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章常用中医疗法及护理技术第一节针灸法及护理教学目标1、掌握艾灸法的护理技术操作;掌握艾灸法的适应证、护理及操作注意事项。2、熟悉晕针的护理及预防。3、了解毫针的进针方法;了解常用灸法及护理。一、毫针刺法及护理(一)毫针法的适应证(二)针前准备(三)操作方法(四)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及预防一、毫针刺法及护理针刺法是应用金属制成的针具,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理论,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毫针是常用的针刺工具,大多是用不锈钢制成。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一)、毫针刺法的适应证毫针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多种病证,以及外科麻醉等,尤其对各种痛证的治疗效果迅速而显著。(二)、针前准备1、选择针具(1)、确定针具的规格:根据针刺部位来确定针具粗细、长短。针刺部位皮肉丰厚——较粗且长的毫针;针刺部位皮肉较薄——较细而稍短的针具;还应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形体胖瘦及体质的强弱。(2)、检查针具的质量:针柄以金属丝缠绕紧密均匀为佳,不能有松动现象。针身要光滑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凡针柄松动、针身有锈蚀、针尖有钩曲等,都应弃而不用。2、选择体位体位的选择应以患者舒适,便于医者操作以及腧穴所在的部位而确定。(1)仰卧位身体前面的穴位(头、面、颈、胸腹、四肢)(2)侧卧位身体侧面的穴位(侧头、侧胸、侧腹、臂、下肢外侧)(3)俯卧位身体后面的穴位(头项、肩、背、腰、骶、臀部及下肢后面)(4)仰靠坐位前头面、颈、胸上部和四肢的部分穴位。(5)俯伏坐位头项、肩、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一侧取耳颊部腧穴(二)、针前准备3、消毒包括针具、腧穴部位及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具消毒——高压消毒、煮沸消毒、酒精消毒。腧穴消毒——75%酒精棉球,从穴位中心向四周;术者手指——先用水洗净,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4、物品准备治疗盘内放75%酒精棉球、无菌毫针盒、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毛毯、浴巾、屏风等。(三)、操作方法1、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按在腧穴皮肤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将针刺入皮下。多用于短针的进针。(三)、操作方法1、进针方法(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右手持针,双手协同用力插入或捻入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三)、操作方法1、进针方法(3)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将腧穴局部的皮肤肌肉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攒竹)(三)、操作方法1、进针方法(4)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刺入。此法适宜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的腧穴进针,特别是腹部腧穴。(三)、操作方法1、进针方法(1)针刺角度①直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范围:全身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三)、操作方法2、角度与深度(1)针刺角度②斜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范围: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如胸背部、关节处等部位的腧穴。(三)、操作方法2、角度与深度(1)针刺角度③平刺又称横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范围:肌肉特别浅薄处,如头面部。(三)、操作方法2、角度与深度(2)针刺深度原则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浅刺深刺年龄老人、小儿青壮年体质体弱体壮体形瘦胖部位肌肉浅薄处肌肉丰厚处病情病在表、热证、虚证病在里、寒证、实证时令春夏秋冬运针,又称行针,是术者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觉所施的手法。通过运针使患者感到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针感,即得气。得气时,术者可感到针下有一种沉紧的感觉。(三)、操作方法3、运针与得气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辅助手法:(1)弹柄法(2)刮柄法(3)震颤法基本手法(1)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深层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2)捻转法将针左右来回捻动,反复多次。•要求捻转的幅度一般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转,以免肌纤维缠住针体产生疼痛和行针困难。辅助手法•(1)弹柄法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2)刮柄法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刮动针柄;或用食、中指抵住针尾,以拇指指甲刮动针柄,加强针感。(3)震颤法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体产生轻微震颤,以催使得气、增强针感。补法—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针刺手法。泻法—能疏泄病邪,使某些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中风:屈肌挛缩)(三)、操作方法4、针刺补泻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徐疾补泻4、开合补泻5、迎随补泻6、呼吸补泻7、平补平泻留针—将针刺入腧穴并行针后,将针留在穴内。目的:加强针感,使针感持续一段时间。时间:15~30min。对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在留针过程中可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出针—出针时,一般左手持消毒棉球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上,右手持针柄,轻轻捻转,慢慢提至皮下而退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出针后医生最后要核对针数,防止漏拔。(三)、操作方法5、留针与出针五、腧穴的定位法①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②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直寸取穴。③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宽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腹部的横寸。19、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胸胁内关谋18、合谷——面口合谷收•[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28、三阴交——妇女的护佑穴•[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四)、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及预防1、晕针2、滞针3、弯针4、断针5、血肿6、气胸现象—轻: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恶心、脉沉细。重:肢体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护理—轻: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热水出针平卧重: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穴等,保暖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涌泉等穴,必要时可配合其它急救措施。预防—针刺前做好解释,消除顾虑;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少留针或留针时间不宜过长;过度疲劳饥饿者不宜针刺。二、灸法及护理二、灸法及护理灸法是用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腧穴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散寒祛湿,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回阳救逆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的作用。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二、灸法及护理(一)艾炷灸(二)艾条灸(三)温针灸直接灸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平铺在细草纸上将其卷成圆柱形艾卷(条),点燃后在人体腧穴部位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证:适用于多种慢性虚寒性疾病以及感受风寒湿邪为主的病证,如胃脘痛、泄泻、哮喘、风寒湿痹、疮疡久溃不敛、月经不调等。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小口瓶、火柴、棉签、镊子、弯盘、消毒纱布、浴巾。•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艾条灸艾条灸操作方法: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距离应灸的腧穴部位2-3cm,进行熏烧,一般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有温热感为宜。2、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不固定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约3cm处,反复地回旋移动或左右方向移动。温和灸20、曲池——降血压、治皮肤病•[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9、气海•位置:腹中线,脐下1.5寸•[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痛经、疝气及脏气虚惫、四肢乏力等。2、迎香——让鼻炎不再发作•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①鼻塞、流涕、口歪等局部病证。11、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定位]腹中线上,脐上4寸[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③癫狂,脏躁。护理及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应按照先上后下的次序进行,即头顶、胸背、腰部、四肢。2、施灸中要随时询问患者局部皮肤有无灼热感,以便及时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防止灼伤皮肤。3、施炙完毕应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避免余灰烫伤患者皮肤或烧毁衣被床单。4、施灸后局部皮肤呈微红灼热属正常。若出现小水泡无须特殊处理,待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并覆盖消毒纱布,防止感染。5、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者以及面部五官、大血管、孕妇腰骶等部位不宜艾条灸。艾条灸•6、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7、施灸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症状,要立即停•止施灸,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8、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本文标题:针灸法及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1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