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五章喜剧•一、喜剧的本质•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之上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其中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生活中的喜剧性现象常常和笑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并不是生活中任何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只有当可笑的现象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先进美好的事物与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时候才具有喜剧性。讽刺性喜剧和歌颂性喜剧都是如此。二、喜剧性艺术的特征“寓庄于谐”•“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艺术家创作喜剧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喜剧要引发欣赏者的笑声,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教育和精神享受。总之,寓庄于谐就是指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生活的深刻本质。•在喜剧中,“庄”与“谐”辩证统一于一体。没有反映生活深刻本质的内容和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真正喜剧。•喜剧艺术中“寓庄于谐”的基本方法•(1)在倒错中显真实•所谓“倒错”,就是“言非若是,言是若非”,形式上所表达的外在意义与形式表现的内在真实内容是相矛盾的。•(2)以夸张增强喜剧效果喜剧中的夸张是指把喜剧的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特征予以适度夸张,使得喜剧形式能够更加鲜明、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真实,更能突出表达喜剧作品的内在思想,更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三、喜剧形式的多样性•喜剧艺术所反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喜剧艺术形式是讽刺与幽默两种。•讽刺性喜剧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生活中的喜剧是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喜剧艺术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主要是指讽刺性喜剧。(揭露性强)•幽默是喜剧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幽默喜剧反映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也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的肯定现象,它直接表达了社会进步力量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它引发人们一种轻松愉快的笑。构成幽默的主要因素是作品中表现的机智和诙谐成分。(同情性强)••1、讽刺与幽默的区别•(1)讽刺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幽默既可以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也可以反映肯定现象。•(2)讽刺比幽默更辛辣、严厉,幽默比讽刺更轻松、温和。•(3)讽刺产生的效果是尖刻、嘲讽的笑,幽默产生的效果是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4)讽刺多用于揭露、批判或严厉的批评,幽默多用于歌颂、愉快的取笑和较轻的批评。•2、讽刺与幽默的联系•(1)二者常在喜剧艺术中结合使用。•(2)二者都有寓庄于谐的特点。•(3)二者能够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效果。•了解一、•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源自德国的一种关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有论述: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一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他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斯宾塞曾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了解二•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它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沉潜在无意识之中,喜剧性则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欣赏者通过对喜剧性欣赏发泄人的本能欲望,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虚拟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巧智(如谐音带来的情趣)、想象、幽默等。但巧智等方式,其实并不是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所以这种解释依然是以偏概全.第十六章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一、定义•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因这种认识形式带着明显的感情体验愉悦的特征,始终不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而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在欣赏中能够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一般又称为观照。•美感是受客观存在的美制约的一种主观的意识形式,作为主体对美的感受和评价。其包括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因素组成的。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学史上关于美感根源的看法。对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问题,美学史上有多种根本不同的解释,集中起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美是先验的“理式”,是存在于上界天国里的,美感,只不过神灵凭附到人的身上,使人在狂迷状态中回忆上界天国里的美罢了。因而,美不是对客观存在着的美的反映,而是“神灵”作用下对天国的“理式”回忆的结果。•18世纪英国哲学家哈奇生等人则认为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特有的一种“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是天生的,先于习俗和教育的,是神专门赐给人类作为审美之用的。所以。美感是被天生的和主观心灵决定的,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美决定、影响人的美感,相反,是主观心灵的美感决定美的存在。(类似天赋)•到了十九世纪,康德大大地发展了哈奇生等人的看法,把它提到哲学根本问题的高度,对资产阶级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康德认为关于审美的规定。只可能是主观的,“为着要判断一件事物美或不美,我们并不用理解把表象联系到对象以便认识,而是用想象(也许结合理解在一起)把表象联系到主体,以及主体的快或不快的感受……它不涉及对象中的任何东西,只涉及主体如何受到表象的影响,而自己有所感受。”(《判断力批判》第一节)•唯物主义者则相反,认为现有客观的美,才使人获得美的感受。比如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得就说:“我们看到的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诗学》第11页)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艺术给人的愉快来自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人欣赏某一事物,就是为着这一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别的理由。这就是说,因为事物本身是美德,人才欣赏它,爱好它。他还认为,人的美感虽然开始于感觉,但离不开智力活动。人的美感的强烈程度,是受人的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智力水平影响的。•到了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进一步指出:美是生活,没在生活之中,美感是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感觉。他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具有本质的区别。”“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到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使我们欢欣鼓舞,导我们于欣然充满快感的心境,这是所谓美的享受。”(《美学论文选》第54页)但是,包括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内的许多唯物主义者,虽然认识到美决定美感,美感是美的反映,却往往孤立的对人类的审美活动进行考察,没有把人的审美感受与人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也没有看到美感对美的能动作用,因而,也就不能对美感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做出科学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它的性质和发展也是由人类社会实践所决定的。•二、美感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能动反映,客体对象的美是美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美感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是美感形成和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但是,人的学习、借鉴和知识积累,以及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对美感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1、美感中的感性和理性(感觉、知觉融合)•从美感的呈现形式看,美感具有包含着理性的个人直觉性。•所谓美感的直觉性,一是指审美感受不象科学或伦理道德观念一样,不通过直接体验也可获得,而必须个人去亲身感受、品味、观照才行。二是指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无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直观地感到对象美与不美。•个人的直觉性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它是指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第二,美感的个人直觉性还指美的创造过程的直接性、直观性。(在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们对现实中客观事物、对象和现象的知觉。知觉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不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把感觉的材料联合为完整的形象。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人的审美感受,总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作为整体反映在审美主体意识之中的。)•欣赏者感知审美对象时,那富有感染力的感性形象会使人产生相应的表象,而且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像活动,将表象改造为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意象不等于概念,却包含着一定的意义,能把人引入某种非确定的概念。而当我们感受和表达表象或意象时,一定要运用概念、判断。例如:“多美的一朵红花啊!”这里就有“红花”概念和对红花美的判断,这都是以往人们理性认识的成果,(知觉的成果)它必然作为人的整体心理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参与审美活动的一切过程,这便是渗透在美感中的理性因素。•美感的个人直觉性之所以具有理性因素,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普遍的社会内容。•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个人直觉的审美感受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2、美感中的情感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它以一定的思想为基础,与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感知觉、想象密切联系,相互制约。•情感活动又不同于思想观念,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体现了人的喜、怒、哀、乐、爱、憎等心理感受。这种态度和心理感受又是以事物是否在物质上或精神上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是否符合人的利益为转移的。(美感中的情感不仅表现审美需要的满足,是一种享受,还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美感和一般的生理快感有本质的不同:(1)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它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先天规定着的。它只是整个种族的特征,而不是个体动物的特性。(2)人类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它决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经过世代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3)一般说来,快感主要是生理上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美感主要是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美感和快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快感里虽不一定有美感,而美感里必须包括快感,美感是在快感的基础上产生的。3、美感中的想象作用•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的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人在反映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能力就叫想象。•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复现)和创造性想象(创新)。•联想是在审美想象中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中的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指曾被一定对象引起过感情反应的审美主体,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而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这是联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联想本身也具有多种形式,一般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想象具体分为联想与想象,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接近联想是甲、乙两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接近,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于是由甲联想及乙,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猿声触动了人的哀愁,而“两岸猿声啼不住”,“风急天高猿啸哀”,“寒猿暗鸟一时啼”是人对自然的情绪的对象化,那么,可见引起社会的人的情绪的变化,或表现人的特定情绪状态,接近联想是起了特定作用的。•类比联想就是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对比联想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
本文标题:美学讲稿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34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