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测试题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①尘埃的空气②稀硫酸③蒸馏水④墨水,能观察到有丁达尔现象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有规律地摆放。现有部分药品按某种规律的摆放在实验桌上,如下图。做“硫酸的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用BaCl2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5.6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B.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C.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与22.4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4、在一定条件下,RO3n-与R2-发生如下反应:RO3n+2R2-+6H+=3R+3H2O,下列关于元素R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R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RO3n-中的R只能被还原C.HnRO3一定是强酸D.R的单质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A.CO2B.BaSO4C.ZnD、食盐水6、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A.用CO还原氧化铁来炼铁B.用锌和稀盐酸反应制氢气C.用稀硫酸除铁锈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7、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加以控制使用。铝在下列应用时应加以控制的是()①制铝合金②制电线③制炊具④明矾净水⑤明矾与苏打制食品膨松剂⑥用氢氧化铝凝胶剂加工成胃舒平药片⑦易拉罐⑧包装糖果和小食品A.③⑤⑦⑧B.⑥⑦⑧C.③⑤⑧D.③④⑤⑥⑦⑧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故氯气是电解质B.没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在水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D.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9、某工厂的废渣中混有少量的锌粉和氧化铜(其他成分不跟酸反应),跟大量废盐酸接触形成污水,产生公害。若向污水中撒入铁粉且反应后铁粉有剩余,此时污水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A.Fe2+、Cu2+B.Cu2+、H+C.Zn2+、Fe2+D.Zn2+、H+10、取两份铝片,第一份与足量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片的质量之比为()A.1:1B.2:3C.3:2D.1:611、在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Mg2+、SO42-、K+、Cl-B.Na+、NH4+、NO3-、MnO4-C.K+、Cu2+、Cl-、Br-D.Ba2+、Na+、OH-、HCO3-12、把含有氧化铁的铁片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直到铁片完全溶解,经分析该溶液中无Fe3+,且生成的Fe2+与反应生成的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则原混合物中Fe2O3与Fe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B.2︰5C.4︰1D.3︰113、下列对SO2和SO3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条件下,都是无色气体,都易溶于水B.都是酸性氧化物,其水溶液都是强酸C.都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时红色又能再现D.都能跟碱液反应14、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A.铁和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OH―+HCO3―=CO32―+H2OC.钠和冷水反应:Na+2H2O=Na++2OH+H2↑D.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15、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过量的铜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是()A.只有NO2B.只有NOC.NO2和NOD.NO2和H216、某无色气体,可能含HCl、CO2、HI、S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把溶液分成两份,向一份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份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也有白色沉淀生成。对于原无色气体推断一定正确的是()A.一定存在HClB.一定存在SO2C.肯定没有CO2D.不能肯定是否含有HI17、在FeCl3和CuCl2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不可能是()A.仅有Fe2+B.有Cu2+、Fe2+和Fe3+C.仅有Cu2+和Fe2+D.仅有Fe3+和Fe2+18、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A.Fe2(SO4)3B.Na2CO3C.KNO3D.FeSO419、取一干燥烧瓶,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约整个烧瓶容积的二分之一后,喷泉停止。烧瓶内的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按标准状况下计算)()A.0.045mol·L-1B.1mol·L-1C.0.029mol·L-1D.不能确定20、盛有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过一段时间后,量筒内的气体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比是()A.3∶1B.1∶3C.2∶1D.1∶2二、填空题。21、下表中的实线表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①-⑤分别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对应位置的元素。(1)请在上表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边界。(2)元素③④⑤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氢化物的化学式表示)。(3)元素③一般在化合物中显价,但在与形成化合物时,所显示的价态正好相反。(4)X、Y、Z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Y与X相邻,Y与Z也相邻:X、Y和Z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X、Y、Z三种元素有的是上表中编号①-⑤的元素,有的不是,请在上表中用元素符号标出不是①-⑤中元素的相应位置。22、(6分)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黄绿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化学方程式为:2KClO3+4HCl(浓)=2KCl+2ClO2↑+Cl2↑+2H2O。(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1)浓盐酸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填写编号)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2)产生0.1molCl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3)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的效率(以1g质量的物质得到的电子数)是Cl2的倍。23、(6分)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下列阳离子或阴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Fe3+、Cu2+、Mg2+、Cl-、SO42-。现做以下实验:(1)取少量固体,加适量蒸馏水,搅拌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2)在混合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无现象;(3)向混合溶液中滴入Ba(NO3)2溶液,无沉淀产生。再滴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4)用铂丝蘸取少量粉末放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时,火焰呈紫色。试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判断:这包白色粉末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并写出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4、(6分).(8分)向100mL3mol/L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应,测得最后溶液的PH>7。(1)此时溶液的溶质若是单一成分,可能是或;如果是多种成分,可能是或(2)在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缓慢滴加1mol/L的盐酸,所得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不考虑溶解于水)关系如图所示。①B点时,产生的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mL②B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25、(6分)下列框图中A—G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除B、G外均含有同一种元素,D中该元素的化合价为+5。其中A、F为酸,D、E为盐,C、G为气体,其它反应产物略去。(1)物质A是,G是(填化学式);(2)写出图中由C生成D和E的离子反应方程式:。(3)amolC无论按途径(Ⅰ),还是按途径(Ⅱ),若每步反应均完全,则最终生成的G的物质的量均为mol,其本质原因是。26、(6)已知A是一种金属,B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且焰色反应呈黄色;D、F相遇会产生白烟。A、B、C、D、E、F间有如下变化关系:(1)A的名称是;F的化学式是。(2)B→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F在空气中遇水蒸气产生白雾现象,这白雾实际上是。气体FAH2O气体E溶液BCl2点燃固体C△气体D固体C27、(14分)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1)实验室用装置A制备SO2。某同学在实验时发现打开A的分液漏斗活塞后,漏斗中液体未流下,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用装置E制备CL2,其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请指出该反应中的液体反应物在反应中所表现出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SO2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他们将制得的SO2和CL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发现褪色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请你分析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军考化学模拟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2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