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自考消防工程自考防排烟工程思考题-14
第一章火灾烟气的组成与危害一、选择题1、随着减光系数的增大,烟气的光学浓度增大。2、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安全疏散的烟气极限光学浓度为0.1m-1.。3、在高层宾馆中,保证安全疏散的最小能见距离是30m。4、教学楼内,保证学生保证安全疏散的最小能见距离是5m。5、下列气体中具有窒息性毒害作用的是:CO2、H2S、HCN、HCL。6、火灾烟气的毒害性表现有:缺氧、中毒、减光、尘害、高温。7、下列选项中不是火灾烟气中有毒气体浓度主要表示方法的是:质量浓度、颗粒浓度、光学浓度。火灾烟气中有毒气体浓度主要表示方法是百分浓度、百万分浓度。8、下列选项中不是火灾烟气中烟粒子浓度主要表示方法的是:体积浓度。是火灾烟气中烟粒子浓度主要表示方法的是:质量浓度、颗粒浓度、光学浓度。9、火灾烟气中悬浮微粒的直径一般为0.01~10μm。10、可燃材料的发烟特性主要是发烟量和发烟速度。二、简答题1、火灾烟气的定义:是火灾时所生成的气体和悬浮在其中的烟粒子的总称。2、完全燃烧的定义:对于正常的燃烧工况,环境的供热条件、空间时间条件得到良好的保证,燃烧进行的比较完全,所生成的产物都不能再燃烧,这种燃烧称为完全燃烧。3、烟粒子的表示方法:⑴质量浓度:单位容积的烟气中所含烟粒子的质量,称为烟粒子的质量浓度μs,即μs=ms/vy。⑵颗粒浓度;单位容积的烟气中所含烟粒子的颗粒数,称为烟粒子的颗粒浓度ns,即ns=N/Vy。⑶光学浓度。烟粒子的光学浓度用减光系数Cs来表示,减光系数采用光学法测定。4、火灾烟气的组成:由热分解和燃烧所生成的气(汽)体、悬浮颗粒及剩余空气三部分组成。5、减光系数的概念:当可见光通过烟层时烟粒子使光线的强度减弱,光线减弱的程度与烟的浓度之间存在函数关系。6、剩余空气率的概念:剩余空气是指没有参加燃烧反应的,仍然保持大气中的空气组成的空气。而单位质量物质完全燃烧时所必须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V0。理论上把燃烧时所供给的实际空气V与理论空气量V0之比,称为剩余空气率。7、能见距离:普通人的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称为能见距离D(或能见度)。8、疏散极限距离:发生火灾时,疏散通道上的能见距离在整个疏散过程中都应给与保障,这个保证安全疏散的最小能见距离称为疏散极限视距[D]。熟悉者[D]=5m;不熟悉者[D]=30m。9、火场的能见距离:火场的能见距离与减光系数之积是一个常数。在火灾时,建筑物内充满火灾烟气,影响火场的能见距离,从而影响人员的疏散,阻碍消防人员救人和灭火。减光系数Cs越大,即烟的浓度越大,能见距离越小;相反,能见距离越大,即距离越远,那么减光系数越小,火场的可见度越高,这点与人们的火场体验是一致的。三、论述题1、造成火灾减光的原因:火灾烟气中烟粒子的粒径一般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而可见光波长范围只有0.38~0.76μm,烟气中烟粒子的粒径大于两倍的可见光波长,这些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即对可见光具有遮蔽作用。由于烟粒子的存在,当烟气在火场上弥漫时,可见光因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会严重影响火场的能见度,从而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阻碍消防队员接近着火点救人和灭火。同时,加上烟气中的有些气体对人眼有极大的刺激性,如HCI、HF等,从而使人们在疏散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显著降低,这就是造成火灾减光的原因。2、火灾烟气的毒害性表现:缺氧、毒害、尘害、高温。第二章火灾烟气的流动特性一、选择题1、发生火灾时,高层建筑竖向通道中导致烟气蔓延的最主要因素是烟囱效应。2、着火房间内火灾烟气相对压力的最大值约为40Pa。3、着火房间烟气温度为600℃时,烟气密度为0.4㎏/㎥。4、火灾烟气三种基本特性参数:烟气压力、烟气温度、烟气密度。5、当建筑物内部温度较高,室外温度较低时,在建筑物的各种竖向通道中,往往存在一种上升气流,这种现象称为正向烟囱效应。6、当建筑物内部温度较低,室外温度较高时,在建筑物的各种竖向通道中,往往存在一种下降气流,这种现象称为反向烟囱效应。7、火灾烟气垂直向上的速度可达到3-4m。二、简答题1、建筑中火灾烟气扩散流动的驱动力主要有哪些:⑴烟囱效应;⑵高温烟气的浮力;⑶烟气的膨胀力;⑷外界风;⑸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⑹电梯活塞效应。2、什么是烟囱效应,烟囱效应对火灾烟气的流动有何影响:⑴烟囱效应是指在建筑物的竖直通道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使得自然对流循环加强,促使烟气上升流动的效应。⑵烟囱效应对火灾烟气流动的影响:正向烟囱效应作用下,如果火灾发生在中性面之下,烟气将随建筑物中的空气流入竖井;烟气流人竖井后使井内气温升高、产生浮力作用增大、竖井内上升气流加强;当烟气在竖井内上升到中性面以上时,烟气会流出竖井进入建筑物上部各楼层。如果不考虑楼层上下之间渗漏情况,那么中性层以下各楼层中,除着火房间外,将不存在烟气。如果火灾发生在中性面之上,着火房间中的烟气将随着建筑物中的气流通过外墙开口排至室外。当楼层上下之间无渗漏状况时,除着火层之外,其余楼层将不存在烟气;但当楼层上下之间存在渗漏状况时,着火层产生的烟气将渗漏到其上部的楼层中去,然后随气流通过各楼层的外墙开口排至室外。反之,在反向烟囱效应下,且温度较低时,烟气的流动与正向烟囱效应作用正好相反,如过火灾发生在中性面之上,烟气流入竖井后向下运动,烟气被带到中性层以下,然后随气流流入各楼层中。但是,如果火灾产生的烟气温度较高,烟气进入竖井后导致井内气温高于空外气温,这时,一般条件下的反项烟囱效应转变为火灾条件下的正向烟囱效应,烟气在竖井内转向为上升流动。3、简单描述着火房间烟气流动的主要特点:⑴着火房间内产生的烟气的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因而在浮力的作用下烟气自起火点向上流动,最先遇到的是顶棚;⑵当烟气羽流达到顶棚后,便沿着顶棚向四周扩散,形成一个较薄的顶棚射流层;⑶当顶棚射流层遇到墙壁的阻挡后,便沿着墙壁面向下发展,形成一种反浮力壁面射流,由于此时烟气的温度较高,这种壁面射流下降一段距离后便又会上浮,然后在顶棚下方逐渐积累下来,从而形成较稳定的烟气层;⑷等到烟气积蓄到一定数量,达到门窗过梁以下时,便由开启的门窗孔洞或门窗缝隙向外逸散。4、简单描述走廊内烟气流动的主要特点:烟气在走廊中的流动在一定范围内是呈层流流动状态的,这个流动过程有两个特点:⑴烟气在上层流动,空气在下层流动,如果没有外部气流干扰的话,分层流动状态能保持40-50m的流程,上下两个流体层之间的渗混很微弱;但若流动过程中遇到外部气流干扰时,如室外空气送进或排气设备排气时,则层流状态变成紊流状态流出。⑵烟气层的厚度在一定的流程内能保持不变,从着火房间排向走廊的烟气出口起算,通常可达20-30m。当烟气流过比较长的路程时,由于受到走廊顶棚面及两侧墙壁面的冷却,两侧的烟气会沿着墙壁面开始下降,最后只能在走廊断面的中部保留一个接近圆形的空气流股。5、简单描述竖井内烟气流动的主要特点:⑴如果竖井内部较热而周围环境较冷,气流将通过建筑物中性面一下的各层开口进入,由于室内外空气温度的不同而产生浮力。中性面以上各部分压力大于室外压力,竖井内热空气通过建筑物上口流向室外;中性面一下的部分的压力小于室外压力,室外冷空气通过下部的开口流向竖井,从而引起竖井内气流运动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就是竖井内的烟囱效应。一般典型高层建筑内楼梯间、电梯井等竖井都能产生烟囱效应。烟囱效应应对火灾时建筑物内空气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⑵竖井内温度越高,则内外压差越大,烟囱效应越剧烈。6、电梯的活塞效应:当电梯在电梯井中运动时,能够使电梯井内出现瞬时压力变化,称为电梯的活塞效应。7、火羽流:在火灾燃烧中,火源上方的火焰及燃烧生成烟气的流动称为火羽流。8、烟气羽流:在燃烧表面上方附近为火焰区,火焰区的上方为燃烧产物(烟气)的羽流区,其流动完全由浮力效应控制,称为浮力羽流,或者称为烟气羽流。第三章火灾烟气的控制一、选择题1、按安全度的高低顺序,下列各部位中安全度最高的是楼梯间。2、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烟源的防烟方式是非燃化防烟。3、在防排烟系统设计要求中,走廊通常作为第一安全区,前室通常作为第二安全区,楼梯间通常作为第三安全区。4、适用于防火分区分的很细的公寓、旅馆等面积较小的防烟方式是密闭防烟。5、能够有效扼杀烟源的防烟方式是密闭防烟。6、可将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发烟量降到最低的防烟方式是二、简答题1、简述设置防排烟设施的主要作用:⑴为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⑵为消防队员的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⑶可控制火灾的蔓延扩大。2、简述建筑进行防排烟系统设计的根本任务:⑴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烟气的生成量;⑵如何使火灾产生的烟气迅速排除;⑶有效地防止烟气从着火区蔓延扩散;⑷防止烟气侵入作为疏散通道的走廊、楼梯间及其前室。3、简述建筑火灾发生后烟气流动的三条主要路线:⑴着火房间—室外;⑵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⑶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4、防烟方式:⑴非燃化防烟(从根本上杜绝烟气)。⑵密闭防烟(有效扼杀烟源)。⑶阻碍防烟(减缓烟气蔓延,为疏散赢得时间)。⑷机械防烟。第四章防排烟系统概述一、选择题1、防烟分区的划分构件有:⑴挡烟垂壁;⑵挡烟隔墙;⑶挡烟梁;⑷防火阀。2、挡烟垂壁是防烟分区的划分构件,其有效高度不应小于0.5M。3、《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2005)规定可不防烟分区的房间净空高度要大于6m。4、活动挡烟垂壁落下时,其下端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1.8m。二、简答题1、防烟分区的定义:在建筑内部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放置火灾烟气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2、防烟分区的划分原则:⑴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⑵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规范要求;⑶通常按楼层划分防烟分区;⑷特殊用途的场所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3、防烟分区的划分方法:⑴按用途划分;⑵按面积划分;⑶按方向划分。4、防烟分区的设定位置:⑴设定在楼梯间前室和楼梯间之间;⑵设定在走廊中;⑶设定在走廊和房间之间;⑷设定在走廊和楼梯间前室之间。5、防烟分区的允许建筑面积:⑴《高规》第5.1.6条规定,设置排烟设施的走廊、净高不超过6.00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凸出不小于0.50m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净高不超过6.00m的房间可不考虑划分防烟分区。⑵《人民防空规程设计防火规范》第4.1.7规定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但当出室内地面至顶棚或顶板的高度在6m以上时,可不受此限。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⑶《汽车修车库停车场规范》第8.2.2条规定: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0㎡,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⑷《建规》(GB50067-2006)第9.4.2条规定,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不超过6.00m的场所应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⑸《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中规定地下车站站台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750㎡。6、防排烟设置的部位:⑴防烟设置的部位: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间)。⑵排烟设置的部位:超过一定长度的走道;超过一定面积的房间;汽车库、中庭、舞台。7、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特殊用途的场所:⑴疏散通道;⑵避难层(间);⑶自然形成的区域。①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②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不论面积多大,都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8、挡烟垂壁的设置要求:⑴不同顶棚高度的挡烟垂壁下垂的有效高度按较低顶棚算;⑵顶棚材料不同,挡烟垂壁的起算位置不同①对于格栅式顶棚,由于本身不隔烟,所以挡烟垂壁应设置在顶棚内,其下垂有效高度应从楼板底面起算。②当顶棚材料为可燃材料时,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仍按顶棚面起算,但挡烟垂壁应向上延伸,穿过顶棚面,并紧贴在非燃烧体楼板或顶板上,必须完全隔断,使顶棚内实现隔烟。⑶非燃或难燃顶棚的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当顶棚材料为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时,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只按顶棚面起算即可,而挡烟垂壁也只紧贴顶棚面即可,不必完全隔断。三、论述题1、论述一个完整
本文标题:自考消防工程自考防排烟工程思考题-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28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