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10
社会实践报告书题目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姓名任成效专业经济学班级10金融三班学号1001010343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经济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如何认识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动荡不堪的中国大地上,一场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并最终以失败告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被揭开,至今仍在接受历史的检验。两次开放运动,既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前者已经沿着历史既定的轨迹走向了它最终的命运,然而透过前者来看后者,却依然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东西。总结经验教训,以古鉴今,改革开放或许可以少走些弯路,并且走的更好、更远。二、我们知道中国从1840年以后,全面衰败,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所以说从1860年代开始,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后面的五、六十年,现代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原因不在于物质层面。在物质层面我们知道,当时的北洋海军、当时的洋务运动,应该说是江南制造局搞的非常之辉煌、非常之出色,最后的原因还是落在中国没有一个现代的宪政制度。学了西方的皮毛、学了西方的硬件、没有学到西方的精髓,也没有学到西方的现代管理的一些真正的体制上的东西,所以最后导致了中国洋务运动为代表的现代化的全部失败。所以在晚清时代或者清末时代,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批现代化思想比较浓烈的一些官员们,他们的一些心路历程,跟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继续在争取现代化道路,要试图完成当年那个洋务运动没有完成使命的那些中国现代的仁人志士,我想这个中间似乎有许许多多的似曾相识、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我称之为今天中国的晚清的心态,或者今天中国的某种晚清现象。包括今天中国社会我们存在的许许多多现象,大家都可以各自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感受到的,那些日常的腐败、日常的体制上的问题,跟当时的清末时代都非常的相似,我想这也许是中国的无奈,也是中国的悲哀。三、分析洋务运动的成与败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更多的有人说是失败的。其实,都只是见仁见智了。这是一场无奈下处于压迫后的运动。不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也不论是部分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总归不能避免一个事实:处于被动中的中国,被历史无情的推向了一个自己必然要经历的考验。然而,不可肉否认的是,对于当时腐朽的清王朝及当时落后的中国都是一个进步。洋务运动本身是功不可抹的,它是中国人对西方先进技术文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功学习的一大进步、是中国较大规模地出现重工业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各种学术领域出现重大发展的一次大潮。它延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步伐,在中国的近代史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洋务运动不仅有利于防范和抗击外国侵略、主动地与洋商争夺利权,还积极地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使中国学习西方的风气进一步大开,并造就了一批批具有近代化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为中国近代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特别是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始沟通了个体农民与近代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仅就这些成就即可足以说明:洋务运动正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重炮进攻面前不想灭亡,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表现。他们学习西方的种种努力,正是他们面对资本主义席卷世界的激流旋涡,不忍国家灭亡而勇于抛弃华夷之别的陈腐教条,发愤图强,以谋求自强自立。以上所述的洋务企业的建立、近代交通通讯的引进、近代海军的创建、新知人才的培养、人们思想意识的更新等等,充分显示了洋务运动的业绩及其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景。但是,像所有的不甚成熟的改革一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是如此的凝重。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它的开展是历史的必然,而小众范围下的维系也是历史的必然,同样,失败也是一种必然。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少数先进分子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而发动的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这一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成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没有意识到任何工业化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企图单靠引进西方技术、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搞中体西用,以封建制度这个大桶,去装西方技术,这种手段与基础的矛盾,注定了它的失败。四、改革开放成与败在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后,重新掌握党内实权的风云人物邓小平,开始了在党解放思想。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场改革运动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八十年代后的改革开放,至今已接近三十年。其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富强,昌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他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歌颂的,当然这点也无人否认。但是,这位老人和他的继任者却迟迟不提政治改革,即使提到,也以中国特色顾左右而言他,以至于现在我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严重脱轨。当我们充分肯定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功绩时,不能不看到,缺乏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单兵突进的改革留下许多问题,例如,市场经济的扭曲,贫富悬殊,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分配不公,权力寻租,贪污腐化,道德诚信的沦丧,假冒伪劣盛行,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官民矛盾凸显,社会矛盾加剧,民粹主义高涨等等,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之时,极易引发社会动乱。五、中体西用的成败——正确把握核心文化要素中体西用的成败,正是核心文化要素在驾驭外围文化要素时产生的。其关键就是在与如何增强中体的兼容性,或者说在无法增强其兼容性时,彻底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在核心文化上也向西方学习,或如同改革开放那样,让人们在实践中寻找适合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价值体系是必须固守的,没有什么文化是不可以抛弃的。发展是硬道理,只要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突破核心文化体系并加以创新突破又有何不可?晚清中体西用的失败,就在于时代的局限使得人们把“三纲五常”看得过于重要,使得当时的人对于事物轻重的认识存在偏颇。同样,现在所重视的价值体系在日后也很有可能像“三纲五常”一样遭人唾弃,固守一个虚伪的核心文化而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实属不智。因此,突破中体西用在于敢于突破现在社会的桎梏,敢于打破现存的价值评判体系,用现实主义的发展观去看待新事物,使得核心价值更具兼容性,最终使得各种文化要素在中华文化系统内和谐共存,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并通过文化现代化引领政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1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