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卢梭《爱弥儿》如是说--从《爱弥儿》浅论自然教育思想及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爱弥儿》如是说——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是一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几乎浓缩了他全部教育思想精华的著作《爱弥儿》被称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圣经”,由此可以窥见,其对西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卢梭主张研究儿童,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的儿童观,影响了其后的许多教育家。尽管,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可行性。但是,从这部教育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并获得有益的启示。【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爱弥儿》消极教育儿童中心启示一、“自然教育”从卢梭的《忏悔录》我们得知,卢梭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正规学校教育,儿时的他因父亲触怒贵族被迫流亡,被寄养在乡下舅舅家,但他却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最好的教育,快乐的童年经历为他今后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同时成为他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18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并对不守规矩的学生进行严酷的体罚,完全把没有把儿童当作一个能动的个体来进行教育。卢梭对他那个时代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方法深感忧虑,他不赞成“把人像训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他认为对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心灵和判断力。而实际的状况却如他在《关于德·马布里先生的公子的教育问题的备忘录》中说道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冬烘先生’,只知道传授知识,向学生灌输一大堆‘学问’而不知道‘满肚子学问的书呆子’比无知的傻子还笨”。针对这样的现实,卢梭反对学校的填鸭式教学,不赞成儿童学习课本的僵化知识的,他认为“课本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不知道的东西”。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学校教育把种种偏见、权威和社会制度都强压在学生身上,完全扼杀了儿童的天性,更糟糕的是败坏了儿童的天性。因此,他在《爱弥儿》的开篇第一句话就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论科学与艺术》中他也谈到“从我们童年时候起,人们就拿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来教我们,虽把我们教得表面上看来很机灵,但却败坏了我们的判断力,我发现,人们到处都在不惜花费巨额度的金钱修建庞大的学校来教育青年:学校里什么东西都教,就唯独不教他们作为人的天职.......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本领,反而学会了一套善于狡辩的技能,把真理谬误搞混,使人分不清真伪。”需要指出的是,卢梭并不是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爱弥儿》立论的基点就是: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境界。那么我们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在发掘儿童的内在潜质的同时又保证儿童的天性不被败坏?卢梭在《爱弥儿》中要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答案——要对儿童进行自然的教育,让他在不受外界恶劣环境影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了论证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卢梭虚构了一个学生——爱弥儿(即是书的标题也是主人公),从这个学生诞生,一直把他培养到进入社会。当然这整个教育过程都不是在学校完成的,而且在爱弥儿不同的成长阶段,老师对他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首先,爱弥儿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我们惊奇的发现,他不是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而只是一个智力寻常的孩子。原因何在呢,卢梭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要培养的,只是一般的平常人;只有他们所受的教育才能作为跟他们相同的人的教育范例。”接着,由谁来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呢?书中并没有言明这位老师的姓名。但从行文的第一人称“我”可以看出,作者卢梭就是这位老师的原型。他陪伴着爱弥儿成长,作为老师,他和爱弥儿的关系是建立在友谊和自由的基础上的。他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不硬要求他的学生读他指定的书,也不要求他们做这样那样的功课,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做游戏,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也和学生一起分担痛苦。他和他的学生“并不是相互依赖,而是相处的非常和谐,我们跟任何人都不曾像我们两个人一起这样的友爱”。卢梭之所以能够与学生保持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因为他把他的学生首先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不对他们施加权威;其次把处于儿童期的学生当作儿童,呵护学生的自然天性,不要求他们做能力之外的事情。这就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主张首先把儿童看作一个“人”,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要尊重他的思想,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代替他的思想。因此,在施教的过程中,切不可滥用大人的权威,“千万不要对他采取命令的方式,不论做什么事情,都绝对不能以命令从事,也不要使他想象你企图对他行驶什么权威”。其次,把儿童当作儿童,卢梭告诉人们,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按照“他的年龄对待他”而不是把他看作大人。“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从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哩”。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我们就是这一群“最明智的人”,我们剥夺了孩子大部分的游戏时间,急于向他们灌输我们认为有用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并企图把他们都培养成全能的人,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需要。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最大的天性就是游玩,而我们用成堆的作业把他们束缚在课桌前。据统计,中国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最少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而现实更甚,笔者曾在一家课后补习机构担任家教,好多的孩子放学后就到固定的机构完成作业,时常要从下午四五点做作业到晚上九点左右。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0-12岁这一阶段是训练儿童的感官的重要时期,只有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孩子的理性认识才会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每天无论在学校或是家里都埋头于功课书本,最终只会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的神童,这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作为将来的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减负被提上日程,但从实际的状况看,减负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自然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儿童力量和器官的内在发展,卢梭在书中举了实际的例子,如给孩子穿宽大的衣服,绝不能让衣服妨碍了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和成长。给孩子喝清水,“水里不加任何东西,甚至连热都不热一下,即使他汗流浃背,即使是在隆冬都要这样。”卢梭重视对儿童的体育教育,他不赞成溺爱儿童,主张要让儿童到大自然中不断的奔跑、玩耍,接受阳光和空气给他们的洗礼,使他们能承受得起酷烈的气候和风雨的袭击,同时训练他们忍受身体上的病痛。训练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睡觉;开始就要使他“习惯于在不好的地方也能睡觉........”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西方国家的教育都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西方孩子很小就被允许到户外进行运动,橄榄球、棒球、足球都是主要的运动项目。所以,在一般意义上,西方人的体质都比东方人强壮许多。而中国历来不重视这一块,体育课逐渐的形式化,孩子们从小就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极限运动很少有东方人的参与。在重大体育赛事上,中国人也只能在技巧项目上夺的奖项,而需要超强度的体能和爆发力的项目则几乎是一片空片。为了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从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积极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二、“消极教育”前文也提到,关于自然教育,除了“力量和器官的内在发展”,还有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实施教育。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教育方法和内容也是不同的。卢梭把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儿童期的教育。卢梭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类花了千百个世纪才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而如今的儿童从呱呱坠地到12岁就学会了说话、识字、唱歌、游戏,并具有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这么快速的发展,使他在12年终就走完了人类花了千百年才走完的路程。速度过快,就容易出现偏差,就有使儿童趋于早熟的可能。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卢梭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要急于求成,“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的放过去”。从这个认识出发,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概念。消极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这个概念,他在1762年11月写给巴黎博蒙大主教的信中阐释的最清楚,他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用它们去获取知识之前,一切皆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我称之为消极教育,它将通过感官的锻炼,为理性发展做准备。”简言之,消极教育就是在孩子0——12岁这一阶段不教孩子太多的道德和认识。因为他们还处在“理想的失眠期”,老师关心的重点,是增强儿童的体质和训练他们的感官。卢梭不赞成在这一阶段对儿童进行智育,他认为不必急于让孩子读书识字。然而,消极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完全与外界环境隔离,它只是在孩子0——12岁这一时期不教书本知识,不可让孩子成天沉闷地啃书本,而应该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前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他嘲笑那些冬烘先生硬要学生“记住什么国王的名字、年代、谱系、地球仪和地方名称,或者记住那些对他这样年纪的人来说既毫无意义,而且对于任何年纪的人来说也一点用处的词句。”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反,爱弥儿的老师教的都是一些有用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呢?卢梭在书中举了个例子。有一天,当他和爱弥儿正在研究太阳的运行和定方位的方法时,爱弥儿突然打断他的文化问:“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处?”老师当时没有急于回答他。第二天早晨,他带爱弥儿到森林中去玩,玩到中午又累又饿时,他们却迷失了回家的方向。孩子急得哭了起来;这时,老师提醒他:“我们有一个在中午找到北方的方法。”于是,孩子根据树林阴影投射的方向首先找到了北方,然后找到了与北方相反的南方,在最后判断出他家的方位时,不由得“高兴的叫起来:‘天文学有时候也真有点用处呀’”。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老师不是通过书本教学生知识,而是在和学生一起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用的知识,自己去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他提醒当老师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老师的权威去代替孩子的思考——“首先,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在老师的启发下,爱弥儿将一点一点地积累他自己的一套诸如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他将在游戏中学会测量距离的方法。他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每一样都是他从经验中得来的;他的聪明表现在他健全的判断力,而不表现在能背诵课文和记住多少书上的词句。与老师对爱弥儿的消极教育相比,我们当前对学生的教育是太过于“积极”了。我们让孩子背诵大量的课文,完成大量的功课,学习太多的科目。而结果呢,课堂上气氛热烈,课后学生却一无所学。其实孩子在成年后忘记了大部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这就是卢梭反对学校课本的关键所在。而只有那些经过孩子自己的体验获得的知识才会在其后的人生中产生影响。当前各学科教学中的“无效教学”愈演愈烈,值得深思。另一方面,该玩耍的年纪全用来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感官没有得到训练,孩子最后都成为了思维僵化、笨手笨脚的学习机器。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或许,从卢梭的《爱弥儿》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儿童,以他们为教学的主体,去研究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他们自然的天性对其进行自然的教育。这是卢梭的呼声,也是我们每一个将来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应该铭记的箴言。参考文献[1]卢梭,《爱弥儿(精选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山东人民出版社[3]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段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侯耀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及启示,理论导刊,2007年[6]崔秀勤,论卢梭自然教育的现代价值,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7]杨孔炽,论卢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意义,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8]黎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本文标题:卢梭《爱弥儿》如是说--从《爱弥儿》浅论自然教育思想及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2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