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第一人
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第一人:纪孙中山诞辰150周年2016年10月21日16:25来源:凤凰历史作者:朱相远185人参与14评论孙中山资料图本文为作者朱相远赐稿对任何伟人,皆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是要经得起历史的严峻考证与评价。即使因一度成功,权倾天下而获得美誉,但随时间远去,若又发现许多曾被掩盖的阴暗面,也常会使后人唏嘘不已。孙中山短暂一生,失败远多于成功,临死前也未执掌中国政权,成为领袖。然而去世91年来,孙中山一生的言行,经受国内外各种史实的严密考证与检验,甚至连其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隐私、秘闻也未被放过。是金子总要发光,他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伟大形象,享誉全球,且成为全体华人的最大公约数。如今海内外华人,不管分多少信仰与政见,有多少争议与矛盾,但对孙中山的认识与景仰,却总趋于一致。孙中山身材矮小,享年仅59岁,不足一个甲子。他既未权倾天下,更非富甲一方,何以获得全体华人的共仰?笔者发现,就因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唯从这个视角来纪念他,才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一)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自当代智人在十多万年前,出现于非洲并开始走出非洲后,约在3万多年前,就分化成高加索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而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约在近万年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文化的雏形。西方文化围地中海四周,如一个“面包圈”;东方文化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大平原,如一张“大烙饼”。两大文化间,隔着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及浩瀚沙漠。虽有少许驼队沟通,但基本各自发展,相安无事。约在一千年前,当时西方正处“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封建宗教统治的窒息,使整个西方的经济、文化僵滞不前。而东方却正处宋朝这个极盛时期。大宋时代,不以武力征服北方游牧民族,而是发展科技、文化,其生产力与经济水平,堪称世界第一。甚至可以带动人类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由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了。只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干扰,才中断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历程。其后,短命的元朝,倒退的明朝,与僵化的清朝,几百年来也未能恢复到宋朝那种创新活力。而就这几百年间,西方却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技术大为发展,终于在17、18世纪,出现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革命,引领了全人类的历史变革。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文字狱”盛行,万马齐瘖,毫无创新,又闭关自大,拒不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就不堪一击,沉沦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这时的中国精英们,才从梦中惊醒。他们发现已经“脱亚入欧”的日本,在汲取西方文化后,正在迅速发展强大起来。于是大批学子东渡日本,学习西方的文化、技术,力求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以此来复兴中华民族。所谓“复兴”,就是复兴到如宋朝那样的世界领先地位。复兴的途经就是,推动东西文化的融合再创新。从孙中山经毛泽东、邓小平直至今天的中国梦,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本质上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融合得好,创新得多,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融合得差,创新得少或搞假创新,我们就遭受挫折。这难道不是百年近代史的现实写照吗!我们也只有从这个视角与座标,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人物的功过,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二)孙中山是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再创新,主要靠东方人而不是西方人。首先,东方语言文字十分复杂,西方人难以掌握,而近代东方知识分子很多人,皆精通英语,通晓西方文化。其次,东方因后来落后于西方,要追赶、要复兴,故具有融合再创新的强烈愿望与需求。西方人如司徒雷登、赛珍珠等,虽出身中国,也精通中文,但并未能进行东西文化的融合再创新。在中国人中,熟悉东西方文化,精通中、外语言的人也很多,如辜鸿铭,但他除了宣扬东方文化优点外,并未能进行融合再创新。而唯有孙中山,可以称得上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所谓“第一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第一个,二是质量上数第一。孙中山在这两点上,皆可堪称第一人。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口号。孙中山在1894年于檀香山成立革命组织“兴中会”时,在其章程中,就提出这一口号。当今的中国梦、伟大民族复兴,实为122年前这一口号的继续。第一个主张武装夺取政权。中国许多人主张武装革命、枪杆子出政权,但真正打响第一枪的是孙中山。他于1895年10月26日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打响近代中国革命第一枪。其后共进行过10次武装起义,虽皆失败了,但后来的各种武装革命斗争,都只是121年前这第一枪声的回响罢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总统。虽然1912年元旦他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只维持3个月,但却是终断几千年封建王朝历史的第一人。从此以后,不管谁真的复辟,或在思想中想当皇帝,都遭到历史的唾弃。孙中山一生保持平民生活,绝不允许喊他万岁,真诚对待同志,既爱护又平等,从不使用权术故意整人。其个人魅力与高尚品格,实为历史上所罕见。第一个提出中国现代化政纲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典范。他把东方的大同思想、人文思想,同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权观念,以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念,融合再创新。他的“民族主义”是中华各族之融合,他第一个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新概念。他的“民权主义”,既有西方的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也有东方的民本主义。他的“民生主义”,自称就是西方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是东方的均富、大同思想。“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进行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个政治主张。至今仍不失其光芒,并被中国共产党当作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最低纲领。第一个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要振兴中华,必须运用西方工业文明,来改造中国落后的农耕经济。他主张在“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全方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山河。他在《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著作中,对中国的交通、产业、国土建设,提出详细规划。设计出几十万公里的铁道线路,及许多个港口、大城市等。近百年后之今日,我们在宏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仍依稀可见,当年孙中山策划的许多手笔。第一个要把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相兼容。我们一直到改革开放年代,才弄明白,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将两者兼容起来。而在百年前孙中山就提出了这个主张,他赞成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并当作自己的民生主义内容。但他不赞成以阶级斗争为动力,认为那是达尔文主义“生存斗争”在社会学说中的错用。他赞扬十月革命,但仅赞同列宁容忍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所以人们常将孙中山看成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但如今反思,孙中山这些主张,难道不具有先见之明吗!第一个提出要“唤起民众”。他在临死前遗嘱中,提出要“唤起民众”,我们后来称之为走群众路线。如今看来,“唤起民众”依然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如今中国已成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我们民众的文明素养、精神世界、道德水平……等软实力,依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要改变这个“软肋”,唯有继续“唤起民众”。愚民政策不可用,空洞说教也无力,必须用实践,用行动来“唤起民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向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之林。第一个提出要“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这就是要有世界眼光,开放精神,不能闭关自守。当前我们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追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乃是这一思想的传承与发扬。综上可见,孙中山确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不仅时间上第一人,内容上也是名列第一位。(三)造就孙中山“第一人”品格的客观原因按照“时势造英雄”的历史唯物史观,一位时代伟人的出现,必有其客观环境条件,然后才是个人天赋与努力。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也是如此,是环境造就的,教育造就的,实践造就的。论阶级出身,孙中山是地道的贫农,真正“根红苗正”。其他领袖们无一能比。且他出生地却更为特殊,是距离澳门只有24公里的翠亨村,笔者曾亲自探访过。24公里也就是大半天的步行路程,而澳门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东西方文化交汇地。早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一批葡萄牙商船,在中国南方海域遭遇大风浪,船舱进水,就请求到中国这个小半岛上晾晒被浸渍的货物。广东当地官员,收了其500两贿银,就批准了。从这批葡萄牙人开始,他们就陆续在此安驻下来,主权仍属中国。这是463年前的事了,到1845年,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乘鸦片战争后中国之弱势,才派出总督,在澳门建立殖民统治。所以澳门比香港要早四百多年,就成为西方文化登陆中国的桥头堡了。各种西方文化,如基督教、西方教育、西方自然科学、西方医学等,都最早在这里生根发芽。孙中山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他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熏陶。这是环境的造就。在教育造就上,他幼时读过好几年乡间私塾,背诵各种传统经典,打下深厚的国学根基。到13岁时又去美国夏威夷的大哥孙眉家,在一所英国圣公会办的寄宿学校中,学习了3年,接受英语教育,还皈依了基督教。这种“童子功”,就奠定了他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教育基础。16岁回国后,他在香港又学习了6年化学、生理外科学及其它科目,取得医学学位,获得内外科行医执照,并在澳门行医。孙中山的十几年教育历程,不仅使他的思想,能融汇东西文化,还使他的学识,能兼通文理。这在当代中国伟人、名人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他人除鲁迅外,皆只懂文科,不懂理科,甚至数学交白卷。辜鸿铭、胡适、林语堂等虽精通东西方文化,但皆不懂西方的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又是西方文化的精髓,不懂得它,也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西方文化。那又怎能谈得上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呢?因此,从近代史上看,孙中山与鲁迅,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上,之所以成为旗手式人物,同他们懂得自然科学知识,能文理兼通,是十分有关的。西方的马、恩懂得自然科学,列宁的数学也有相当基础。倘若只懂文不懂理,没有受过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即使再有自学能力,也只能自学文史,却不能自学自然科学。而缺少自然科学涵养的人,就不可能真正融合东西方文化再创新。因而在领导经济建设时,就只能打着“外行领导内行”的旗号了。从而造成许多荒唐的历史笑料,如什么深翻耕地、亩产几万斤、土法炼钢等。孙中山一生主张“知易行难”,重视实践。他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屡败屡战,仍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且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与做法,从不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以至有人攻击他变化太频繁。确实,他从年青时向李鸿章上书,主张维新改良,到组织兴中会进行武装起义,从让位袁世凯到反袁护法,从欢迎十月革命到改组国民党,实行“党国体制”,直至联俄、联共、扶植工农的“三大政策”。他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救国、强国的真理,不断改变自己的主张与口号。以至有人贬他为“孙大炮”,他也满不介乎。这种实践造就、历史造就,使他成为探索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四)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一切对历史伟人的纪念,都是为了激励当代人们继续奋进的斗志,都是为了进一步坚持正确的路线、方向与策略。孙中山作为东西文化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他留给我们的丰厚历史遗产,依然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因为唯有进行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才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不二法门。中国唯有通过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再次成为引领人类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而复兴中华民族一千年前曾经拥有过的世界地位。也唯有通过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才能克服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诸如战争灭绝、恐怖威胁、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病毒变异、经济危机、贫富悬殊、信仰极端……才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人类历史发展是加速度的,近万年的农业文明,400年前已被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文明所取代。当世界还有些发展中地区尚待完成工业化的同时,100年前出现的量子力学,又引发了信息革命(或叫数字革命),使许多先进国家,又从后工业文明时代,迈向信息时代(或称数字时代)。这种生产力的加速度发展,推动经济基础的升级与变革,就必然要建立一个更先进的上层建筑和文化,与之相适应。而这一切,皆呼唤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再创新,否则人类的未来,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人类近万年来逐步形成的东西方两大主流文化,必须进行碰撞融合再创新。而这种融合必定是双方优势的融合:如西方
本文标题: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第一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0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