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绥芬河市第三小学刘颖理解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但在教育工作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存在严而无节,宽而无度,甚至有失公正的现象。而产生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因此,我认为: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信任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学生的人品,其次要看学生的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另外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学生的心理细腻,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细心、民主、善于反思的教师总是留意学生的反应,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虽然理解和尊重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但在教育工作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存在着不少的误区。一、严而无节一些教师对学生充满热情,工作起来也十分认真,他们深信“严师出高徒”这一金科玉律,但对所谓的“严”缺乏正确的理解,忽视特别是不分阶段不分对象,千篇一律,急于求成,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师生间的误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而他们工作态度上的勤勉精神往往掩盖了工作方法上的失误,他们的做法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教师本人又认为这是严格要求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倒是学生不知好歹、是非不分。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对学生要求很严且方法简单,尤其是刚当班主任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变化的观察不够,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总是严字当头,恨铁不成钢,忽视了和学生的沟通,结果自己下很大功夫,管理班级也很费劲,效果也不是很好,为此,我苦恼过、彷徨过,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身为党员的我,有一种信念,干什么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不能轻易说不。况且,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好。为此,我决定学习好的经验,一定要把教育学生的工作做好。从那时开始,我向有管理学生经验的老师请教,向全国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魏书生老师学习,阅读他的《班级管理》,看《班主任之友》,再学《心理学》,听全国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老师“如何与孩子、学生沟通?”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学生有其与成年人不同的认知心理特征,有他们的心理思维方式,他们怎么会轻易理解老师的苦心?因此,这种空有热情,不讲方式的方法,把教育简单化、绝对化的行为是称不上尊重学生的。其实,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工作上勤勉的教师,往往师生关系有些紧张。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二、宽而无度这里有两种情形,一种属于主观意识上的错误,如有的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对学生缺乏积极和正面的引导,听任自然,任其发展。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学生高兴,教师省心,好像一团和气,但正所谓“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这样做的结果,教师保持了一个“好的心情”,却给了学生一个“混沌的天空”,这种做法有悖师德,损害了教师形象,更谈不上尊重学生。另一种情形,应该看作是管理方法上的失误。如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吹给学生的是柔柔的风,撒向学生的是绵绵的雨,淡化甚至消除了师生间的界限,认为这是对学生爱的体现,错把“溺爱”当“关爱”.这种宽松有余、严格不足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适时地对学生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时刻给予其明确的指导,才是尊重学生,才能真正无愧“师者”的称号。教育学生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三、有失公正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保证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个“平等”不只是仅仅体现在受教育的时间上,而且也体现在学生的被关注度上。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不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以学习成绩或个人的好恶而亲疏有别。个别教师过分偏爱“尖子”学生,并以“爱才”自居。尽管造成偏爱优秀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以成绩论“英雄”,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势必会造成“尖子生”的优势心理,另一方面,一些学习成绩欠佳、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耐心的帮助,甚至遭到个别教师的挖苦、轻慢、歧视,严重挫伤其进取心,形成失败心理,“破罐子破摔”,成为教育管理的“刺儿头”。这既是教育者的悲哀,也与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格格不入。总之,由于在思想认识、教育观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一些教师的行为与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还有一段距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偏差和失误呢?从直接原因来看,由于考试制度约束,学校乃至教育行政机关以学生学习成绩对师生的评价机制,使教师面临极大压力,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又构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压力过重和部分学生的抵触心理使苦口婆心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自然会导致一些教师偏激的情绪产生。此外,为了保护学生的独立意识,甚至只是为了所谓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某些主持或从事思想教育的人士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想法,提出“用放大镜去看待学生优点”的做法,这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客观。凡此种种,都是滋生上述行为的土壤,但从根本上说,产生上述误区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一、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信任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信任学生呢?其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大事小事都亲自操办,这样做其实就是不相信学生能力的一种表现。久而久之,不但教师身心疲惫,而且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教师的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获得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大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说,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自己能干的事老师就不必多操心,让他们自己去干就行了。他举例说,他们班学生的学费,他从来没收过,都是小组长带着组员去总务交。从没出过差错。班里好多事都让学生处理,这很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其二,相信学生的人品。无论学生犯多大的错,教师都应该从关爱的目的出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人品。“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加以区分,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给学生的人格发展蒙上阴影。教师对学生满怀信任和期望,就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热情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有怎样不良习惯的学生,都在内心深处希望他人信任自己,理解并尊重自己。相信学生的人品,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体现。二、尊重需要求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普遍要求。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为师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并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尊重需要”心理,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一位班主任老师曾从学生的日记中得到学生36条忠告,其中12条涉及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这里摘抄几条:(1)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2)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不板着脸训斥人,多谈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总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5)要批评就直截了当,不要讽刺挖苦;(6)对学生的错误应该批评,但不能因此而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成见;(7)不要认为学习差就是因为笨;(8)要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可见在学生眼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涉及面比较广泛,综合来看,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富有生动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人来看待。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这应该是评判一个教育者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三、教育学生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教育理论指出,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由于个人努力和实践的不同,他们身心发展也就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否则,单纯地追求学生温顺,易于调教,或者一味地夸大学生的优点,而不对其不良习惯加以及时矫正,都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育规律相违背。
本文标题: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1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