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六国论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C.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D.当.与秦相较(dànɡ)洎.牧以谗诛(jì)解析:A项,“暴”应读pù;B项,“为”应读wéi;D项,“当”应读tǎnɡ。答案:C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解析:A项,“事”“礼”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完:形容词作动词;D项,却:使动用法。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存亡..之理③可谓智力..孤危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A.①③B.②③C.②⑥D.④⑥解析:①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③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⑤故事: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答案:C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8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弊.在赂秦弊:弊端B.六国互.丧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欲:欲望,贪欲D.奉之弥.繁弥:更加解析:B项,互:交互,相继。答案:B6.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D.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解析:A项,①由于,②用;B项,①才,②用;C项,均当“用”讲;D项,①由于,②来。答案:C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解析:D项,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答案:D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那么(这样看来),秦国最大的愿望,各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本来都不在于战争啊。(“之”“固”是翻译重点)(2)既然如此,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度,而暴秦的欲望没有尽头,(你)送给他越多,(他)侵犯你就越厉害。(“然则”“厌”“奉”“弥”是翻译重点)(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9~12题。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怪天下之储侯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C.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抵御D.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困窘解析:B项,咎:动词,责怪。答案:B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但;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答案:A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解析:A项,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答案:A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秦者将何为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委”“休息”是翻译重点)(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彼”“何为”是翻译重点)(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惟”“克”“为秦所为”是翻译重点)参考译文:六国论(节选)苏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这般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人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六国论(节选)李桢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在那个时候,东面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三、语言运用13.假如你是班长,受班主任委托召集学生代表座谈,收集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A.谁跟谁一个宿舍他说了算!他又不了解我们彼此的关系和生活习惯,“乱点鸳鸯谱”害苦了我们,我建议分宿舍自由组合。B.自由组合也不一定好啊。爱玩爱闹的自由组合到一起,就寝时说笑不停那可怎么办?C.先自由组合,老师再审核把关比较好。D.我赞成C的观点。不仅宿舍可以这样分,座位也可以这样分。E.老师审核?那还不是老师自己说了算吗?F.不能这么说,学生还是应该听从老师安排的。他的安排自有一定道理。我觉得老师做决定前多做做当事人思想工作,以理服人就好了。请你将这部分同学的意见整理一下,口头转达给班主任,要求内容信息全面、表达委婉得体,不超过6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老师,同学们希望分宿舍和分座位先自由组合,分得不合适的再请您指出来,让我们明白不合适的地方在哪儿,然后再调整,您看可以吗?14.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在表述上有两处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改正。①眉山市东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中游,古称眉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②泡菜制作在东坡民间已有大约1500多年的历史。③当年不仅东坡喜食泡菜,还亲手制作泡菜。古往今来,东坡故里的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泡菜。④2006年,东坡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泡菜之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大约”与“多”重复,删去一处。③“不仅”应放在“东坡”后面。名篇——飘香万
本文标题:【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六国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0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