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傳道人靈修手冊文牧12002年第1天耶穌說:「來,跟從我」(一)經文:可1:14-18;8:27-34;約21:1-19引述:耶穌到世上來傳福音,也呼召人來跟從衪。耶穌說:「來,跟從我!」(Comeandfollowme),這是衪多次用來呼召人的語句:在加利利海邊、在稅關上、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等。思考:我們選擇了福音書中這個出現多次的語句來默想。發現最少有三種類(或三階段)的呼召。最初的呼召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邊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可1:14-17)按照耶穌的生平,這可能算是他第一次呼召門徒。從記錄中,我們無法確定這幾位門徒之前是否認識耶穌或對耶穌的認識有多深。似乎這第一次的呼召是沒有條件說明的。只有一個目的:「得人如得魚一樣」。當然這是指藉著傳福音,帶領更多人來跟從耶穌而說。按這記錄,我們看見跟從主的意義被建立起來了。我們不能肯定路5:1-11(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向彼得行神蹟)和約1:35-51(施洗約翰作見証因此他的門徒離開他而跟從耶穌)與以上可1:14-17節的呼召有什麼關係?我們不在這裏討論這複雜的問題。這留給聖經學者去研究好了。可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耶穌是以「呼召」來要求人跟從他。2「呼召」(希臘文)基本的字義是“叫了來”(呼叫、吩咐),可是在聖經中,它卻含有特別的語意(semanticmeaning)。聖經學者認為「呼召」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意思。廣義的指耶穌呼召人來認識他、遵守他的教導、作他的門徒或作基督徒。狹義的是指耶穌呼召他自己的門徒,要他們一生一世或全時間的跟從他,作傳福音或牧養的工作。耶穌在這里的「呼召」應該是狹義的,呼召人(特別針對當時的門徒)來一生一世跟從他,事奉他。接下來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一.像當時其他的拉比一樣,耶穌召收一些門徒(希臘文maqetas,學生/學徒),去到那裏都跟著學習。二.門徒跟隨耶穌,親眼看見耶穌所傳的福音和所做的工作。三.門徒也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四.耶穌也差派他們出去傳福音(可6:7-13)。可是我們想問,那些門徒跟從了一段持間,到底他們的信心有多大?可以看看下面一個例子。例子:可6:45-52//太14:28-31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餵飽五千人),耶穌吩咐門徒上船到對岸去。船到了湖中央,夜裏括起了大風,門徒極害怕。正嘆惜耶穌沒有在船上。四處張望,見水面上有一個人影,門徒喊起來,說:「鬼啊!」彼得再詳細望過去,是耶穌。壯起膽來,說:「夫子,如果是你,請你叫我走過去。」耶穌回答說:「過來。」彼得心裏想著對面的是耶穌,那位行神蹟者。就憑信心踏出一步,腳下是硬的,再多走幾步,心裏想,下面是水啊。正懷疑的時候,身子就下沉了。彼得喊救命。耶穌走過來,拉起那下沉的彼得,然後說:「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雖然我們還大大的比不上彼得的信心,但是還是看見門徒對耶穌的信心是有限的,或不是完美的。默想和禱告:一.你是否被神「呼召」一生人來跟從衪,事奉衪呢?二.當然,我們不能要求門徒有那麼大的信心,可以在水面上行走。不過,你可以問自己,跟從耶穌多年了,信心有多大呢?是不是還是「小信的人」?是不是常常疑惑呢?3第2天耶穌說:「來,跟從我」(二)有條件的呼召「耶穌和門徒出去,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1-34)這件事發生在該撒利亞腓利比的路上,可算是耶穌在加利利一帶傳福音的最後一個地區了。門徒跟從耶穌有兩年多了吧。如果你曾經看過「耶穌傳」這套電影,當時是耶穌扶者一輛驢車走在前頭,門徒開心地跟在後面,忽然耶穌心情沉重的轉過身來,問門徒這些問題…(見以上經文)。從記述中,反映出一般的人對耶穌有不同的認識,但是彼得卻肯定的說:「你是基督。」接著,耶穌叫門徒坐下來,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捨己」原文是向自己說「不」。否定自己的人生主權,把人生當走當作的決定權柄交給耶穌基督,或跟隨聖經的話來生活。「背起他的十字架」。「十字架」在新約含有犧牲、受苦、順服的意義。耶穌有他當背的十字架。可是這裏「他的」(希臘文),指那個跟從耶穌的人的十字架。意思說,每一個跟從耶穌的人都有他的十字架。門徒是否是明白跟從主的意義呢?那你的十字架是什麼?我們看下一個事情。例子:「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作甚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這位少年人,如果從不同的福音書那裏去認識他,是一一位少年人、年輕、作官的、有錢、愛神。不錯吧,這樣4的年輕人。在今天的教會裏,我們也很欣賞這樣的年輕人。…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屋子、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10:17-31)從這個記錄中,明顯的,那少年人的“十字架”是他不能夠全心全意地愛主,他是被他的錢財綑綁著。耶穌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裏,因此要求他「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然後還要來跟從我」。似乎彼得不能了解「撇下所有…在今世得百倍」的意義。相信這意義是屬靈的。什麼是屬靈的意義呢?「百倍」的屋子、弟兄姐妹、田地、母親、兒女。你有多少個兒女啊!一百個,不敢想像。或者我告訴你一個例子,有一位老牧師,到一個遠方的城市去講道,當地年輕的信徒招待,主在信徒的家中,當地教會的年輕兄姐妹充滿喜樂與這位老牧師在一起,正好像自己的父親、爺爺一樣。一位信徒問他,你有多少個孩子,他說,多過一百個。大家明白這意思嗎?在主裏,只要是跟從耶穌基督的,都是一家人了。這位牧師到那裏去都有許多兒女。耶穌的應許是真實的。你若跟從主,為「他和福音撇下一切,你將在今世得百倍」。默想和禱告:一.你對「捨己,背十字架跟從主」的意義明白了多少?你的「十字架」是什麼?你是否背著“你的十字架”跟從主?如果沒有,是什麼原因攔阻你背起這你的十字架?二.你在今世是否在「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得了「百倍」呢?5第3天耶穌說:「來,跟從我」(三)最後的呼召「…有西門彼得...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21:3-19)一般上,學者認為這記錄與路5:1-11的有別。這時已經是耶穌復活後的下一週。有七位門徒回到加利利海去重操舊業。難道門徒到這時還不能完全明白跟從主的意義嗎?約翰有意記錄耶穌如何作最後的呼召,說明耶穌回到加利利海邊去找門徒,呼召他們,並且把牧養教會的使命交托給彼得。這呼召肯定了門徒如果要跟從耶穌就必須全心全意地委身於耶穌。背景:有一天晚上,彼得和其他六位門徒從耶路撒冷回去自己的地方--加利利海邊捕魚…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耶穌在清晨出現在海邊,起先門徒並不認得出來。後來耶穌吩咐他們再把船撐出海,把網撒在右邊…網裏有許多魚,大家在算,共一百五十三條…彼得記起了…三年前曾經在加利利海邊有同一樣的神蹟…那站在海邊的必定是耶穌…。學者對耶穌和彼得的談話曾作以下解釋。耶穌前兩個問題所使用的「愛」(agape)及彼得前兩次回答的「愛」(filos)在字眼上是有分別的。「愛(agape)...愛(filos)」在原文是兩個不同的字。有兩個解釋:(一)這兩個字是同義詞。也是互相通用的。彼得也肯定了他對耶穌的愛,(二)這兩個字在意義上有差別。愛(agape)是指較高層次的愛或神對人的愛,是含有犧牲、附出的愛。而愛(filos)是指朋友之間的愛。因此彼得沒有正面地或刻意逃避耶穌的發問,只願意以朋友的愛來愛耶穌,因此耶穌重復的發問。最後,彼得才願意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再次肯定那呼召「你跟從我吧」(約21:19)。「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這是主對彼得的死的預言。從6初早期教會文件的記錄中有提起彼得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而死(革利免一書5:4;6:1;猶西比H.E.2:25)。以上三組經文一起組織起來成為一個連續性的文本。讓我們看見福音書作者想把「跟從主耶穌」的意義從多個層面表達出來。盼望那些被「呼召」的人能一生一世跟從主。默想和禱告:一.你是否還有回去你的“加利利”的心態呢?二.你「愛」(agape)耶穌有多少?三.耶穌托付給你「牧養我的小羊」的工作和地點在那裏?第4天傳道人的呼召和委身經文:來11:8「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裏去。」引述:一位在美國的中國人老弟兄,年青時和妻子熱心愛主,也時常支持傳道人的事奉,不過幾十年來他們都是忙碌於生意、賺錢、照顧三個孩子。有一天,他們打算退休,想著可以享清福。不過,上帝在他們七十歲時“特別呼召”他們,而且是呼召去中國當宣教士。當然,你可以說他們只不過是被感動而不是“呼召”。也有許多人當面和他們爭論,說他們是“被感動”,不是被神“呼召”。後來,老弟兄在中國走了十八年,也死在中國(他的心願也是死在中國)。老姐姐繼續走下去(23年了)。讓我們來思考「呼召和委身」這受爭論又抽象的教義題目。一.那特別的呼召聖經中並沒有“特別的呼召”這名詞,但是許多經文的文本卻有這個觀念。「呼召」(kaleo)在聖經中是含屬靈意義的,一般是指信徒被神呼召而歸信。但是,「呼召」也有特別的用法,例如撒母耳的呼召(撒上3:4-10出現11次那麼多)。而確定了神的呼召以後,也立刻帶來了“委身”(基本的意思是對君王或長官的委身)。這種“委身”不能以世人向君王的委身來相比較,例如,以利亞的呼召(王下1:3,9),或摩西的呼召(出3:4;5:2)是全然對神的,含有“為神犧牲”的意義。撒母耳的呼召就是“特別呼召”的一種:最初藉著他的母親的委身、在一個敬虔的家庭長大、在聖殿中學習,最後神親自呼召他(是清清楚的,連他身邊的人也肯定),然後一生人事奉。「呼召」在後來的舊約書卷,例如,在以賽亞書中的“僕人之歌”的用法是含有「事奉和委身」的意義(senseofserviceanddedication),並且和「選召」(eklegomai)這詞連在一起使用。那些被呼召的人是被特別選召的(賽741:8;43:10)、是聖潔的(賽42:6)、並且按名(指定一個人)被神選召(賽43:1;45:3;41:2,4)。可見神的僕人的“特別呼召”也是「特別選召」。雖然「呼召」並沒有專用來指士師的呼召(士6:13)或是先知的呼召(賽6:1-8;40:6ff.;耶1:4-9;結2:1ff.),但是這些經文在內容和形式上(byitscontentandform)是有表達出“特別的呼召”的意義,在聖經中含有屬靈的意義,是由神而來的,也針對那些完全擺上事奉神的人。神是按其預知隨意來“特別呼召”一個人並且把責任/使命托負於他。神的“特別呼召”使不配的人可以成為衪的器皿去成全衪的旨意。在新約,kaleo一共出現148次(43次在路加福音、18次在使徒行傳、29次在保
本文标题:传道人灵修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4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