构,还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如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产、生活的工具,这是器物层次;第二是组织层次,包含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生产组织、国家机器等等;第三是价值观念层次,包括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标准。四分法是从静态上划分:1.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2.制度文化层:(规范与准则法律和制度)3.行为文化层:(习惯与风俗)4.心态(精神)文化层:(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如果绘一个同心圆,物态文化层在最外层,往里依次是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不同的层次,文化价值有疏密之分,文化穿透有难易之分。一般来说,越往外层,文化价值越疏,文化穿透越容易。1、狭义“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1、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广义文化界说。2、我们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肯定“大文化”概念,但基本上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换言之,在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中,我们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述,同时兼顾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一)中国文化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而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诗经·大雅·生民之计》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曰:“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我们所讲述的中国文化的地域范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为界。1、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2、“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3、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从静态角度看,是以往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精神成果,这些精神成果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一整套生存式样,体现着民族的精神品质。从动态角度看,是一种生命的绵延。如李泽厚所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是民族意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本文标题:第一讲--文化及中国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22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