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目标: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局面依旧混乱,社会思想观念新旧杂陈、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教学内容联系:本课有两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课文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学习本课内容,应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君主理想思想,突破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民主共和思想,更是把备受尊崇的皇权打倒在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击中了封建文化的根本要害。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教学过程:一、候课:播放轻音乐,使学生和听课老师放松心情,准备上课、听课。二、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屡屡战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但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更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即我们今天要讲的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三、出示教学目标:学生大声读出教学目标,知道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四、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7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学生回答: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很快陷入了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教师补充: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华民国,不仅政治局面混乱,思想领域也是非常混乱的。辛亥革命后,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我国并在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远。而此时,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积极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封建旧思想与资产阶级新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冲突,引起了国人思想领域的混乱。再加上当时政治局面的动荡,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要救中国光有政治制度的变革远远不够,必须要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本57页到58页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内容: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开始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撰稿人)、主要思想、主要阵地和主要内容,并在课本上标记。学生反馈: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主要思想——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教师补充:《青年杂志》第二卷时改名为《新青年》。(因为这部分内容是考试常考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花费两分钟时间记忆,并两人一组订正。)3、共同探究:剖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突破难点。教师:解释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封建旧道德旧文化是指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我们现在叫它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三从四德等儒家伦理学说,又叫封建礼教或封建正统思想。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如三纲五常,《三字经》中就有“三纲者,君臣义……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的内容。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大致意思是君叫臣死臣若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若不亡是为不孝。后来明清剧作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就是从这儿换化来的。妻子对丈夫要绝对服从,没有独立地位,是丈夫的附属品。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人要有仁爱之心,包容一切;正义之气;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要讲究礼仪;人要有智慧,有理智;诚信,信任。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准则。忠孝节义是指忠君爱国;孝于父母;节操,操守,名节,气节;正义,义行。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言、妇容、妇功、妇德。(让学生解释三从四德,教师加以补充,让学生知道三从四德是专门针对女人的言行举止的,是封建礼教对女子行为道德苛刻的约束。)出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片段,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思考:鲁迅先生认为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什么?“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何老六。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祥林嫂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冻饿中死去了……”——鲁迅《祝福》(节选)学生回答:封建礼教,封建旧道德、旧文化。教师讲述:所以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才有这样的声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摘自《狂人日记》教师提问:在鲁迅先生看来,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吃人。教师:所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这黑漆漆的吃人社会。这说明鲁迅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态度怎样?学生回答:猛烈抨击,否定。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想想,封建传统道德文化是不是都是一无用处,一文不值的呢?学生:不是。教师:对。封建传统道德和文化并不是全部没有用处。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我们今天都是有用的。仁爱之心,礼仪制度,诚信友爱,忠于国家和人民,百善孝为先,民族气节,正义,正能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儿,有些甚至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但是,鲁迅把它们给全部否定了。教师过渡:除了鲁迅,其实还有一个人,对于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出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并出示课本上的一段话: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们还将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教师:由此可见,陈独秀只认“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所以老师这儿有一个简单的问题要问问大家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待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学生回答:否定,反对,抨击。教师:以鲁迅为首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抨击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呢?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反馈:……教师补充: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因为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维护独裁专制统治。要想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摧毁封建统治思想,就不得不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和后世的进步影响上看,是正确的。其次,我们看待历史事件一定要遵循客观的评价方法,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对。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教师引导: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来看,它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思想革命,那么,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它究竟“新”在哪里?学生回答:用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即民主与科学思想,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点击课题,深化主题)教师:非常好。所以称新文化运动。它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看看为文学革命做出贡献的两位杰出的知识分子是谁?学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教师:在胡适任教的北京大学,北大的学生抵触白话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适出题目: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替我用最少的字复电拒绝。结果: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通过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普及开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以新文学形式问世的代表作品,它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4、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的第四点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扬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要求学生把这点儿内容记到课本空白处,因为教材没有涉及到这点内容,但是后面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时会用到。因为马克思注意的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才会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过渡: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其历史意义。出示材料: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上海妇女志》教师提问:读完材料一,你发现人们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追求民族解放,自由,平等。教师引导: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了,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它的性质。出示材料:材料二:“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材料三:《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教师提问:读完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觉得谁受到了什么的影响?学生回答:毛泽东,中国青年学生。教师引导:《新青年》宣扬的是资产阶级思想,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青年都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之一。新文化运动后期宣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五四运动的发生起来宣传和铺垫作用。教师强调,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新文化运动也有其局限性,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就是其局限性。三、总结: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是在辛亥革命以来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又一次探索。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板书设
本文标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8042 .html