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认识实习报告在这寒冷的冬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令人难忘的实习。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学生,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与本专业相关的时间场所——换热站。虽然我们仅仅参观了三天,但是这三天的收获还是很多的,面对复杂的管道和阀门,我的好奇心如同春天的泉水,不断从心中涌起。老师的讲解声,同学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我在一旁默默的记下我所收获的知识,享受着实践带给我的快乐。三天的认识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很难平静下来,因此,写下一篇报告总结记录我的点点滴滴和所学到的知识,让此次经历成为我大学里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实习第一天,我们建环12级全体同学在四教集合开动员大会。首先是任守红老师告诉我们大学四年里应该要参与的各项实习,而认识实习就是最基础的实习。老师说的话让我心潮澎湃。决心要抓住这次机会多学一些知识。接下来贾锦霞和常芮老师各自介绍了此次实习的具体流程以及注意的一些事项。并进一步调动我们的兴趣,让同学们都很期待这次实习。接下来老师们又给我们讲解了一下换热站里各部分仪器工作的原理以及工作的流程。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像贾锦霞老师说的那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实习所参观到的东西都会深深的刻在脑子里,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学以致用。老师们的经验非常丰富,我相信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一定能完成一次美好又充实的旅程。供暖系统的换热站主要由一次网、二次网、板式换热器、旋流除污器、立式循环泵、补给水箱、补给水泵、排气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一次网的供水管中的水经旋流除污器除污后,进入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内将热量传递给二次网后,经回水管流回市政管网。在二次网中,回水管中的水经旋流除污器除污后,进入循环水泵,将水送入换热器,水被加热后,经供水管道送入热用户,为热用户供暖,完成整个系统的循环。其最大的优点是:一次网和二次网的水力工况互不影响,且补水量减少。就这样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同学们来到了学校附近的换热站进行了参观实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占地面积非常大的板式换热器,以前我只在课堂上听过老师讲过换热器,这次亲眼看到它的构造心里特别的激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列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以下三张图分别是换热器的全景,参数以及管径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到热介质入口要比冷介质入口管径小的多。板式换热器接下来我把目光转移到了旁边两个体积庞大的立式循环泵,循环泵指装置中输送反应,吸收,分离,吸收液再生的循环液用泵。一般采用单级离心泵。循环泵的工作原理要将水循环起来所用的泵就叫做循环泵。立式循环泵二次网的水被加热后,被下图所示的分水器分到学校的各个教学楼家属楼以及学生宿舍。分水器管理若干的支路管道,并在其上面安装有排气阀,自动恒温阀等,一般为铜质较多。口径小,多位DN25-DN40之间。分水器被分水器分散出去供热的水变凉后回收利用经过下图所示的集水器重新回到换热站。并通过补水泵一同与水箱里的水经过除污器在立式循环泵的作用下送到换热器。补水箱储备补水水源的设备,开启补水箱进水阀门,使补水箱内水位保持在补水泵吸入口上不小于30-50cm。补水泵是提供介质客服系统高使介质充满整个系统的动力。如若采用变频定压,应留有一定的余量。除污器可以不断改变水的运动方向,这样就可以让长期堆积在管道里的杂物定期排出去,所以经常打开除污器下面的阀门排污对换热站的运行非常重要。其作用是防止管道介质中的杂质进入传动设备使生产发生故障影响产品质量。集水器补水泵与补水箱除污器在三天的参观实习过程中我收获到了很多,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仪器,而且还增加了我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但是,这都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导和同学们的互助互爱。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通过实习,大家也增加了交流增进了感情。现在我们对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和循环流程非常清晰。实习对大三的我们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为了更好的迎接它的到来,我们开设了认识实习这门课程。我相信他已经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等。它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我是否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关系到将来我是否能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也是我建立自信的关键所在。这次经历以及我所获得的经验都将让我终身受益,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得到体现,这也让我达到了实习的真正目的。(注:内蒙古工业大学热力站流程图以及换热站建筑平面图见最后附录。)
本文标题:换热站认识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3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