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试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异同【内容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既可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可以适应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这是宗教产生发展的规律,也是宗教将长期存在的内在机制。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中西文化的起源及异同点着手,侧重从我国佛教及世界三大宗教之基督教比较分析。由于初次尝试,部分观点可能幼嫩且偏颇,希望业内人士多多包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关键词】佛教基督教信仰【正文】一、中西宗教之起源在世界的发展(一)基督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不管是在地域的分布上,还是在信奉的人数上,基督教都是最具世界的宗教。它发源于巴勒斯坦,早期先传到希腊,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它源出于犹太教的改革者,后为大部人民所信奉。到了公元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才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才走入坦途,风行于罗马帝国,然后分布于全世界。(二)佛教: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咏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约在先秦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大约在2世纪末,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在4~5世纪时获得广泛传播。二、中西宗教之相同之处(一)信奉来世幸福、以及善恶有报。宗教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相信人的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且死后灵魂不死,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存在于人的来世,而来世幸福的获得则取决于个人今世的各种行为。对此,宗教观点认为,教徒今生只有严格履行教义的各种规定,如行善、行义,方有机会获取来世的幸福;而倘若所言所行与教义相悖则断无幸福来世之可能。(二)信仰全能的神灵,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佛教中的佛主释迦牟尼。(三)爱的精神。在各大宗教的教义中,普遍流露出博爱、仁爱等精神,当然其范围更多的是限制在同类教徒之间。三、中西宗教之不同之处(一)从学术思想区分中国文化中明显缺乏论述政教关系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却少有流派论述类似宗教观念的主张,大多数流派的思想论述的核心始终围绕在世俗秩序如何建立这一问题上。虽亦有不少类似西方宗教意义上的见解如邹衍之“阴阳说”,但在当时世俗权力纷纷进行王权争霸之时,亦无人问津关乎宇宙起源等超世俗问题。所以即使中国学术思想有教权与王权分立的主张,但在中国千年专制王朝王权鼎盛的背景下亦很难有立足之地,而根据上述所述,中国的学术思想本身就缺乏政教关系论述之传统,所以中国两千多年呈现政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在所难免。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根据对中国儒教和道教的具体分析得出中国未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宗教文化的制约,而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把新教教义归结为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一重要原因,从此角度不难看出中西宗教文化对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明显而有显著差别的影响。(二)从精神信仰区分人是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而不是神的尊严。佛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佛陀。其次是菩萨。菩萨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以智慧上求菩提,用慈悲下救众生。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是其中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中国佛教中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法力无边、普度众生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佛既不是造物主,也不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只消除人的灾难,保佑人的平安;而且,佛教中的佛和菩萨都是人修习佛法可以成就的。根据佛教教义,佛陀本是人,不是神,后来被人神化成为至高无上的神。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是以死去的先人和天地为崇拜对象的。祖先崇拜认为,已死去的祖先能够在阴间保佑子孙后代的平安和幸福,保佑家族的兴旺和发达。鬼神崇拜以天、以及天地间的神灵为崇拜对象,鬼魂则是人敬畏、回避的对象。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的唯一真神,至高无上,全知、全善、全能、全在,是宇宙自然和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支配者。对人来说,上帝是创造者,是生命的给予者,是人生得失成败、生死祸福的主宰者,是善恶行为的审判者,是人类苦难的拯救者。换言之,上帝是世界之根本,尤其是人之根本,一切都是从上帝出发的,也都是以上帝为最终目的的。总之,在基督教中,神是中心,是一切的出发点,人则是神的附属,人的一切都从属于神,人是为神而存在的,能否得救决定于神的意志;在中国宗教中,人是中心,仙佛是人修炼而成的,是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更是人羡慕的对象,成仙成佛是人信仰宗教的最高目标,能否成仙成佛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努力。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宗教是从人出发来看待和设计一切的,基督教是从神出发来看待和设计一切的。(三)对来世的态度中国宗教追求来世的幸福,但是更强调在现世中追求现实需要的满足。佛教本来是否定现世,追求来世的,本土化的中国佛教却把对彼岸幸福的追求转变为在此世的现实生活中追求成佛。中国佛教推崇“菩萨行”,认为学佛应当先学菩萨,在救度众生中成佛。禅宗认为,佛是觉悟了的凡人,凡人开悟即为佛,人应当努力去认识自身本有的佛性,在日常生活中成就佛果。中国老百姓则从世俗功利出发,向佛教诸神供奉祭品、烧香磕头、祈求平安、发财或生子。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主要目的是祈福免祸和报恩,求得神灵的保佑,消除灾祸,得到现实的利益,如不生病、发财、长寿、科举中榜等等。总的说来,中国宗教强调对现实功利的追求,忽视对彼岸幸福的追求。基督教则主张追求来世的幸福,天国的永生。基督教认为,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赋予人以灵气,把人安置在神的乐园中,但是,人违背神的诫命,犯下原罪,被逐出乐园,到大地上受苦。所以,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得到神的宽恕和拯救,消除自己的罪性,死后进入天堂,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说:“永生是至善,永劫是极恶,而我的生活的目的,则在于求永生,避永劫。”对于现世的快乐和幸福,基督教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应当节制,甚至禁止。【结束语】自古以来,宗教文化就具有学术研究深度,要研究宗教实非易事,我辈还需进一步探索。此次通过初次研究东西方宗教的差异,我大致了解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受益匪浅。
本文标题:中西宗教文化的异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3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