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摘要:阿多诺(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阿多诺美学思想,是20世纪西方美学最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工业和现代艺术则是阿多诺美学集中关注的两个对象。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源于他对人类自由的坚定信念和现实关怀。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的真实意图在于批判它与技术和经济合谋造成的政治极权主义。关键词:美学思想;文化工业;现代艺术;意识形态操控一、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内涵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他强烈反对自黑格尔到卢卡奇以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都是虚假的,是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与整合。对抽象、普遍、整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的强制性社会结构的虚假辩护。因此他与黑格尔“整体是真实的”命题针锋相对,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的口号,以摧毁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的总体性枷锁,反抗社会对人性的禁锢。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深入地研究了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特性。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否定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这是由于艺术是对尚未存在东西的把握,现代艺术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从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否定,现代艺术是对完满的感性外观的扬弃。循此思路,阿多诺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1)非实在性与异在性。艺术是对不存在的事物的追求,故而它只有在异在性中才会获得其自身的规定。(2)超前性。艺术中的超前性是通过展示升华过的理想而超前于经验现实,进而否定经验现实的。(3)否定性。由异在性和超前性必然走向艺术的否定性。(4)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他反对传统艺术理论把艺术看成是“模仿”的观点,认为那种艺术现实主义是顺从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强调艺术的主体性。(5)精神化和无概念性。因为只有彻底精神化的艺术才可能成为完全异在的东西,精神就是艺术作品的天地,精神使艺术作品有所表达。无概念性则是指艺术是无任何预定概念地对对象的表现,艺术的种类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也即是多元化的。(6)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现代艺术作品与谜语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二、文化工业是一个由政治和经济操控的文化生产世界阿多诺所指的“文化工业”,是1947年,他和霍克海默在荷兰发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出现。其“文化工业”概念,则又来自班雅明193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在战后初期,阿多诺等人已预示了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文化现象必然会主导消费者的世界,最终出现“假个体化”及“同质化”的文化产业趋向,一切以市场为前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是指一个由政治和经济操控的文化生产世界。这个操纵作用并不是建立在假有文字的政策法令,也看不出其具体的目的或方向。其表面是“由上而下”的操作;里子却是“由下而上”的品味和消费妥协。他们并不是因为文化批评作用而想要控制文化,他们只是资本主义的主导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试图将一切变成商品,或流行品味的始作俑者。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书中表明文化工业的发展使效果、修饰以及技术细节获得凌驾于作品本身的优势地位,尽管它们曾经表达过某种观念,但是后来却与观念一起消融了。在音乐中,单纯的和声效果消除了对整体形式的意识;在绘画中,对各种色彩的强调消弱了构图的效果;在小说中,心理描写变得比小说框架更重要。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文化工业的总体性所带来的结果。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正因为电影总是想去制造常规观念的世界,所以,常看电影的人也会把外部世界当成他刚刚看过的影片的延伸,这些人的过去经验变成了制片人的准则。在文化工业中,真实风格的观念似乎变成了支配的审美等价物。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模仿最终变成了绝对的模仿。一切业已消失,仅仅剩下了风格,于是,文化工业戳穿了风格的秘密:即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法兰克福学派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受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丧失了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艺术技巧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雷同,没有艺术价值。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意识,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工业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统治。三、文化工业及其产品——大众文化在我国蓬勃兴起近年来,文化工业及其产品——大众文化在我国蓬勃兴起。知识界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文化工业理论的首创者,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合写了《启蒙的辩证法》,其中专门有一章题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所造就的文化一般也表现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而今天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以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为前提,进行大规模成批生产和复制,是为“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消费品即大众文化。今天盛行于我们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的体现。这是艺术创造的一种转变,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却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从艺术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第一,文化工业尽管表现出一种符合需求的表象,实际上仍然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力量所控制的。金钱,是它存在的目的和根源。商人的力量在文化工业的背后巍然屹立着,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必须有意识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适宜于心理机制的作品。因此,在文化工业中艺术家必须迎合顾客的需要来创作,“自由创造”从何谈起?另一方面,现在顾客并非哪一个人,而是体现为文化消费市场的大众,但这个“大众”不是量的概念,不是真正的杂多,而是由海德格尔所说的丧失了个别性的“常人”所组成,是一个单一同质的集合单位。为了满足这广大的人们的同样需求,就必须处处要求有同样的商品,这就决定了文化工业的产品,其类型、内容和风格日趋单调和雷同。从微观上看,电影、收音机和报刊杂志形成了一个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上都具有齐一性的系统,“甚至政治对手们的美学活动都成为同一的和热情服从铁幕系统的韵律的活动。”〔1〕从宏观上看,在各个国家里,无数装饰华美的工业管理建筑和展览中心,无处不显露出极其雷同的尊容……从这种齐一性、标准化可以看出,文化工业的产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而非艺术品,而且是极平庸的商品。第二,文化工业已丧失了艺术的超越性精神,立足于世俗的基础。精英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和超越的意识,一般都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对社会进行审美的审视。如何多尔诺说:“艺术和所谓的古典艺术恰恰在于它的无政府主义的表现形式,它始终是人类面对飞扬跋扈的制度、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压力的一种抗议力量。”〔2〕“这种艺术与日常秩序间的基本裂隙,曾在艺术异化中保持开放。现在却被前进中的技术社会逐渐封闭起来。”〔3〕艺术与它曾蔑视、排斥并努力超脱的社会同化,被吸收为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来对社会进行粉饰或调剂。它不再是像阿多尔诺所赞赏的那样通过否定的中介来反映社会,而是取消了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是否定性的消解。“这就是非升华——以直接满足为中介的替代。”〔4〕因此在文化工业的作品中,最普及和流行的是娱乐消遣品即轻松艺术。在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日细的现代社会,富余的金钱和闲暇不能使人完全改变他的社会角色,但却能通过消费娱乐来松驰一下自己紧张的身心,恢复体力和精力,忘却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从而可以继续无动于衷地作为一个无意志的齿轮和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有效运转。大众社会对娱乐的迫切需求使娱乐取代艺术成了文化工业的原则。它恰恰反映出社会已经丧失了“认真的信念。”在文化工业所提供的令人轻松愉快的娱乐消遣中,艺术的精神和生命已经灭亡了。第三,就艺术技巧论,所有文化工业的作品都是以完善的技术为后盾的。与古典作家相比较,当代文化工业体系中一些创作人的作品往往十分粗糙,但借助先进的技术装备,文化工业对这帮作者起到一种驯化作用。例如,设备先进的录音棚,常常使那些根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并无多少歌唱天赋的歌手,一夜之间成为歌星。这也说明,文化工业的产品,其完善都是技术使之然,没有太多的艺术价值。文化工业只是使艺术品的仿造和复制批量化,使人人都能得到一个赝品。本雅明把文化工业的时代称作“机械复制的时代”是再恰当不过了。第四,由上可见,文化工业中的创作必然走向程式化,程式化的创作又必然带来语言的限制,这点在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的著作中也得到揭露。为了保障一种被称作是“风格”的程式,各个创作门类都积极地为自己确定了一套规定语言。如爵士乐,就有着自己特定的五音阶调式,与众不同的节奏型和即兴演奏手法,任何古典大师的杰作,都可以被它改编得面目全非。这种语言和风格上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而且会由文化工业的宣传、推销、渗透到社会大众之中,使整个民族都不自觉地学会使用这种语言。他们指出,这种语言根本无法与丰富细腻的传统的民间语言相比,它只会削弱民族语言的表现力,破坏民族语言的优美和纯洁。四、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衰退的标志,是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它首先表现在个人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包围、改造下,日益失去自己的头脑和判断能力,成为纯粹被动的文化受众和消费者。本雅明在分析电影这种现代流行的娱乐模式时精彩揭示了这一点:“在娱乐状态中接受,这在一切艺术领域中日渐明显,是流觉深刻变化的症兆。这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以其冲击效应迎合了这种接受模式。电影不仅通过让公众处于评判地位,而且也通过在电影院里无人注意这种评判地位而抑制文化价值。公众是检验者,然而却心不在焉。”由于电影是典型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模式,所以上述分析具有普遍意义。表面上是大众在塑造大众文化,而实际上是大众被大众文化塑造。文化工业中的一切娱乐活动都是呆板无聊的,不仅剥夺了消费者的思想,也剥夺了他的感情和主体意识,使他成为一个与主体的本质相背离的物化存在。凭着对娱乐手段和媒体的垄断控制,文化工业进而具有了操纵大众的日常生活直到内心意识的权力。一方面,文化工业的先进手段使得“那些为了某些特殊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于个人的需求”不断大量生产出来,特别是所谓“强迫性消费”。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诱导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人们好像是为了他们的商品而生活,他们把汽车,高清晰度的录像机,两层双向宽阳台住宅,厨房设备作为他们生活的灵魂。”〔6〕显然这就意味着忘却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另一方面,在这个社会里,私人天地几乎全面受到广告和技术合理性的侵犯,甚至“私人家庭也被一体化的公共舆论所侵入,卧室都对大众传播媒介公开化。”〔7〕公共生活更是如此,“公共运输工具、交通、电话工具、住房、食物、服装等商品,以及无法抗拒的文娱新闻产品,伴随着它们的是已经规定好了的观点和式样……”〔8〕这种渗透首先通过做广告:“做广告与文化工业在技术上也在经济上合为一体。可以在无数地方看到双方相同的东西,同一文化产品的机械重复和宣传口号的机械重复是一回事。在这两种情况中,迫切要求有效使得技术成为心理技术,成为一种操纵人的程序……”〔9〕文化工业的广告关系到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可以不遇丝毫抵抗就进入人们的私人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完全改变,使之逐渐划一。再也没有个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选择和拒绝。人在文化工业的熏陶下,已经消弥了个性。与此形成鲜明对
本文标题: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5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