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消逝还是重生—家乡民间风俗变迁调查报告
[在此处键入]消逝还是重生——家乡民间风俗变迁调查报告屈扬张瑞捷(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摘要: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我国广阔的空间中传承了数千年,人民心目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传统风俗;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习俗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论文着重通过对山西清徐县和内蒙古五原县两地春节差异的对比,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的演变来详细阐述这些变化具体的表现,并试图找到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关键字:春节文化变迁地域差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其传播地域和享用群体而言,春节是我国覆盖面最广、共享度最高的传统节日。因此,对于春节的习俗的研究就成为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对我们了解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春节民俗在广泛的地域和群体的传承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了彼此差异的文化。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春节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目前,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均有一些论文,例如贾藤在《事变俗移:从春节习俗看社会变迁》一文中,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提出“农村春节年味淡化,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新一代农民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变化的结果。”这一论断。李国江在《春节民俗的城乡差异探新》中指出,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当前过年习俗的城乡差异可能减弱。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本论文通过寒假期间分别对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春节民俗文化的考察、对周围人物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于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和“随时代的变迁”这两个问题的表现和它们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一、春节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中国地大物博,生活在各地的人们生活习俗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春节,各地人们的庆祝方式亦有不同。为了具体地探讨习俗的地域差异到底有多大,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本文特选取山西清徐县和内蒙五原县作为目标进行访谈调查。此外,还在“问卷星”网站上发布问卷,调查了全国各地的春节风俗1.调查目的地的概况山西省清徐县位于晋中的汾河谷地,自周代起即为大夫采邑,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内蒙古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西部的河套平原,清朝前期政府采取“蒙禁”政策,禁止汉人到此地生活居住。故现在这里的汉族居民主要来自于清末民初从晋西北、陕北等地迁来的移民。2.两地风俗的相同点[在此处键入]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清徐县和五原县的居民同属晋绥民系,在春节的风俗习惯上可谓一脉相承。例如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三十午夜的“接神”仪式,尽管细节上略有差别,在无论是方法,还是意义,都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交流的加强,各地的习俗也逐渐趋同。例如五原县以前在年三十是不吃饺子的,但后来受内地风俗影响,也开始在年三十吃饺子。现在这些年,饺子更是变成了普通的食物,在全国各地都逐渐失去了节日的意义。看春晚更是很快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年俗。三十晚上放炮,“破五”之前忌针线,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二月二龙抬头,过年期间扭秧歌庆祝等习俗,也为两地所共享。3.两地风俗差异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五原县和清徐县的过年习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清徐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延续久远,故传统习俗保留较多,较完整。而五原县的居民来源相对复杂,习俗较为多样。春节的风俗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祭祀习俗,包括祭灶神,祭先祖等;一类是忙年习俗,即为过年进行各种物质准备,举行集体庆祝活动。还有一类是拜年习俗,即以亲情、友情为纽带,以过年为契机,向亲朋好友送出新年的祝福。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三类习俗中,第一类习俗一般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所以习俗也是家家存在着一些差异。第二类习俗一般以地域为单位进行分布,所以同一地方的习俗往往相同,不同地域的习俗则会出现一些差异。第三类习俗则是在有各种关系的人与人之间进行,所以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较大,差异比较小。1.祭祀习俗清徐县风俗,大年初二祭鬼,家族里的男性要给先祖上坟,不准拜年。而五原县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家庭会在初一祭拜先祖,有的在初三(和河南的习俗相同)。有的家族则完全没有这个习惯。因为没有共同的祭祀时间,所以拜年的时间也没有限制。三十晚上都有“接神”,放炮的习俗,但是五原县还有笼旺火,跳火堆以辟邪的习俗,清徐县没有。清徐县的人会在十五的时候“点篝火”,这是一种比较大的火堆,与“笼旺火”不同。其他地区的习俗则更为多样。据一位来自河南兰考的被访者说,他们当地大年初一需要“起五更”,即在三点多的时候起床,所以历来没有三十守夜的习俗,连春晚也不看,直接睡觉。祭灶王爷时要用高粱杆扎成一匹马,烧给灶王爷。初一的时候还要在桌子上“摆贡”请神仙享用。而一位来自吉林四平的被访者则表示,当地在三十晚上八点多的时候也要放炮,十二点再放一次。2.忙年习俗这一部分是春节习俗的主体,也是地域差异最大的一部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全国各地的差别,我们在网络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如下:家乡民间风俗变迁调查问卷亲爱的朋友:您好!我们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寒假返乡社会实践团。为更好了解各地的春节习俗及其变迁,我们特设计了此问卷。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们完成这份问卷。您的如实回答将为我们的调查提供最宝贵的信息。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1、你的年龄属于()阶段A、10-25;B、25-35;C、35-45;D、45-60;E、60岁以上[在此处键入]2、你的居住地是____省_____市_____县(区)3、你认为对你来说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多选题)A.休假B.亲人团聚C.祭祀先祖D.接神许愿E.穿新衣,吃好吃的4、类似于山西民间流传的谚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包饺子”,你的家乡是否也有相似的谚语:(填空题)二十三_______;二十四________;二十五________;二十六________二十七________;二十八________;二十九________;三十日________。5、你在过年的时候感觉与当地的谚语描述还有多少相似度()A、基本没有;B、25%;C、一半左右;D、大部分仍旧符合;E、完全保留6、你还记得小年的具体意义吗(问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除夕夜你一般会干什么()A、呆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B、和同学或亲友出去闲逛;C、做其他自己想干的事情。8、除夕夜你一般会守夜吗()?A、一定会;B、一般会;C、偶尔;D、基本不会。9、除夕午夜的接神仪式隆重吗()?A、基本没什么仪式;B、仪式有,但是比较简单,主要是放鞭炮什么的;C、有相当隆重的仪式,届时炮竹声声,祭祀仪式相当正式。10、你对新年穿新衣的态度如何()A、新年新气象一定要将新衣服攒到过年才穿;B、新的一年的确要讲究,但没必要在新年那天才穿新衣服;C、过年穿衣讲究其实无所谓,到时候把旧衣服洗干净穿上就行;D、其他观点11、你对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第一件事“蹲旺香”有什么看法?A、现在基本不会做;B、了解,但自己不太关心;C、比较重视,有时会亲为;D、很重视,每年坚持[在此处键入]12、大年初一当天你基本上在干什么()A、走访路途较近的亲朋好友;B、在家呆着不出门;C、到街上观赏社区组织的迎春活动;D、和家人或亲友出去看电影等娱乐活动;E、其他活动13、正月初十,老鼠娶亲的习俗你还知道吗()A、压根没听说过;B、听说过不过已经淡化了;C、仍然遵循习俗供食、烧香。14、在你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的传统吗()A、听说过,但现在基本没人遵守这个传统了;B、有,不过只是部分人延续这样的传统;C、有,而且大部分人都保持这样的传统;D、没听说过。山西有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包饺子”,大概描绘了年前人们所忙活的事情。我们在网络上收集的问卷表明,这一谚语在全国各地有各种不同的版本:陕西地区: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东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河南南阳: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湖北: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晋东南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值得注意的是,五原县并没有类似的民谣,这大概是因为五原县居民定居此地时间较短,加之社会变化剧烈,来不及形成统一的忙年程序。在采访一位70多岁的老人时,我曾听到了“二十三,洗灯盏”的说法,但灯盏这种东西很快随着油灯的淘汰而消失了,所以这句话也没流传下来。在年前准备的食物方面,各地都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清徐县的居民在年前会准备一种外面包鸡蛋,里面夹肉片的面卷。五原县的居民一般会在年前炸一种用羊油和面做成的面块,叫做“散子”。至于一般的食物,如麻花、豆芽等,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更倾向于在市场上购买现成的。各地都有过年忌针线的说法,但是具体的日期不同,在清徐县,是从初一到初五。在五原县,则有从二十三到初五,从初一到二月二等几种说法。河南兰考只在初一和十五不动针线,而山西大同在初一、初五、初八、初十、二十、二十五忌针线。[在此处键入]东北地区过年要贴门神,清徐县则只在端午节才贴,五原县没有此习俗。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两县同样隆重,都要举行扭秧歌、放烟火、赏花灯等庆祝活动。在清徐县,还有“背棍、铁棍、划旱船”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活动。同样小年的过法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差别很大。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在五原县二十三只被称为祭灶,初七才被称为小年。3.拜年习俗由于拜年活动发生在各种不同的人群之间,所以此习俗互相影响比较大,地域差异较小。最大的区别往往在拜年的日期。如清徐地区初二不拜年,南方一些地区初三不拜年。五原县初五不拜年等等。另外,五原县部分农村地区,拜年是不是说“过年好”,而是说“好过年”。山东潍坊市的农村居民拜年时,要向长辈磕头。二、春节民俗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春节的民俗文化自古流传,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断摒弃一些封建的习俗,年间的活动也逐渐现代化。为了详细地了解不同时代人们在春节期间的精神面貌,我们对内蒙古五原县三代人进行了访谈,了解到了同一地区不同年代人们对于春节的理解。1、解放前到解放初的春节在解放前夕,人民终年劳作,生活却极端贫困。春节作为几乎唯一的一个“法定假日”,是当时的人民及其盼望的一天。用被采访老人的一句话来说:“我们那个时候,娃娃最爱过年。为甚?能吃好的,能穿好的,不用做营生”。但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实际上过年时并没有那么多吃穿上的东西可以准备。“当时的家庭一门,一窗,地下放的个水缸,家居就齐全了。冬天的棉袄,不可能三面新。平时把旧的一面朝外,新的一面朝里,迎肉。到了大年三十,翻过来,新的朝外,就是
本文标题:消逝还是重生—家乡民间风俗变迁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25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